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一)
学习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四上第90页例1,第91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二十一第1、2、5题。
育人目标
1.会用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通过例1情景图的教学,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4.通过问题解决练习,让学生感受理性之美。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教师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评价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课题导入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将学会用已经学过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新课教学
1.出示例题(课前板书例题文字信息,课中板书数据信息)。
小明家有花椒树90棵,平均每棵可以产花椒12千克。
爸爸妈妈2人8天可以摘花椒256千克。
每千克花椒可以卖18元。
孩子们自由读一读黑板上的信息吧!说一说你都知道些什么?
2.提出问题
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把你提出的问题与同桌的同学分享。
抽生交流提出的问题。
①小明家的花椒树共可以产花椒多少千克?
②平均每人每天可摘花椒多少千克?
③小明家的花椒收入有多少元?
教师板书问题。(有意把①③问板书在一起)
3.抽生汇报
(1)汇报问题①③的解决方法
90×12=1080(千克)
1080×18=19440(元)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要求小明家的花椒收入有多少元?必须知道小明家的花椒树共可以产花椒多少千克?于是可把第①问看作是解决第③问的桥梁,若把第①问去掉,只求第③问,可以写综合算式:
90×12×18
=1080×18
=19440(元)
答:小明家的花椒收入有19440元。
(2)汇报问题②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256÷2=128(千克)
128÷8=16(千克)
方法二:256÷2÷8
方法三:256÷(2×8)
=128÷8
=256÷16
=16(千克)
=16(千克)
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256÷2表示什么?(平均每人8天可以摘花椒多少千克?)128÷8表示什么?(平均每人每天可摘花椒多少千克?)
1.学生自由阅读信息并初步理解信息
2.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通过例1情景图的教学,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练习应用
课本第91页课堂活动第1题。
练习二十一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并与同桌同学交流解法,再抽生汇报,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以下算法
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解决,再集体订正,引导学生理解各算法各步表示的意义。
1.生与同桌之间交流解法并汇报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问题解决练习,让学生感受理性之美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了吗?
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2、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①小明家的花椒树共可以产花椒多少千克?
90×12=1080(千克)
③小明家的花椒收入有多少元?
1080×18=19440(元)
②平均每人每天可摘花椒多少千克?
90×12×18
=1080×18
=
19440(元)
教学反思
问题解决(二)
学习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四上第90页例2,第91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二十一第3、4、6题。
育人目标
1.学会用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
2.进一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思考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严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幸福的自我认知。
4.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积累梳理的经验。
5.通过模拟数学情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教师在小组讨论交流中,评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五育融合育人点提示
课题导入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已经学过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新课教学
1.出示例题(课前板书例题文字信息,课中板书数据信息)。
一辆汽车从相距840千米的雅安市出发开往芒康县,3小时行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汽车从雅安市到芒康县一共需要多少时?
2.孩子们自由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个问题吧!想一想这个问题讲的是什么事儿?知道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3.孩子们,通过你们独立思考后,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试一试好吗?
①
②
180÷3=(km)
840÷(180÷3)
840÷60=14(时)
=840÷60
=14(时)
4.抽生汇报,适时点拨,引导理解。
谁来说一说180÷3求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要解决从雅安市到芒康县一共需要多少时,应先算什么?
5.改变信息进行练习。
(1)在“出发”前加上信息“从早上7:00”,问题改为“什么时间能到达芒康县?”
(2)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试一试自己独立解决吧!
(3)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840÷(180÷3)
=
840÷60
=
14(时)
7+14=21(时)
答:(略)
1.学生自由阅读信息并初步理解信息
2.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5.生独立思考,抽生板演
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积累梳理的经验
练习应用
第91页课堂活动2题,92页第3、4、6题
(1)第3题:可先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因为720÷78的商比9多一些,而630÷70=9,即630÷70<720÷78,所以大客车先到B城。
(2)第4题
启发学生:要求轮船全程平均每时航行多少千米,必需知道哪两个条件?(必需知道轮船全程行了多少千米和行完全程共用了多少时间。)
学生尝试解决,抽生板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孩子们对三位数除以(或乘)两位数的计算已经更加熟练,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生活中乘除混合计算问题。
课堂作业
让我们在解决以下的问题中检测一下咱们的学习效果吧!
小麦基地收了720袋的小麦,每辆拖拉机每次运40袋,用6辆拖拉机同时运,多少次才能运完?
2.某市新建20幢搬迁房,如果每幢楼修8个单元,每个单元住12户,一共可安置多少户居民?
3.甲地离乙地的公路和铁路里程如下表:
公路910千米铁路962千米
(1)客车上午8:00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70千米,什么时候能到达乙地?
(2)列车早上6:30从甲地开出,19:30到达乙地。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同桌评改
通过模拟数学情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二)
一辆汽车从相距840千米的雅安市出发开往芒康县,3小时行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汽车从雅安市到芒康县一共需要多少时?
840km
3小时行180千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