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语文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 鲁教版七下:登飞来峰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学年语文教学资料【课件+教(学)案】 鲁教版七下:登飞来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13 08:36:19

文档简介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一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一)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二)听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三)写作背景介绍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四)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1.注释:
①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②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③缘:因为。
④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五)请同学们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合作学习
1、分析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
点拨要点: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要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点拨要点: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三读课文,品评名句
(一)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用 “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五、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六、总结储存,课外延伸
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编辑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体裁】
  七言绝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编辑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编辑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
编辑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站在山的最高峰。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缘 】因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编辑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编辑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鉴赏】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编辑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简评】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峰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编辑本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话外音】
  ??《题西林壁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东坡志林》第7条载:“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见这首诗是苏轼的精心力构,也是他勘透世情的杰作,悟彻人生的妙谛。两诗写作,一先一后,时间相隔34年,一写登飞来峰,一写游庐山,地点相去一二千里。然而对读比较两诗,总觉字里行间似有同出一辙的蛛丝马迹。(基本信息)
  作品:题西林壁
  体裁:七言绝句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直译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共25张PPT)
王安石
重庆观音桥中学
陈 南
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学习目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
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1.再读课文,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的?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用 “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三读课文,说说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 ___之一。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
  北宋
  政治
  思想
  文学
  唐宋八大家
  指应天塔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怕
  因为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下列问题。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 _______
夸张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下列问题。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自由抢答下列问题。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
在最高层。
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2.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