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秦风?无衣
作品介绍
1.了解《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咳》、《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六义”
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写作背景
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这首诗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汽、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诗歌内容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译∶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
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译∶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电力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思考1:各章侧重点有何不同
第一章,统一思想。
第二章,统一行动。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思考2: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赏析诗歌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答: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3.“岂日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
4.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答︰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作用有二:(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汽、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诗经》写作上的重要特色。
5.“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做具体分析。
答:递进关系。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这是发出号召,统一思想。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是说“我与你一同行动起来”。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手情书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参差美。
6.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
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
诗歌总结
《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全诗共三章。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不过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修理好“戈矛”,团结备战,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他们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因此,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是爱国主义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