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 课件(49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5.2《大学之道》 课件(49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3 23: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大学之道
《礼记》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目录
CONTENTS

知识相关

研习文本

深入探究

总结
一、知识相关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作品简介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礼》与《礼记》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礼》与《礼记》
《大学》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认识《大学》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大学”是什么?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大学”与“小学”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二、研习文本
三纲八目
在课文选节的两段中找一找“三纲八目”分别是什么?(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纲:
八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彰明美德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还要推己及人,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
【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广大民众,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经》
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大学之道的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王阳明则认为三者构成大学之道的整个体系,上下一贯,不能并列为三纲。此三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至少亦可说是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
“三纲”之间的关系
明明德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对己
立德
止于至善
亲民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对人
爱人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认识“八目”
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认识“八目”
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认识“八目”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诚意
认识“八目”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正心
认识“八目”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修身
认识“八目”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齐家
为什么孝悌/齐家有这么大的作用?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仁道根本。
“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也是孔子强调的“仁”的根本。
认识“八目”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治国
认识“八目”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平天下
”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
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目的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
“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格物、致知

内修
修己
独善其身
修身立德
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外治
安人
兼善天下
致用亲民
三、深入探究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与孔孟思想
“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体系: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但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纲八目与孔孟思想
“三纲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三纲八目”也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思想:

孟子思想:
仁政、王道
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三纲八目
内圣
外王
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形。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课堂小结?
四、课外拓展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思辨探究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认同观点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
随堂测试
1、《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1、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2、在止于至善。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
1、《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1、先修其身,先正其心。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