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优化检测系列)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测试卷
A
第I卷
客观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漫画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历史真相。下图漫画反映的事件(???
)
A.?践行了“实业救国”政策????????????????????????????????????B.?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进行了制度变革的尝试????????????????????????????????????D.?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思想
2.“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
A.?背景?????????????????????????????????????B.?目的?????????????????????????????????????C.?性质?????????????????????????????????????D.?作用
3.洋务运动兴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多所学校,在这些学校就读过的学生中,有北洋海军军官邓世昌,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翻译《天演论》的严复。以上描述表明洋务运动(?
)
A.?巩固封建帝制??????????????????B.?创建强大海军??????????????????C.?培养近代人才??????????????????D.?创办近代企业
4.洋务运动中,“新型的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士归国后,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机构中的领头人”。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培养了近代化人才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5.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其经营的国内外运输业务。不但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段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
D.引进培养了批企业管理和科技人才
6.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则材料反映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使中国开始走上富强道路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7.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由此可知(??
)
A.?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B.?八旗军队被地主武装取代
C.?太平天国运动改变阶级结构????????????????????????????????D.?洋务运动带来了国富兵强
8.下图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开办工厂的限制??????????????????B.?洋务运动中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C.?《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甲午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史学家郭廷以认为:自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其间中国多少尚可喘息苟延”,但“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外来的凶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真可谓危急存亡之秋”。符合其观点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B.?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甲午中日战争加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D.?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0.《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B.?是由于读书人对日本的轻视
C.?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读书人研究学问的热潮
11.清末郑观应在一首诗中写道:“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诗中的“东沟海战”是指(???
)
A.?丰岛海战??????????????????????????B.?辽东战役??????????????????????????C.?威海卫战役??????????????????????????D.?黄海海战
12.1895年春,数百名汇聚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废除条约、迁都内地、推行变法。他们要求废除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3.有人曾感慨道:“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在“苛刻的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割让(?
)
A.?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B.?九龙司地方一区
C.?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D.?香港岛
14.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15.“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的巨浪。当1895年以后的政治活动展开时,它所唤起的感情和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这主要反映了戊戌变法(???
)
A.?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变革???????????????????????????????????????B.?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
C.?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6.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学堂是(???
)
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C.?福州船政学堂???????????????????????D.?南洋公学
17.百日维新中最能体现其变法性质的一项措施是(???
)
A.?政治上裁撤冗官?????????????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放言论???????????????D.?训练新式军队
18.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19.下表可以用来说明,维新变法运动表1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的活动(??
)
活动
内容
建立学堂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创办报刊
《国闻报》《知新报》《时务报》
组织学会
强学会、南学会、农学会
A.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
C.促进了思想启蒙
D.抨击了封建道德
20.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21.时人记载:“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随身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这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
A.?具有盲目排外性?????????B.?具有爱国主义精神?????????C.?反对生活西方化???????????D.?主张实施平均主义
22.下面的时间轴上是1842年至1901年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条约,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B.?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发展的历程
23.历史漫画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观察下列一组漫画,据此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领土不断遭到割占???????????????????????????????????????B.?中国忍辱负重,任由列强摆布
C.?中国通商口岸急剧增加???????????????????????????????????????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2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野蛮残暴的西方列强屡次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将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以下权利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
④赔款2100万银元
A.?④②①③???????????????????????????B.?④②③①???????????????????????????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
25.《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第II卷
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本大题满分8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率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也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三: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1884年洋务派官员张树声《遗折》
材料一反映了曾国藩的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历史作用。
(3分)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本大题满分8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她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清国之败,非君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有实效乎?……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等之辛酸,不能免于垂危者,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去旧治,因时制宜,改革新政,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
——摘编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
材料三:
材料一中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所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名称,并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有观点认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痛,同时还是民族之幸,请联系材料三中资料①、②,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4分)
(本大题满分10分)28.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抗击侵略的英雄”为主题进行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他受命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化探索中的先进人物
出生于晚清一个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
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虎门销烟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
材料二地图展示的是哪一次侵略战争?列举两位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3分)
结合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三中对曾国藩事迹的简介,将谭嗣同的主要事迹补充完整。(2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哪些精神。(2分)
(本大题满分11分)29.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节选)
对中国的危害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①》
②
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中英《天津条约》
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③》
④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辛丑条约》
⑤
材料三:甲午战前中日两国综合实力对比表
?
