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手臂振动
2.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大声呼救
B.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来营救
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就钻,努力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3.在敲响大钟时,停止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空气也还在振动
C.钟的振动停止了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4.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音的音叉移近悬挂的塑料小球,当两者接触时,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利用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5.如图所示,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旁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6.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其原因是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7.如图所示,将甲手机挂在玻璃罩内,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能听到甲手机响亮的振铃声,同时也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如果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再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听到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这个实验说明( )
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声音和光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光不能
D.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
8.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一现象充分表明( )
A.声音可以从空气中向水中传播
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C.声音在水中比空气中传播得快
D.声音在水面发生了反射
9.某人在一根较长的装满水的钢管的一头敲一下,另一人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三次响声,这三次响声传播的介质顺序是( )
A.空气、水、钢管
B.水、空气、钢管
C.钢管、水、空气
D.钢管、空气、水
10.表中记录了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
介质
声速(m/s)
空气(0℃)
331
软木
500
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
空气(20℃)
343
海水(25℃)
1531
氮气(10℃)
343
铜(棒)
3750
氮气(20℃)
349
铁(棒)
5200
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介质的温度会影响声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C.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
D.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在氮气中传播的速度一定不相等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________法.
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
扬声器发声时小纸片上下跳动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12.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如图,附近的同学听不到敲击声,但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却可以听到.这说明__可以传声.“掩耳盗铃”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由于寒山寺的大钟受撞击发生了________,在________中以________形式传入人的耳中,引起人耳的________振动.
14.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________传声;钓鱼时,鱼会被岸上的叫喊声吓跑,说明________能传声.
15.“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m/s,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你提出三个有关的场景。(1)______;(2)______;(3)______。
16.______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______s。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比如:同学们听到自己在空教室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声音要洪亮,就是这个原因。
17.两位同学用纸杯和棉线制成了如图所示的“土电话”。他们站在相距较远的地方,在不使用“土电话”时,其中一位同学小声讲话,另一位同学听不见;使用“土电话”时保持声音大小和距离与上次______进行通话,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这说明了______(选填“固体”或“气体”)能传播声音。
18.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________发声,这种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入我们耳中的。
19.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0.下表是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
空气(0oC)
331
海水(25
oC)
1531
空气(15
oC)
340
冰
3230
空气(25
oC)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oC)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可知,声速大小与______和______有关;
(2)根据表格信息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有______和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火星探测器在太空不能用声向地球传递信号是因为距离太远
B.在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声音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C.鱼儿快要上钩时会被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空气和水可以传播声音
三、解答题
21.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________(填“易”或“不易”)传声。
22.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声音是由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的一端,小明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能听到传过来的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B
4.C
5.B
6.B
7.D
8.B
9.C
10.B
11.振动
转换
12.桌子(固体)
产生
传播
13.振动空气波鼓膜
14.不能水(液体)
15.教室内学生听不能清楚教师的讲课声
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
当飞机飞过人上方时,声音还没有传到人耳处
16.回声
0.1
17.相同
固体
18.振动
空气
19.振动
大于
20.温度
介质的种类
B
C
21.固体
细金属丝
线不再振动
不易
22.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可以传声
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