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导学练考作业(五)
一、拓展阅读《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④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帐目清楚,收支平衡
②羖(gǔ):公羊?
③累绁(xiè):用绳索捆绑?
④粥:卖
1.实词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其嗣懿子曰????????????????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辟:偏僻
D.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乡:向往
2.虚词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达者欤?
其“恕”乎?????????????
B.困于陈蔡之间?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以此取之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D.齐人称之
臣子之不孝君父
3.断句题,选出正确的一项
A.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4.常识题,选出相关加黑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延续,继承的意思。指诸侯传位给嫡长子,文中指的是鲁大夫的继承人孟懿子。
B.司空,中国古代官名。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管水利、营建之事。
C.爵,本是古代饮酒的器皿。也是爵位,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其最高爵位是大夫。
D.世家,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共有三十篇。
5.理解分析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厘子的赞誉,厘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6.简答题,认真阅读文本,请你列举孔子具有“执政才干”的例子。
7.翻译题。
(1)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2)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二、拓展阅读《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①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②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③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⑤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⑥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
(?https:?/??/?wenda.?/?q?/?1365890198064152"
\t
"https:?/??/?www.?/?_blank?)⑦辞知其所蔽,淫辞⑧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⑨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注解】
①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②慊:快,痛快。③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④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⑤闵:担心,忧愁。⑥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⑦诐(bì)辞:偏颇的言辞。⑧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⑨遁辞:躲闪的言辞。
1.简答题。
①什么是“浩然之气”?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②孟子讲述“揠苗助长”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2.翻译题。
(1)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诐
(?https:?/??/?wenda.?/?q?/?1365890198064152"
\t
"https:?/??/?www.?/?_blank?)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宜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乙)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
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丙)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
庄子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
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器:重视
B.使使厚币迎之
币:钱财
C.子亟去,无污我
亟:赶快
D.庄子持竿不顾
顾:回头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与道家并称的另外两大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和墨子。
B.“郊祭”是我国古代在郊外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在周代是最为隆重的祭典,在冬至日或夏至日举行。
C.“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职和爵位名称。
“卿相”是执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员。
D.“斗升之水”指很少的水。“斗”,
我国古代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B.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C.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D.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其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
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依据。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
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
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而不愿意做
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译文:
(2)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译文:
四、拓展阅读,阅读《兼爱》(中)(节选),完成下面作业。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①,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②,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萃③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注解】①牂(zā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②要:同“腰”。③萃:军队行列。
1.实词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
2.虚词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故亏弟而自利
3.断句题。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B.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C.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D.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4.常识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前一个“子”字,是对墨子的尊称,可译为“先生”。
B.墨家学派在先秦曾盛极一时,其核心学说有“兼爱”“非攻”等。
C.晋文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课文出自《战国策》。
D.“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越王勾践忍辱复国的故事。
5.梳理题。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
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
②
⑥
B.①
④
⑤
C.②
③
⑤
D.③
④
⑥
6.理解分析题。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7.翻译题。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l)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刘泥鳅
聂鑫森
潭州木工厂加工的产品:家具、包装箱、枪托、纤维板、木屑板。所使用的原材料:杉、松、柏、樟、桐、柳、……湘江在工厂这里拐出一个大湾,岸上也没什么人家,十分幽静。白天人喧车吼,很是热闹。但到了晚上,就只剩下一个守排人,冷森森的。
守排的活计虽很轻松,但责任重,且孤苦不堪。当年贮木场领导让大家主动报名时,都低头不应。结婚四年并有了两个孩子的刘泥鰍蓦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去!”
刘泥鳅自小就住在湘江边,身体壮,水性好,很喜欢喝烈酒,但很少有醉的时候。别看他爱喝酒又没读过多少书,他很喜欢厂宣传科有一年给他家的对联:“笑陪一江凤浪,独守几块木排。”
“独”不假,“笑”亦真。天一黑,他腰系一个盛酒的葫芦,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木排上。木排上有一个“人”字形的杉皮木棚,刮风落雨下雪时可供他坐或卧;天气好时星月交辉,他喜欢坐在木棚外,不时地喝口酒,其喜洋洋矣。刘泥鳅困了时,就到木棚里的地铺上眯一眯眼,天热是赤膊、短裤,天冷盖着被子也是短裤、赤膊。他头一落枕,鼾声便起,但只要木排上有细小的声响,他立刻就会醒。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木排.上积雪很厚,反射出一片朦胧的雪光。刘泥鳅喝过几口酒后,钻进被子里酣睡。到凌晨三点钟时,他听见木棚外有细碎的脚步声,从木棚一头一尾两个方向包抄而来。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六个人,肯定是歹徒,企图在不声不响中,把他摁倒、上绑、口里塞上棉花,然后好偷窃贵重木材。他悄悄地灌下几口烈酒,短裤、赤膊蹿出被窝,再飞快地跳出木棚,大喊:“抓贼啊!抓贼啊!”
