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 学 流 程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练习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习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 (朝代)的 (姓名),字 ,又字石公,号 ,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
2、注音并解释更( )定 更( )有此人 毳( )衣雾凇( ) 沆砀( ) 强( )饮芥( ) 喃喃( ) 痴( )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练习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习)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三、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找出并品味这些句子。(出示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去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睢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分析:
1、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使人想到柳宗元《江雪》。
2、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峰,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辩的景象,给人一种“下下皆白”全景,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3、这个句子是写雪景的特写镜头,描写了雪景中的亮点事物“长堤、亭、舟、人”,从大到小,小到更小,甚至微乎其微,还采用了一种新的描写方法——白描。(出示知识点)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有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可用于写人、写景、写事。这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包含了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小、大与不、动与静、茫茫宇宙如此空阔,而人如此之渺小,“两三粒而已”以此烘托孤烛,淡淡的愁绪。
四、这么独具一格的雪景仅有作者一个人欣赏吗?
五、“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为什么答非所问?
金陵原是明朝开国皇帝的首都,后迁至洛阳,作者为明末清初的人,满人建国,汉人十分痛恨,说是金陵人表现了作者对大明国的思念。文中还有一句体现了这一点——“崇祯五年十二月“仍用明代年号,说明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没有灭亡。
加点词用彩色笔标示出来。
写雪景赏析是重点,学生可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这些句子,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分析其妙处,教师再补充归纳人,使学生进入情境,同时采用与柳宗元《江雪》比较阅读的方式来赏析。
边讲边板演。
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表达的能力,难于理解的问题,教师应点拨指导。
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
六、作者巧遇两个金陵人,心情如何?
大喜 强饮三大白七、
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又是对作者最贴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是对“痴”的称赞,同时又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淡淡的愁绪。
八、围绕“痴”字,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围绕“痴”字将文章内容及写法板书在黑板上。熟读成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趁热打铁,自由背诵。 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拓展延伸
1、积累关于西湖的古诗词。
2、积累关于雪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痴行(记叙)
清高孤傲 痴景(描写)
痴迷自然 痴情(抒情)
思恋故国
教学反思 阅读赏析时,从课文中找到“突破点”,以“痴”字统率全篇的理解,围绕“痴”字,分析痴人之“痴行、痴景、痴情”,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但在赏析文章的过程中,讲解得部分太多,学生积极主动发挥得太少,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力求创新,在逐步的尝试中争取有进步。 一节课的点评 这是一堂非常实在的语文课,既包括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又包括了精彩语段的赏析。在教学中运用朗读、启发点拨、提问、绘画、赏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做得不错。但朗读形式还需多样化,如某些语句可个别读后教师做朗读指导或范读,学生再次体会情感试读,教师予以点拨。另外,教师还需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下功夫,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邱县实验中学 杨瑞欣(共34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岱
dài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湖心亭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张岱:
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课文介绍: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ān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hóng zhēn
是日,更(gēng)定日,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课文
.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下了三天大雪,湖上人影、鸟迹全无,寂静的什么声音也没有。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
.
这一天,更声已起,我划一条小船, 裹着粗毛衣服,生着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雪。沿途之见大雪覆盖湖山,冰花累挂,雾气迷濛,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望着湖上的物影,只留下白堤一线,湖心亭一点,此外便是我这条小舟,船上二三个微粒一样的人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
来到湖心亭,竟然看见还有两位游客,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仆正在煮酒 ,炉火正旺,水也正沸。见到我,他们喜出望外,说:“这个时候,在湖上怎么会碰到像你这样的人!”随即拉我共饮。我很高兴,硬喝下三大杯而后告别。打听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客住这里。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船时,船夫嘟嘟哝哝地说:“别说相公痴,还有比我们这位相公更痴的人呢。”
.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
目的地
人物
事件
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
更定时分;
——西湖湖心亭;
——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1 写雪大的句子是 ?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消失,只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
2 写湖心夜景
其总的印象是( )
特写景物是( )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全景
广漠
特写
渺小
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
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
3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
(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4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
拉余同饮
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5 我的态度是( )
余强饮三大白
硬喝下
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6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
为什么?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
痴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巩固与拓展
1、请同学们观赏简笔画,闭上眼睛,再次感受雪之奇丽。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3、运用白描手法,描画你的同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柳宗元《小石潭记》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江雪》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抒怀》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看雪
寒夜独舟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景
人
全景——广漠
特写——渺小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大)
(小)
(热)
(冷)
情景对比
情景对比
(孤独)
(巧遇
知己)
抒发:
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