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水蒸汽凝结
课
型
新授
教学内容
备课教师
教学时间
单
位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初步学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在中年级学过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差异法归纳水蒸气凝结的原因),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在受冷的情况下(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会凝结成水。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独立分析出受冷是水蒸气凝结的重要条件。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一个大烧杯,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师:刚才老师接了一杯热水,杯子上盖着盖儿。过了一会儿,发生了有趣的现象,谁愿意到前面来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呢?
(出示盛热水的杯子,揭开杯盖,让几个学生观察、证实或教师拿着杯盖在各行间走动让学生观察。)
生:我看到杯子盖上有许多小水珠。
......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想知道杯子盖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我也想亲自动手试一试,看一看杯子盖上会不会还有水珠出现?我想知道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我想知道,如果接一杯冷水会不会还有水珠?
我通过看课外书知道这种现象是凝结,但是不知道凝结具体是怎么
导学生回答)
生2:因为我们可推想:因为杯内有热水时玻璃片内才有小水珠,没有水和盛有冷水时玻璃片内都没有小水珠,所以可推想这些小水珠与杯内的水而且是热水有关系。
师:小水珠是由杯内的热水直接形成的吗?
生2:不是。因为杯里的水面与玻璃片不是紧挨着的,中间还有空气,所以杯里的水不可能直接跑到玻璃片上去,由于水可以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所以可推想:杯中的水可能先蒸发为水蒸汽再变成小水珠。
师:难道冷水杯中的水不能变成水蒸气吗?
生:也能。但是我们以前学过:由于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系,温度高,蒸发快,所以可推想:在热水杯水面以上的空间内水蒸气多,在冷水杯水面以上的空间内水蒸气少。这可以进一步推测、印证玻璃片内的小水珠可能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师:说得太好了,能够得出这个结论需要一定的推理过程:形成的原因
热水——→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
过对着
生3:我们组得出的结论是: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3、教师小结:
师:①、小水珠是在遇冷的情况下形成的。
②、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③、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
水蒸气
遇
冷
水
4、认识生活中的水蒸气凝结的现象。
师: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发现,生活当中有哪些水蒸汽凝结的现象呢?
生:冬季窗上形成的小水珠;
蒸饭的锅盖上形成的水珠;
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一进屋子,眼镜上马上形成的雾气,
洗澡时,浴室的镜子上形成的“哈气”
有趣的现象都可以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的。
五、布置作业
思考:海水很咸、其中溶有较多的盐。你有没有办法使海水变成淡水?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