中国
日本
人口
4亿多
4000万
陆地领土面积
1000多万平方千米
37万多平方千米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
军队实力
总计:96万余人。实际参战:20万
总计:24万人。实际参战:17万
财政收入
(1893年)8867万两白银
(1893年)7585万两白银
近代企业
262家
3344家
铁路长度
300千米
3200千米
近代教育
洋务学堂30余所
各类大中小学近3万所
后勤保障
无成熟的兵站体系
完善的兵站物流系统,15万军夫
材料四: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即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以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为突破口,来解除这种恶性循环,行不行呢?在近代中国,一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以合法的途径实现民主化、近代化的主张都不能成功……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有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的严重阻力。首先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是很艰难的……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将上述材料一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写序号即可)(5分)
补全上面的表格。随着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
依据材料三,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3分)
在材料四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应如何从沉沦中崛起?
(2分)
(本大题满分13分)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义和团民谣:“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材料二: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慈禧太后慌忙向外国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继续向北京进犯。8月中旬,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和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误国殃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什么?
(3分)
材料一中法、英、俄“心胆寒”“势萧然”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不足有哪些?
(4分)
八国联军中的八国指哪些国家?它们何时开始侵略中国?
(2分)
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义和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分)
(5)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B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分别指的是“实业救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史实,与题干不符,应排除。故答案为:B。
2.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其作用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所以题干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作用。A:背景,排除;B:目的,排除;C:性质,排除;D:作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
C
解析:据题意可知,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新式企业先后培养了邓世昌、詹天佑和严复等人才,说明洋务运动培养了近代人才,故选C;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培养了近代人才,AB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4.
A
解析:
题干“新型的工业和企业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如工程师、经理和实业家,那些出洋留学的人土归国后,也成为陆军、海军、学堂和外交机构中的领头人”说明洋务运动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培养了近代化人才,A?符合题意;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巩固了清政府统治、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题干中没有提及,?BCD?排除;故答案为A。
5.
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句“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不但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
”可知,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程,排除;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符合题意;C:实现了“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D:引进培养了批企业管理和科技人才,排除。故答案为:B。
6.
D
解析: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创办的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使英法航运公司在上海航运市场亏损,这说明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D正确;材料未涉及上海轮船招商局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且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A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B错误;材料未涉及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C错误。故答案为D。
7.
A
解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碎了中国人的美梦,中国人民开始觉醒,进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探索,以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朝统治。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汉族官僚集团逐渐掌握兵权,地位逐渐上升,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A。
8.
C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1895—1913年设在中国的外资厂矿数量”及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导致1895—1913年设在中国的外资厂矿数量发生变化,特别是日本设在中国的外资厂矿数量激增。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9.
D
解析:根据题干关信息“
自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其间中国多少尚可喘息苟延;但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外来的凶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真可谓危急存亡之秋
”可知,史学家郭廷以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到了危急存亡的地步;而他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A:甲午中日战争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后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排除;C:甲午中日战争加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D: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0.
C
解析:A.
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不符合题意;B.
是由于读书人对日本的轻视
,不符合题意;C.根据题干材料“一班读书人……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可知,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故选项C符合题意;D.
推动了读书人研究学问的热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1.
D
解析:A.丰岛海战,不符合题意;B.辽东战役,不符合题意;C.威海卫战役,不符合题意;D.依据题干信息“
致远鼓楫冲重围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在黄海大东沟,清军舰队与日军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鱼雷击沉,邓世昌等人壮烈殉国,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2.
C
解析: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为C。
13.
C
解析:
从材料的“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指的是1894—1895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故?C?符合题意;清政府被迫割让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指的是中俄《瑗珲条约》,排除?A?;清政府被迫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指的是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排除?B?;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指的是中英《南京条约》,排除?D?。故答案为C?。
14.
D
解析: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比可知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由“贸易”变为“投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甲午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从而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D符合题意;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没有体现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A排除;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没有体现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B排除;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C排除。故答案为:
D。
15.
D
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思想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说法错误、选项BC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故答案为:D。
16.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学堂是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
A:京师大学堂,符合题意;B:京师同文馆,排除;C:福州船政学堂,排除;D:南洋公学,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排除。故答案为:A。
17.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因此,最能反映其性质的是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A:政治上裁撤冗官,排除;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符合题意;C:开放言论,排除;D:训练新式军队,排除。故答案为:B。
18.
D
解析:由“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可知,材料中“现代化的尝试”指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
19.
