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我的母亲 胡适
胡适介绍
字词理解
课文结构
讨论
歌颂母亲的歌
名人关于母亲的名言
胡适的名言
杨寨中学 韩丽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在台湾接受他父亲的识字教育,回到原籍上庄村后又读父亲自编自撰的《学为人诗》、《原学》,度过了他的“九年的家乡教育”(1895--1904),然后走到上海,再出洋留美,成为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大学者。
胡适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字词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ě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
我九岁前的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4-12)
写母亲对我的严格教育和对家中其它人的宽容忍让。
第三部分(13)
母亲对我的影响
讨论
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②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③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④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③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
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
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探究活动
④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欣赏“诗中的母爱”
古代有很多关于“母爱”的诗歌。请积累!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歌颂母亲的歌:烛光里的妈妈
1.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
2.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
3.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名人关于母亲的名言
一个人可以没有任何关于朋友、情人或者从各个领域所带来的爱,但是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没有母爱,也不会任何时候都不在母爱的关怀下成长。—夸美纽斯
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
我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一朱德
胡适的名言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解读传统女性的人性魅力——坚忍仁和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李歌
导语:
新概念英语中,MOTHER有这样一种解释,mother=many+old+tears+heart+eyes+right,
这么多的词汇叠加累积才等同于一个MOTHER,你是怎么理解的?
母亲二字有沉甸甸的一份厚重凝聚在里面,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称呼,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厚重走进我的母亲,来感悟母亲在苦难生活中的人性魅力。
二、学习目标:
感悟母亲在苦难生活中的人性魅力。
三、 人生档案:
(一)、这是一份母亲的人生档案表。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把它添完整。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大声朗读。
人生档案表
姓 名
胡氏(1873-1918)
婚姻状况
寡妇(23岁守寡)
身 份
当家后母
经济状况
不宽裕
家庭成员
大哥、大嫂、二哥、二嫂、“我”等七八口人
重要生活片断:
母叫我早起省;母责我轻薄言;除夕之夜对付债主;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忍气吞声;不受五叔侮辱
四、解读“母亲”:
通过这份表格可以看出,
“我”——慈母,
“哥嫂”——后母,在外人(五叔)——“寡母”。根据学习目标,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
1.我母亲是个寡母,后母,这在封建社会里会是怎样的一种地位?为什么是她成了当家人?(请从课文中找寻答案)
答案提示:
(1)A 大哥“败子”——不能让他当家
B二哥“经营调度”——不愿意当家。
【补充材料】:留学母亲征求意见片断
C大嫂“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没能力当家
D二嫂“很能干而气量很狭小”
——
没资格当家
(2)地位低下,有名无实,当家不能做主。(课文举例)
(理解: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质朴的语言,苍凉的笔调写出了母亲生活的苍凉
归结:命运多舛的寡母
2. 为什么母亲会采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来对待“我”和
“诸子诸媳们”?她的做法你能理解吗?为什么?
“我”
(1.)母亲对于“我”来说,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依据呢?(请从课文中找寻答案)
参考答案:严父慈母……
(2.)她的做法合理合法吗?母亲为什么要如此严厉、苛刻得教“我”读书做人呢?
我能接受吗?
参考答案:(分析“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这句话的含义)
①母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在文章中,她又是一个年轻的后母,有比他的年纪小不了多少的前妻子女。父亲的早亡使她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处境是很尴尬的,要想在这样一个家庭能够生存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有出息,将来才能够有所依靠。
②儿子的出路在哪?读八股考科举,子承父业、光宗耀祖。"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句子涵义 母亲希望我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能够为自己的父亲和自己争气)
③女人的职责是?所以她要履行她相夫教子的责任。丈夫没有了,担当起慈母严父的双重角色。既作慈母又做严父。为了达到目的,甚至很严厉到苛刻的地步。爱之深,责之切!这是儿子的出路,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出路呢?是在“苦难中求生存”!
(3.)如果在母亲的人生档案表里,再添上一项内容,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愿望:望子成龙)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母亲还采用一些非常手段。例如“红包制度”。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查阅胡适《四十自述》《我的九年乡村教育》,里面有详细的描述。
【补充材料】:“红包制度”。
那时的私塾,相当于现在的私立学校或家教,老师的收入直接来自于学生家长,而不是纳税人。一般小孩子的学费是两元,老师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使得很多人成了全不懂得书中说的是什么的“赖学胚”。而冯顺弟在物资上尊师,学金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我‘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胡父死后,胡家的 经济大权在胡父前妻之子手中掌管,胡母生活时露拮窘之相,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胡母仍给胡适以优厚的智力投资,这对胡适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根基的稳固及其之后发展的影响是不待言的了,很难说胡母有多么长远的眼光,她只是遵从胡父遗嘱罢了,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到夫妻关系对于子女一生的影响了。
归结: 教子有方的慈母
“诸子诸媳们”
(1.)对于“诸子诸媳”,作为一家之长的母亲,她享受应有的权威吗?
答案:可能只是个摆设虚位。(败家子随意典当家里的东西来吸鸦片赌博。“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靠的不是
母亲的权威而是家族的权威!)
(2.)所以“诸子诸媳“的“非常”表现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寻答案。
(3.)做为母亲来说,要想用一个不破坏家庭融洽的合理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她所能做的又是什么?
答案:“在排挤,指桑骂槐中尽量去适应,去忍让,以一种温和息事宁人的态度周旋于诸子诸媳之间。有时忍无可忍的时候,只能忍气吞声“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在我们钦佩母亲容忍宽厚的品质时,我们也可从中进一步体味出“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母亲所遭受的苦难。。
归结:隐忍仁慈的后母
3. 最仁慈最温和的母亲,为什么对于五叔在烟馆里的一句牢骚竟会兴师动众的不惜动用家族的权威来逼其认错赔罪呢?
参考答案:
侵害名誉权,构成诽谤罪。母亲宽容但不懦弱,有原则,有底线,有一份刚气,柔中带刚。
结论: 宽而有格的寡母
五、大总结:
通过这份人生档案,如果让你用几个词语为母亲的一生作一个评价的话,你会怎样评价?
归结:在苦难面前,母亲身上散发的是中国传统妇女那种坚忍仁和的光芒,她不仅是遗传生命的人,更是遗传性格和智慧的人。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成就了一代国学大师——胡适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一下资料。了解乡村母亲背后,博士儿子的故事。(推荐读书《四世同堂》等)
五、回顾精彩片断
母亲16岁填房 ,23岁守寡, 46岁病逝。她一生背负的很多,胡适14岁在上海求学时,母亲三年“令其一归省”,十五年中“侍膝下仅四五月耳”,因此胡适在《先母行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下面我们就在乐曲声中,再次感悟母亲这坎坷却又坚忍仁和的一生。
六、结束
胡适的这种遗憾是无法弥补的,作为我们,无论富贵,无论贫贱,上天有一样是公平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疼我,爱我、养我的母亲,这种感情是没有宽度深度,也是不可替代、无法复制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她们呢?我们是不是也将胡适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延续下去呢?这恐怕是这节课留给我们心中的又一个大大的句号。
最后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也许有一天世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有泪可落,但留下的绝对不会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