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能够熟练默写全文。
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一、课前知识储备,关于作者:(识记画线内容)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阙处(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御风( )
素湍( ) 怪柏( ) 飞漱( ) 属引( ) 绝巘( )
(二)解释加粗词语:
自非亭午 夜分 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沿 溯 阻绝
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或王命急宣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三、学习过程
(一)诵读(注意以下句子的停顿)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积累(结合注释及归纳,准确识记)
1、通假字:略无阙处 通 意思是
2、古今异义词
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今义
虽乘奔御风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回清倒影
晴初霜旦
空谷传响
4、一词多义
绝: *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5、特殊句式(省略句)
两岸连山 重岩叠嶂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回清倒影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四)合作探究,理解品读课文,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
2、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而写“水”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五)写作训练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 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导游词:
四、课下自我检测
A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第一段描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描写泉、树、山、草的四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1.解释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
而: 历:
(2)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或: 具:
(3)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
去: 峻峭:
2.选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知识链接(有关三峡的诗句)
1.长江三峡(唐 白居易)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喑鸟一时啼。
2.瞿唐峡 (清 张问海)
峡两蒙蒙竟日闲,扁舟珍落画图间。
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唐两岸山。
3.三峡歌 (宋 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雨,一夜猿啼明月中。
4.【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6.下江陵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共64张PPT)
第五单元复习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诗五首》
第五单元复习要点
一、掌握文学常识
﹛
作家
作品
二、背诵、默写
﹛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诗五首》
三、重点字词的解释
四、句子的翻译
五、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5.或王名急宣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早晨
飞奔的马
真,实在
早晨
寂静
《三峡》复习要点
有时
白色 急流的水
清波 倒映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 阳光。
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漫上; 丘陵;逆流而上 断绝。
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 飞奔的马 驾 认为 觉得 快。
10.属引凄异。
连续;延长
1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2、飞漱其间
13、晴初霜旦
1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冲刷
结霜的早晨
空荡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5.良多趣味
实在
整体感知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了三峡 。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 美、
美和 美。
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奔放
清幽
凄婉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2、全文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试举例分析。
从全文看,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
从部分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巘多生怪柏”是静,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
3.本文写春冬之景,用____________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之景,用____________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4.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清荣峻茂
寒肃凄哀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7、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也表达了对三峡渔民船夫悲惨生活的同情。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2)写山高峻的句子: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3)写夏水的句子
4)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句话写出了水流_____的特点。唐代大诗人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顺流而下时,他在诗中写过类似的诗句是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湍急
朝发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6)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7)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007年4月18日8时05分,我省历史上首趟“和谐号”动车组发车,时速达到200公里,真是“ , 。”(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开放性试题;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从本文找出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水流急(或水流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考链接(3)
06云南(一)(11~14小题,共12分)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注]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消散。 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二、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阙 嶂 溯 朝
2.第一段主要写的是:
3. 在第一段中正面描写三峡山势的语句是:
侧面烘托的句子是:
quē
zhàng
sù
zhāo
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词义相同的是: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或王命急喧。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有时朝发白帝。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
B
C
D
C
连续
通“嘱”嘱托
有时
或许
早晨
消失
隔绝
5.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 ”的静景,也
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三峡》最后引用渔者歌作结有何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萧瑟悲凉的情怀,表现旅人的哀愁。
7.“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对偶、夸张;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
8.“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主要是写:
水流湍急。
9. 第二段主要写
三峡夏天的水流湍急。
10.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 。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 。
11.翻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山峰的高峻,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12.归纳出《三峡》三、四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答:
1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是从 觉进行描
写。从景写 ,以 传情。“空谷”、“久绝”回
应《三峡》一文中的“ ”。
1、冬春之时景色的优美。
2、写雨后霜晨的凄清。
听
声
声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每逢秋雨初晴和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
林木的)的倒影。
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八十多字,却创造了一个的 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清幽宁静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0.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划分层次写出层意
(1)叙述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
(2)写月下庭中的景物。
(3)惋惜无人赏月。
2.“月色入户”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3.“寻张怀民”一句中将“寻”字改作“访”好不好?用“寻“有何好处?
4.《记》文中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是:
不好。“寻”确切的写出了作者渴望与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拟人
5、“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 之美,两句之间,既有 描写,又有 描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映照出作
者 的襟怀。
6.《记》文用 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勾魂摄魄,精练得无以复加。
动态
正面
侧面
光明磊落,胸无尘俗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7.在《记承天寺夜游》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4)
月色空明(庭中月色)
8.本文主要表现作者怎样的心境?
旷达 (豁达)
文人雅士,善于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06深圳)
(1)苏东坡将月色比喻为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2)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旷达自得。
元丰六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的第五年,他深感壮志难酬。文中苏东坡自谓“闲人”,反映了他
既 又 的心态。
忧郁、抑郁
忧愤不平等
自我解嘲
或旷达洒脱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c.盖竹柏影也
d.相与步于中庭:
e.庭下如积水空明:
f.怀民亦未寝。
只是 清闲
我们 罢了
原来是
一起,共同; 院里
空无澄澈
睡觉
9.翻译重点字:
考虑,想到;于是,就
10.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空无澄澈,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张民。
《诗五首》复习
1、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写景和叙事的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我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寄予明月。如本诗中的:
2.《使至塞上》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3.《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 《使至塞上》的尾联是: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对偶、借代、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6.《论诗》 中的名句是
7.“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可使人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名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8.《春望》中运用细节描写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句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论诗》 中“各领风骚数百年”指:
“风”是《诗经》中的“国风”
“骚”是屈原的《离骚》。
这里指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
10“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中的“征蓬”本指 ,
这里指 。
11、家书抵万金。
12、浑欲不胜簪。
13、只缘身在此山中。
飘飞的蓬草
唐朝出征的军队
值、相当
简直
因为
六、指出句子通假字的读音、通字、意思。
1、略无阙处。
“阙”通“缺”,读“quē”空隙,豁口。
2、项为之强。
“强”通“僵”,读“jiāng”僵硬。
赏析《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B.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后两句表面是写自然现象,实际上暗指社会现象。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B
春 望 (杜甫)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
到小,由 到 。
山河 草木花鸟
望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
是 ,
实际上写的是 。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五字成语:
习惯成自然
无风不起浪
水火不相容
独木不成林
2、六字成语
井水不犯河水
有志者事竟成
远亲不如近邻
化干戈为玉帛
3、七字成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
清官难断家务事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四、把成语补充完整
1、一叶障目,
2、人无远虑,
3、人非圣贤,
4、天网恢恢,
不见泰山
必有近忧
孰能无过
疏而不漏
5、不入虎穴,
6、仁者见仁,
7、皮之不存,
8、他山之石,
焉得虎子
智者见智
毛将焉附
可以攻玉
9、百尺竿头,
10、吃一堑,
11、国家兴亡,
12、差之毫厘,
13、前事不忘,
更进一步
长一智
匹夫有责
谬以千里
后事之师
14、项庄舞剑,
15、读书百遍,
16、桃李不言,
17、满招损,
18、螳螂捕蝉,
意在沛公
其义自见
下自成蹊
谦受益
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