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
6
课
动荡的
春秋时期
西周
春秋
东周
前476
前475
前221
战国
武王定都镐京
平王东迁洛邑
“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
“战国”源自西汉刘向整理校对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前1046
前771
前770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1、农业上
铁器锋利、韧性好、耐用、造价低廉
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
意义
①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②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2、手工业上
青铜业
纺织业
煮盐业
漆器
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的使用
各国金属货币
交换市场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3、商业上
春秋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方面会有何变化?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私田出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矛盾
分封制瓦解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注释: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思考: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分封制逐步瓦解
(1)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
(2)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王命。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2、表现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
诸侯
庶民
天子
士
卿大夫
庶民
士
天子
卿大夫
诸侯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西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三、诸侯争霸
1、原因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口号
4、代表
3、目的
“尊王攘夷”
争夺霸主地位
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争斗
“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
“攘夷”: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宋襄公
三、诸侯争霸
秦穆公
齐桓公首霸
结果:
原因:
内容:
任用管仲为相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吴王
越王
楚庄王问鼎中原
三、诸侯争霸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问鼎中原
退避三舍
一箭之仇
宋襄之仁
秦晋之好
卧薪尝胆
三令五申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比较下面两张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有的诸侯国被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10多个诸侯国了。一些诸侯国为了不被灭亡,主动变法图强,促进社会变革
)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二: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结合教材,思考一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流离失所,生产遭到破坏。
利:客观上有利于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