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因此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散文集: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等。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21岁,对于所有人来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本该拥有着太多梦想,然而命运竟是如此的残酷:突如其来的重病使史铁生失去了行走的权利,不得不终生与轮椅为伴。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
他曾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的严重时,49岁的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此后,史铁生一直用文字在与母亲进行着尘世与天堂的交流。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看到《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瘫痪
侍弄
整宿
憔悴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shàn
wān
jué
màn
fù
xù
dāo
字词检测
课文写母亲关爱儿子是围绕哪件事展开的?
带着问题读课文
——看花
(一)1—
2段
母亲要带我去看花
(二)3段
我答应母亲去看花。
(三)4—6段
母亲不能陪我看花。
(四)7节段
我和妹妹去看了花。
线索
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里写了几次去看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初读感知
1、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为什么?
花代表着生命,代表着生活的美好,母亲希望唤起“我”对生命的热情,坚强起来。
初读感知
2、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我可活什么劲(绝望)——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再生希望)
初读感知
3、我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么样?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
——暴怒无常
(痛苦,绝望)
初读感知
2、母亲为了促使我变化做了哪些事情?
1、我发脾气时,母亲劝慰我.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初读感知
4、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是有怎样的反应?
人物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总是”表明了母亲多次提醒我去看花,母亲一直在关心自己的儿子,想通过观赏菊花,帮助儿子重新树立起活下去的信心。
1.“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动作、神态描写
“悄悄”出去:体谅儿子,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
“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睛红红的”:说明母亲偷偷地哭过,但又不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的样子,强忍内心悲伤。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睛红红的,看着我。
3.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
“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动作描写
母亲为何“挡在窗前”?
母亲是为了挡住窗外凄凉的秋景,怕“我”
因落叶触景生情,产生悲凉痛苦的心情,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的细心和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2.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
“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
“央求”:表明母亲虽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对儿子的关怀。
3.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此时母亲的内心是怎样的?
语言、动作描写
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喜悦。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动作描写
母亲很怕自己的言辞刺激到我,表现母亲对我的爱和关心无处不在。
5.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语言描写
母亲临死前还惦记着自己的儿女,还在考虑他们的将来。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与地坛》
合作探究
白色的花高洁
黄色的花淡雅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作者在结尾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1、菊花象征着母亲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2、母亲生前爱花,一直想要带我去看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3、菊花开得烂漫,表明自己会像菊花一样好好的、坚强的活在这个世界。
合作探究2
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1、母亲是在秋天病逝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2、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
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
悲痛
怀念
回读作者
体会感情
课文主旨
课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照顾,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以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