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语文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 鲁教版七下:被压扁的沙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学年语文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 鲁教版七下:被压扁的沙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3 08:36:19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恐龙的世界
课件制作:刘强
主 讲: 刘强
2006.03.20
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1.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明确作者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3. 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明确目标
(1)辨音:
遗骸hái 褶皱zhě 劫难nàn 追溯sù
(2)释义: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
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积累词语
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作者作品简介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而应该是撞击。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友情提醒: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 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举例子说明)
(举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
2.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说明顺序:
科学发现
→观点产生
→科学研究发现
→印证观点。
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
逻辑说明顺序。
揣摩语言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2.即非常纯的沙子。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举例说明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趋利避害。
2、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
3、诙谐的语气,说明能够产生这样结果的先决条件很难存在。
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探究阅读
材料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材料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材料3: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 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 得出新的结论。
结论:
拓展阅读
1.恐龙灭绝原因新解 :
恐龙下的蛋全被刚刚进化的、而且更加灵活聪明的哺乳类动物吃掉了。
新出现的疾病使恐龙在地球上消失。
以恐龙时代的玛瑙化石中的气泡为依据。这种空气中氧的含量比现代空气中的氧含量要高出50%。
2.恐龙灭绝思想学派:
(1)它们突然死于某一场世界的大灾难;
(2)由于地球上天气的逐渐变冷使得恐龙难以适应而慢慢灭亡。
可能是随着氧气浓度逐渐下降至今天的浓度标准,恐龙就因窒息而死掉。
科学探索无止境
勇于创新留美名《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都谈及恐龙的灭绝,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简明精练,逻辑性强。
教学过程:
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 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 恐龙。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吗?
  讨论明确: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 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1、“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2、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