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课件(7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15: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论语》十二章
第一章
文化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历史著作
背景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圣人也会“犯错”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孔子轶事
仁——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仁”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状态就是“仁”。
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了解孔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礼——社会政治范畴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了解孔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礼——社会政治范畴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了解孔子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体式:
(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四书”:
“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第二章
诵读感悟
明确字音。
八佾(yì)
文质彬彬(bīn)
迩之事父(ěr)
譬如(pì)
子罕(hǎn)
未成一篑(kuì)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第三章
文本探究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
尊称,这里指孔子。
君子
1、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2、有道德的人。
3、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
小人
1、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
2、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
3、古代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
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食:动词,吃饭
③饱:饱足
④安:安逸
⑤敏:勤勉
特殊句式
对于
工作
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敏于事
勤勉
于事敏
对于
工作
勤勉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宾语后面),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
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谓语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谓语后边充当补语。
标志词:
“以”、“于”、“乎”等。
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分析:”于长勺”是介宾短语,作谓语”战”的状语,应调整为”于长勺战”,翻译为
”公与他一起乘车,在长勺作战”。
状语后置: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状语后置: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例: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作谓语”饰”的状语,应调整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翻译为“用篆文、山脉、乌龟、飞鸟、野兽的形状装饰”。
状语后置: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这句话中的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应调整为“于吾前生,其闻道也于吾先”,翻译为”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理也先于我”。
状语后置: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
例:浴乎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分析:这句话中的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应调整为“于沂浴,于舞雩风”,翻译为“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
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食:动词,吃饭
③饱:饱足
⑧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④安:安逸
⑤敏:勤勉
⑥而:表并列
⑦就:接近,靠近
⑩正: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纠正
⑨而:表顺承
【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中心】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说理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仁:仁爱之心
③如…何:对…怎么办,怎样对待

孔子的礼,不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持的礼仪,还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辨别是非之后,而对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种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务的态度。
政治上:礼制
礼治
社会上:礼教

儒家认为,只有圣人或者天子才有资格制礼作乐,否则便属于“无道”。
并非人人可以作“乐”,强化了国家各阶级的等级尊卑。
八佾
八佾亦作“八溢”或“八羽”。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的舞蹈规格,为八行八列,故称其“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乐制呢?
【中心】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说理特点】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③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释义】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可以。
【中心】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说理特点】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②于:对于
③义:大义
【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中心】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
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君子以义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说理特点】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对偶句: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来表达相反/相关的意思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形容词做动词,与......看齐。
⑤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④而:表顺承
③焉:代词,他
【释义】见到有贤德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德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中心】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说理特点】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①质:质朴、朴实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④史:虚饰,浮夸
③野:粗野、鄙俗
②文:华美、文采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成为君子。
【中心】从“文”与“质”
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
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采与质朴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二者同样重要。
【说理特点】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①士:读书人。
⑧已:停止。
④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③毅:坚强,刚毅。
②弘:广大。
⑤而:表并列
⑥宾语前置句,以仁为己任
⑦而后:固定句式,然后
【释义】读书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中心】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努力奋斗。
【说理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①譬:比喻,比方
⑤虽:虽然。
④平:形容词作使动,使…平坦,填平。
③止:停下来
②篑:盛土的竹筐。
【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中心】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说理特点】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感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①知:同“智”,智慧
②者:…的人
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中心】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说理特点】用否定和整句(排比)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
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⑤目:条目,细则
⑥事:实践,从事
④而:表转折,难道
【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都会称赞仁德啊。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中心】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说理特点】运用排比的手法,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在简短的对话中刻画了人物形象。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③恕:宽恕
【释义】子贡问道:“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中心】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
【说理特点】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⑧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释义】弟子们,为什么不学《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用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用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用来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则可以用来侍奉君王,并且可以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字。
【说理特点】运用反问和排比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中心】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一词多义
质胜文则野
形容词,
1.文
饰以篆文
名词,
文过饰非
动词,
不亦重乎
形容词,
露重飞难进
形容词,
2.重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动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
动词,
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
形容词,
克己复礼
动词,
3.克
克勤克俭
动词,
郑伯克段于鄢
动词,
天下归仁焉
动词,
后五年,吾妻来归
动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动词,
4.归臣请完璧归赵
动词,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动词,
天下同归而殊涂
名词,
就有道而正焉
助词,
5.焉<见贤思齐焉
兼词,
盘盘焉,困困焉
助词,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名词,
6.言·不学《诗》,无以言
动词,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名词,
第四章
艺术感悟
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色彩
【技法指导】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任务活动】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
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色彩
艺术感悟—《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色彩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2.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答案】C
A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
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
C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
D项,勤勉;/聪慧。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
【答案】C
A项,表顺承,译为“就”;表转折,译为“却”。
B项,于是,于此,就;译为“……的样子”;
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D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随堂练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②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庙之美瓦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道,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冶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弛张有致的治国和处事方法。
B.宫墙,指的是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
C.仞,是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数仞墙”比喻学问髙深。
D.日月,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后世甚至有人称孔子为代天发令的“天铎”,极尽美誉。
【答案】B项,“宫墙,指的是王宫的围墙”错误,“宫墙”也指普通的围墙,并非专指王宫的围墙。故选B。
随堂练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②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庙之美瓦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答案】(1)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哪里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呀?
(2)即使有人要与太阳和月亮决绝,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
三、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
三、理解性默写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