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案
教学目标
1.快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本文的主要信息:克隆的概念以及克隆技术发展的过程。
3.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开展绘图表比赛,充分理解克隆技术的本质以及这项技术发展的渐进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搜索文本重要信息
1.学生自由速读,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克隆概念的诠释。
明确什么叫克隆: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
2.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的作用?
明确:使文章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按: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索行文。
3.课文当中列举了哪些克隆的例子吗?(按顺序)
明确:鲫鱼、爪蟾、黑斑蛙、鲤鲫鱼、小灰鼠、绵羊多利。
4.克隆技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造福人类?
明确:
(1)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3)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讨论:“多利”的诞生在世界引起轰动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从本段找现成的答案,必须要和以前的克隆技术加以比较。
比较鲫鱼克隆与多利克隆的重大区别:
概括鲫鱼的克隆过程:先取出一条鲫鱼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再把该细胞核植入另一条鲫鱼的无核卵细胞中,得到换核卵,经过人工培育,克隆鲫鱼就出世了。
明确多利克隆过程: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三.竞争激发,看看谁的发现多:
(一)引导说明技巧的发现:
本文是说明文,可以看出条理很清晰,作者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呢?同桌来商量一下吧。
生:课本第二节第五段有一句“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我认为是按照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就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这样安排有条不紊,如果按时间顺序就乱了。
师:文中这句话太重要了,找得好!
生:动物越进化,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我认为这两部分是按克隆技术的难易程度安排顺序,这样安排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师:大家说得好,这些看法综合在一起就全面了。第二、三节是以克隆技术的发展为顺序安排的。我要补充的是第二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除了按照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顺序,根据题目,作者先写中国的克隆鲫鱼实验再写其前外国的克隆爪蟾实验及我国童第周的黑斑蛙实验,然后写其后的中国克隆鲤、鲫鱼实验及外国的克隆鼠实验,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在克隆这样的世界尖端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
师:你能找出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吗?试着体会其作用。小组讨论一下。
生: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作比较、引用等(学生举例)
(二)引导发现渗透在说明文中的人文精神。
1.不断探索,永不言败的精神:
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绵羊,我们不仅了解了克隆技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字里行间还能体悟到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下面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还可以点评一下,或谈一下你受到的启发。相信你能行!
(生圈点批注,讨论交流)
生:我找的是第二节“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中“┄┄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核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首先“385天59代”一个惊人的数字震撼人心,表明实验的艰辛,“用直径10微米左右”,我们知道微米是何等细小的单位,进一步反映实验进行之艰难、精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精神跃然纸上。“接纳”,“准备就绪”,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后经过如此精细的准备后,大部分却“夭亡”了,即使是这样,科学家们永不放弃,“189个”,“只有两个”,“只有一条度过难关”,由此可以想像实验艰辛的程度之深,失败率之高,最后经过“80多天”漫长等待,成长为“8厘米”长的鲫鱼。这一过程使我感受到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克服多少困难,经历多少挫折才获得成功。他们这种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的态度更是常人难以想像的。我们青少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更是需要这种精神。
生:我找的是这一节第五段“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仅满足于一次成功而不去更上一层楼,科学家们往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了一件创举并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表现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探寻、锲而不舍的精神。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节第一段“经过247次失败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一句简短的不过30字的文字,仅从“247”就能看出科学工作者的严谨、认真、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研究了上百次才成功足以可见实验的艰辛不易,我深切体会到科学家一丝不苟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精神!
生:我找的是这一节第五段“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仅满足于一次成功而不去更上一层楼,科学家们往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了一件创举并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表现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探寻、锲而不舍的精神。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节第一段“经过247次失败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一句简短的不过30字的文字,仅从“247”就能看出科学工作者的严谨、认真、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精神,研究了上百次才成功足以可见实验的艰辛不易,我深切体会到科学家一丝不苟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精神!