那几个人早已“踩点”,知道这是个僻静处,依旧向刘泥鰍過近。刘泥鰍快速地退到木排边,警告说“今夜有雪光,我已看清你们的面目了!有本事的,跟我来!”说完,他一个鲤鱼翻身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游到两丈开外,再停下来,原地踩水让身子向上昂出一截,一边大笑,一边大喊:“抓贼啊!抓盗木贼啊!”
歹徒先是愣住,接着是惊慌。为首的一个大汉一挥手,他们便急急地逃离木排,上岸去了。
还有一年的一个秋夜,皓月当空。一个看似文静的小伙子拿着钓竿,到木排上垂钓。他坐在临江的木排边,远离木棚,旁若无人的样子。刘泥鳅知道,这个季节钓的是鳜鱼,春鳜肥秋鳜也肥。小伙子还从帆布袋里拿出一瓶“茅台”酒,不时地小啜一口。
酒香随风飘过来,刘泥鳅的喉结立马上下蠕动,心里说:“好酒!”他坐在木棚前,一直盯着那个小伙子,觉得是个有趣的人。到子夜时,小伙子还一无所获。他收拾好钓竿,拿着酒瓶站起来,叹了口气,说:“今夜鱼不赴钓,应嫌我是生人,且把酒倒入江中以做订交,明夜我再来。”他真的把酒瓶中所剩的酒倒入江水里,再把瓶子朝江中一扔。
刘泥鳅觉得这“把酒酹滔滔”的场景很动人,何不邀这小伙子一谈?木棚里有酒,还有佐酒的炒花生米!他快步上前说明来意,小伙子先是推辞,然后才勉强应允。他们在木棚外相对而坐,摆上两个酒杯、一碟花生米。
小伙子说:“这才叫萍水相逢哩,明晚我带酒菜来以做答谢。”
刘泥鳅说:“你客气了,干!”
“好,干!”
彼此不问姓名和来历,只说闲话只喝酒。
葫芦里可盛两斤酒,喝得快完时,小伙子有些醉意了,刘泥鳅却依旧清醒如常。
天边现出淡微的曙色。
小伙子说:“我该走了。”
刘泥鳅说:“且慢!我有句话要说,你的酒量不错,可我胜你一筹,不,是胜几筹,望以后好自为之。”
小伙子跌跌撞撞地走了。
这些事,刘泥鳅从不对领导和同事们说,也不对家人说,怕老婆和孩子担惊受怕。反正,他当守排人期间,没发生过偷盗木材的事故,大家都认为是社会治安好,更是刘泥鳅运气好的缘故。年年评劳模、评先进工作者,没有人会想起刘泥鰍!
刘泥鳅年满六十岁,高高兴兴地退休了,又有新人接替了他的职位。
两个孩子早已结婚生子。妻子比他小两岁,已在五十五岁时退休在家。日子过得平淡如水,安逸舒闲。只是天一落黑,无论阴、晴雨、雪,刘泥鳅依旧腰系酒葫芦,准时出门。
妻子问:“又到枫溪湾去?”
“对,,我到木排上去转一转,和现在的守排人聊聊天,喝几口酒,再回来安安心心睡觉,做一个好梦。”
(节选自《小说月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排的活计虽然责任重大而且孤苦不堪但很轻松,所以当年贮木场领导让大家主动报名时,结婚四年并且有了两个孩子的刘泥鳅立刻报了名。
B.“歹徒先是愣住,接着是惊慌”,是因为没想到刘泥鳅会跳进冰冷的江水中躲过绑架,再加上之前听他说“今夜有雪光,我已看清你们的面目了”。
C.刘泥鳅与小伙子喝酒,是为了开解小伙子,让他不要因为没有钓到鱼而伤心,也为第二天的两人相约喝酒做好情节上的铺垫。
D.刘泥鳅经历的“这些事”从不对领导和同事说,也不对家人说,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是社会治安好,更是刘泥鳅运气好的缘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篇通过对贮木场周围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守排点的冷清偏僻,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B.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典型细节,将--位普通的守排人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生动。
C.小说的主人公是刘泥鳅,但对歹徒、小伙子、妻子的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有力地反衬了主人公形象。
D.小说结尾部分写刘泥鳅和妻子的对话,寥寥几笔,意味深长,为丰富人物思想情感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酒”的作用。(4
分)
9.假如刘泥鳅当选为“劳动模范”,请结合文本简述他当选的理由。(6分)
默写背诵
1.在《论语·学而》“
,
”两句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
2.《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3.《论语·里仁》中,“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4.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两句,这两句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
5.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以“
,
”两句指出了文与质的关系。
6.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7.仁、勇是孔子提倡的美德,他在《论语·子罕》中,用“
,
”两句评价具有这两种美德的人。
8.在《论语·颜渊》中,孔子用“
”解答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问,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9.《增广贤文》有言“知彼知己,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讲的道理相似。
1.在《大学》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获得知识要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在此之上能获得对外物之理的充分认识。
2.在《大学》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家、国、天下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3.在《大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不论是对于天子还是对于庶民来说,修养品性都极其重要。
1.《<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2.《<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3.《<老子四章》中,老子以树为喻“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
4.《<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根据材料,给作文立意。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请结合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写一篇演讲,号召大家做“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