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整体框架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之整体框架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16:1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土中国》
之整体阅读框架
活动一:根据篇名,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写出各篇的主旨等)对应P82任务2。
方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分析关键词句的语义关系,梳理文章的整体框架,并由此提炼出主题。
序号
篇名
所属系列
主旨(内容)
1
乡土本色
总论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2
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
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3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从
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4
差序格局
中国乡土社会中“以
为中心”的深受
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5
系维着私人道德
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最大特点——
6
家族
乡土社会中家族单系(只包括
这方面)的结构原则及其区别于西方社会家庭的功能
7
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中保持“男女有别”这一原则的重要原因和意义
8
礼治秩序

”是传统的维系,乡土社会是区别于法治社会的礼治社会
9
无讼
推行下乡的新的法律制度对礼治的乡土社会产生了
作用
10
无为政治
解释了
与同意权力,从历史的经验中找出了“
”的价值
11
长老统治
在横暴权力、
之外,着重介绍了长老权力(也叫
权力)
12
血缘和地缘
血缘社会(传统乡土社会)与地缘社会(现代商业化社会)各自的特点与差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
性质的转变
13
名实的分离
讨论乡土社会中的变动方式,承接第十、十一章,引出第四种权力
14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靠欲望生活着,然而对于
社会中的人们而言,
的生存条件则是理性的“需要”
15
序言、后记
写作背景、学术范围、成书目的
序言重点阐述了自己的治学理念——提炼概念、核实概念、减少误差。后记交代本书来历、简述社会学发展历程与现状、对本书研究定位。
2.《乡土中国》简化导图,根据上面表格,试图补写完成下面思维导图。对应P82任务2。
乡村交流
家族
乡村格局(

乡村统治
长老统治
血缘
乡土动机


活动二: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结合作者的论述和相关资料理解其含义。
序号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含义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含义
1
礼俗社会
是没有具体目的,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是“习”出来的规矩,是得到信任的。P8
2
借助文字的社会
文字是间接说话,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文字是记忆的符号
3
差序格局
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由若干人组成的,有一定界限的团体。
4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
系维着人民的法律
P31-32。系维着人民的宪法:在道德体系发生权力的观念下,为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发生了宪法。
5
是父系单线无限扩大长期绵续性事业团体。
家庭
6
男女有别
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在这种社会观的影响下,人们更倾向于不断的交流沟通使男女互相了解。
7
维系着乡土中国的日常运转,浸润到了每个人的衣维系着乡土中国的日常运转,注重传统和教化一,依礼而“自”治。
法治秩序
8
社会矛盾纠纷主要靠长老的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
司法诉讼体系
按照法律
保护权利不受侵犯的判决。刑罚的用意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并不教化人。
9
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的、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有为政治
即权力结构在人民生活实际中是有约束性的,同意权力、横暴权力都属于有为政治。
10
血缘社会
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血缘有多种,如身份血缘、职业血缘、财富血缘等。
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11
名实分离
2.梳理篇章关系。(1)分析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三篇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三篇之间的联系:乡土社会
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二、三两章分别从

角度论述了文字对乡土社会的作用极其有限,是对第一章内容的有力补充和论证。
三篇在全书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章是全书的开篇,提出了全书最重要的概念
,指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二、三两章对其原因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为接下来的重点内容如

,奠定了全书坚实的理论基础。
(2)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看看第四至五篇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核心概念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
在团体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都是相同的,主张个人主义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团体界限分明
依靠“礼”维持这一格局
(3)对比西洋家庭的结构,阅读第6章《家族》、第7章《男女有别》,分析、归纳乡土社会“小家族”的功能,了解乡土社会的特征。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概念
乡土家庭
西洋家庭
结构
1.2.主轴:3.配轴:
1.团体性2.主轴:夫妻3.配轴:子女
功能
1.2.3.养老职能
1.生儿育女2.感情凝合力量3.担负合作事务
感情倾向
(4)阅读8-14章,完成“对比概念表格”的填写。
辨识概念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长老权力
时势权力
权力双方关系
统治与被统治
权力产生的基础
社会分工
维持权利的手段
无知——教化
权利实施的目的
以变动谋适应
(5)阅读8-9章,从“社会秩序”的角度,完成“对比概念表格”的填写。
辨识概念
乡土社会
现代社会
礼治秩序
变迁社会
礼治
依靠国家权力
教化
外力限制
无讼
无讼
刑罚
知礼、修身
法律问题
(6)①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
概念
含义
最能代表的国家
横暴权力
P60
同意权力
教化权力
②分析10-11
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③想一想:“法律”与“规则”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二者有什么区别?
(7)阅读12-14章,从“社会迁移”的角度,完成下面空格的填写。
①第十二章,《血缘与地缘》是从
经济
角度论述社会迁移;
②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是从
角度论述社会变迁;
③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是从
角度论述社会变迁。
8.阅读12-14章,归纳《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概念的内涵,提升阅读能力。
概念
含义
两者关系
血缘与地缘
见上文答案
名实的分离
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也就是说表面承认听从,但实际口是心非,不能反对这样不切实际的教条或命令就只能加以歪曲,给长老留一个面子,注解的变动方式引起了名与实的极大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
答案
活动一:1.文字的使用
社会结构
传统感情
宗法制度
社会变迁
土气
空间
时间

儒家

父系


横暴权力
无为
同意权力
教化
社会
时势权力
现代
自觉
2.乡土本色
(差序格局)
道德
男女
无为政治
活动二:1.(略)书中找。
2.(1)土气(的本色)
空间
时间
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
(2)西洋(现代)社会的结构模式
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
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
依靠“法”维持这一格局
(3)家族性
主轴:父子、婆媳
配轴:夫妻
生儿育女
事业社群
阿波罗式
浮士德式
(4)
辨识概念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长老权力
时势权力
权力双方关系
统治与被统治
社会成员之间
长与幼的双方
英雄与人民
权力产生的基础
社会冲突
社会分工
社会继替
社会变迁
维持权利的手段
反抗——暴力
反对——契约
无知——教化
争斗——注释
权利实施的目的
获取经济利益
维护分工合作
从心所欲不逾拒
以变动谋适应
(5)熟悉社会
法治
依靠传统
惩罚
主动服膺
诉讼
调节、教育
保护个人权力
道德问题
(6)①


“法律”是法治秩序的产物,“规则”是礼治秩序的产物。
(7)经济
思想
行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