师:科学的道路无坦途。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更要靠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学生借鉴学习。
2.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精神:
我感受最深的是课文第二节第四段“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 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家总是在现有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一边实验,一边思索,不断发问,坚持不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克隆鲤、鲫鱼是我国科学家的首创,这也充分表明了在克隆这一世界尖端技术方面我们中国一点也不落后!他们这种讲究实证、求真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生:我找的是这一节第五段“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仅满足于一次成功而不去更上一层楼,科学家们往往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了一件创举并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表现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探寻、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联想拓展:议一议,明白利弊辨获真知
文中说“科学进行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你认为克隆对于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可以运用自己搜集到的素材)。
辩论问题本身并没有是与非的定论,但在辩论求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更开阔,更好地走出文章,走进生活,能清醒地审视自己和生活。在思索中求证,在求证中领悟,而不是简单地去接受某种观点。
新课标确定语文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它还具有人文性,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此环节还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辩论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宏亮。
2.观点鲜明,证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要有“理”、“礼”。
结语:同学们观点鲜明、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独特看法,或许不够科学,或许有几分幼稚,或许还有一点偏激,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是朴素而真诚的。说出来在辩论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示,也使我明白:想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前行的,谁也不能阻止它前行的脚步。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五.同类阅读:
冷冻疗法挽救生命
①登山或潜水运动员都深知寒冷给身体带来的危害。然而,作为一种医学治疗手段,降低体温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在接受使用体外循环机进行的手术时造成脑部后遗症的风险。
②伴随心脏问题产生的是由于缺氧而造成的大脑损伤。缺氧5分钟就会给大脑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10分钟即可造成神经死亡。美国心脏学会建议,在手术中有控制地降低体温以减少脑部损伤。这种疗法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地把体温降至35摄氏度以下。因为体温每降1摄氏度,氧气的消耗量就会降低5%—8%。西班牙马德里心脏外科主任恩里克 罗德里格斯指出:“在所有使用体外循环机的外科手术中,我们都会用到适中的降低体温的做法,也就是说,降至28摄氏度至31摄氏度之间,以避免在出现危险时给大脑造成损伤。”
③此外,冷冻疗法可以延长手术的安全时间。例如在成人主动脉切断或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中,需要完全中断血液循环。为此需要把患者的身体冷冻起来,使接近冬眠状态。当体温降至16摄氏度时,安全时间为40分钟至60分钟。心脏外科助理医师卡洛斯 莫拉莱斯指出:“体温降得越低,我们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④但是,控制体沮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冷冻疗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手术后如何使体温回升。按照一般规则,如果身体被冷冻30分钟,那么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就将增加一倍。负责将血液重新灌注到血管当中的医师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使患者体温回升。如果体温在28摄氏度以下,那么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就会很高。恩里克 罗德里格斯说:“尽管这些威胁依然存在,但是目前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可能出现的大脑水肿和血凝紊乱,因为低温破坏了血液蛋白。”重症监护室中的最大难题通常是通常是痉挛和寒热增加的氧气消耗,以及患者免疫系统的改变。因此专家建议给接受了冷冻疗法的患者实施镇静辅助治疗,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冷冻时间长达几天的情况下。
(摘自《参考信息》2008年3月)
1.文章②③两段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冷冻疗法的用途的?
2.是否可以将第④段调整到②③两段之前?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术中,有控制地将体温降低到适中的温度,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的脑部损伤。B.体温降得越低,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手术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C.使用冷冻疗法,术后体温恢复的时间较长,产生心室纤维颤动的风险很高。
D.目前,低温对血液蛋白的破坏是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
答案:
1.可以减少因为脑部缺氧而造成的大脑损伤;可以延长手术安全时间。
2.不可以。因为②③两段说的是使用冷冻疗法的用途,第④段说的是使用冷冻疗法控制体温的同时所蕴含的风险,②③两段与第④段在顺序上具有逻辑关系。如果调整顺序,就显得逻辑混乱。
3. C(使用冷冻疗法,如果体温在28摄氏度以下,那么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就会很高。)(共20张PPT)
第十四课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王金良 制作
复旦大学谈家桢教授
生物学家谈家桢 复旦大学教授
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逾60年,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
谈家桢:
中国现代著名的遗传学家。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29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1930年获洛氏基金会颁发的奖学金,成为燕京大学研究生,1932年获硕士学位。1934年他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攻读博士学位。1936年他的论文《果蝇常染色体遗传图》答辩通过获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高中毕业
(1926年)
东吴大学毕业 (1930年)
东吴大学读书时在网球场
(左2为谈家桢)(1928年)
与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
摩尔根院士在一起
(1935年,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谈家桢院士
和DNA双螺旋结构
发现者詹姆斯·沃森
(2006年
上海华东医院)
掌握下列字词:
繁衍 yǎn 繁殖 zhí 嫩枝 nèn 胚胎 pēi 克隆 kè 鲫鱼 jì 鲤鱼 lǐ 鳞片 lín 脊椎zhuī 蟾蜍chán chú 胰蛋白酶yí méi 两栖 qī 腺 xiàn 分泌 mì 濒临 bīn 鄞县yín 细菌 jūn
渗透 shèn 哺乳 bǔ 囊 náng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zu 一撮 qiè切实 chù牲畜
撮 切 畜
cuō 撮合 qiē切割 xù 畜牧
1、什么是克隆?
了解“克隆”知识:
2、请说说人类研究克隆的发展历史。
4、克隆技术对人类都有哪些作用?
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 引起“轰动”?
读本文之前你都知道有关
“克隆”的哪些知识?
本文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先写克隆的含义,
接着写克隆实验,
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逻辑顺序
每一个段落的说明顺序又是怎样的?
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
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
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
最后以孙悟空拔猴毛变猴来作结,
第一部分
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
生动形象,明白晓畅,富有趣味。 。
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
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
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
研究成果和贡献;
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
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
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第二部分
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
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第三部分
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
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第四部分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
“高附加值的牲畜”;
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
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
冷峻思考。
正面
反面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引用、列数字
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
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
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
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
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
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
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
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
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
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
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
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
……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
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
母羊的子宫里。”
多利
克隆羊诞生图示
1938年
汉斯·斯皮曼建议用成年的细胞核植入卵子的办法进行哺乳动物克隆(提出设想)
1962年
约翰·格登宣布他用一个成年细胞克隆出一只蝌蚪(爪蟾),从而引发了关于克隆的第一轮辩论
1984年
斯蒂恩·威拉德森用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羊。这是第一例得到证实的克隆哺乳动物
1995年
第一个用成年哺乳动物细胞克隆出的个体----克隆羊多利出世了
2000年
美国科学家用无性繁殖技术成功地克隆出一只猴子"泰特拉" ,这意味着克隆人本身已没有技术障碍
2001年
美、意科学家联手展开克隆人的工作
世界克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