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
学
设
计
课题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单元
三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组织教学
复习检测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是什么?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政带来哪些影响?
黄巾起义的时间
、地点、领导者、结果?
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目标:
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
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和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作用
准备教材等学习用品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倾听并思考
齐读学习目标,理解本节内容
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材料一: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自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材料二:
材料三:
(1)阅读上述材料,思考: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须完成什么任务?
(2)完成表格,介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教师讲解:
(2)如果你跟随张骞出使西域,在途中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才能完成这一重任?
教师讲解:
(3)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教师讲解:
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
(2)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师归纳:
(3)我来当导游:
可介绍背景、路线、沿途风景、意义等
(4)从西域传入中原哪些物种?
教师总结: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汗血马、苜蓿、葡萄、核桃、石榴、乐器、歌舞等。
从中原传到西域的物种?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教师归纳:
丝绸之路的意义?
教师总结:
目标导学三:对西域的管理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班超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材料三:
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
西域都护的职责?
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教师总结:
阅读材料二,思考: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原因、结果。
教师总结:公元73年(东汉明帝)
原因: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教师强调:新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新篇
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能做的有很多很多,但现阶段,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学生认真阅读三则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教师出示的表格,讨论并完成表格填写。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班级交流,如:要有坚持不懈、勇敢、勇于实践、开扰进取、坚韧不拔等精神……
学生分析意义如: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开辟了丝绸之路。
学生总结如:学习张骞不畏艰难、用于开拓的精神。在成功的道路上要不怕艰险仙,勇于进取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学生认真阅读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如:“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分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根据所知及教材内容,以组为单位,进行典型景物介绍。
学生介绍如:中原地区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物品传到西域
学生归纳: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
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学生仔细观看图示等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如: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学生交流汇报如: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的领土。
学生回答: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学生阅读思考,结合自身感受回答,如: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旨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分析展示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西域等知识进行了解,从而引出问题:张骞出使西域要完成的任务以及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等问题,使问题出现自然。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张骞出使西域带来新物种,使学生初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主要内容有所了解,以便于以下问题的探究。
借助幻灯片,分别展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整体了解。
设计“我来当导游”活动,引导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上感兴趣的景物进行介绍,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图示方式,总结丝绸之路的意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识记。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所了解,便于问题探究。
借助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示对西域的管理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系列问题: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责、意义等问题,使问题呈现自然合理,符合历史学科特点。
利用“丝绸之路——新篇”,引导学生认识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及对世界的贡献,即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检测目标
1.“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成都
D
杭州
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
)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史意义在于
(
)
A.联系大月氏夹击匈奴
B.密切了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C.设置了西域都护
D.控制了西域各族
学生以组为单位,观看幻灯片出示的检测题,讨论并交流,从而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巩固和理解好本节所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检测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位人物:张骞通西域,为中西交通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