C
解析:据所学可知,这些学堂、报刊、学会,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故C符合题意;维新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新文化运动抨击了封建道德,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20.
B
解析:A.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不符合题意;B.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故答案选项B符合题意;C.
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不符合题意;D.
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
A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知,这些行动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说法错误,应排除.故答案为:A。
22.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A: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排除;B: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排除;C: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符合题意;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发展的历程,排除。故答案为:C。
23.
D
解析:A.
中国领土不断遭到割占
,不符合题意;B.
中国忍辱负重,任由列强摆布
,不符合题意;C.
中国通商口岸急剧增加
,不符合题意;D.观察漫画可知,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英国割占香港岛,是《南京条约》内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日本割占台湾全岛,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第三幅图反映的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内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三幅漫画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4.
B
解析: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是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内容;③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是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④赔款2100万银元是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序B符合题意。排除A、C和D。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5.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历程。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的外交由遭受列强的欺凌到逐渐有自己的主张,再到与列强平等签约、取消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中国逐渐取得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依据所学可知,A早在1840就已开始;B表述错误,不合史实;C符合题意;D表述错误,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实现。故答案为:
C。
二、材料分析题
26.
(1)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历史作用: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3)根本原因: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治标不治本。(或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曾国藩的主张是学习西方技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来维护清朝统治。因此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根据材料二“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也起了开风气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历史作用,在于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3)根据材料三“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布新而不除旧,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治标不治本;
故答案为:(1)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根本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
历史作用: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3)
根本原因: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治标不治本。(或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27.
(1)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马关条约》;清政府统治腐朽、政治制度落后、军备废弛。
(3)甲午战败使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随后也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故是民族之痛;另一方面,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唤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在制度上的探索,如梁启超、康有为等走上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寻求新的强国之路,故是民族之幸。
解析:(1)材料一中“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是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英国政府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发动了侵华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由材料“清国之败,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变通所致也。夫取士必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实效乎?……”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之时,清政府统治腐朽、政治制度落后、军备废弛,而且对于日本侵略者的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因此惨败。甲午战败使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3)根据所学联系材料①、②可知,甲午战败使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随后也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故是民族之痛;另一方面,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唤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在制度上的探索,如梁启超、康有为等走上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寻求新的强国之路,故是民族之幸。
28.
(1)林则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2)甲午中日战争。丁汝昌、邓世昌。
(3)1898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4)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精神。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虎门销烟的是林则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地图展示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有邓世昌、左宝贵、丁汝昌等;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98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精神;
故答案为:(1)
林则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2)
甲午中日战争。丁汝昌、邓世昌。
(3)
1898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4)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精神。
29.
(1)①③②。
(2)①《南京条约》;②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再完整,司法主权遭到破坏;③《马关条约》;④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⑤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政治制度落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落后、军事落后等。
(4)先实现民族独立,再实现近代化。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圆明园劫难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于1860年,②被抓捕的义和团团民是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900年左右,③旅顺大屠杀是日军发动甲午战争时期,时间是1894年,因此它们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②;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这是《南京条约》内容,《南京条约》签订后,
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再完整,司法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的签订,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
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通过甲午战前中日两国综合实力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
政治制度落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落后、军事落后等;
(4)依据材料四信息“
只有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可以看出,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应先实现民族独立,再实现近代化;
故答案为:(1)①③②;
(2)
①《南京条约》;②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再完整,司法主权遭到破坏;③《马关条约》;④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⑤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政治制度落后、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落后、军事落后等。
(4)
先实现民族独立,再实现近代化。
30.
(1)《马关条约》;此条约规定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列强投资设厂等,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外国侵略者。
(2)义和团敢于同国际强盗展开血战,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义和团在抵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对西方的一些文明成果也加以抵制。
(3)英、美、俄、日、法、德、意、奥,1900年6月。
(4)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联合镇压。
(5)八国联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因此材料一中的“和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此条约规定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列强投资设厂等,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所以说它是“误国殃民”;根据材料一“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可知,当时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2)根据材料一“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敢于同国际强盗展开血战,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这就是材料一中法、英、俄“心胆寒”“势萧然”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其原因一是愚昧,二是义和团在抵抗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对西方的一些文明成果也加以抵制。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春,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义和团的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因此八国联军中的八国指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开始侵略中国的时间是1900年6月。
(4)根据材料二“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逃跑。在逃跑途中,慈禧太后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联合镇压。
(5)很久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战败,八国联军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