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7.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4 17:03:39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望:向远处看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断
楚江
至此
孤帆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注释②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温馨提示:
轻声读诗,把诗中写景物的词语圈出来。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
温馨提示:
默读古诗,用“——”划出描写景物动的画面的关键字词。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断:
从中间断开
开:
断开,劈开
楚江:
长江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回旋,改变方向
?答复
?量词,指次数
至:到
此:这里,指代“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山阻水回
水冲山开
相对:
面对面
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
突出,挺立
孤:孤单,一个
帆:船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日边来:
从太阳旁边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出一来
背景简介
李白年轻时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他来到天门山,看到眼前雄伟险峻的山、翻滚回旋的水,想到自己的理想很快就会实现,不禁激动万分。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组交流: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借景抒情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借景抒情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
把古诗默写下来并为古诗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共13张PPT)
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迷迷蒙蒙
宁静和谐
洞庭湖,它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洞庭湖风光秀美,湖中有美丽的君山,周边还有很多风景。
新安县寒鸦小学
XIN
AN
XIAN
HANYAXIAOXUE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便可俯瞰洞庭湖。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
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
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3、读出韵味。
新安县寒鸦小学
XIN
AN
XIAN
HANYAXIAOXUE
新安县寒鸦小学
XIN
AN
XIAN
HANYAXIAOXUE
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
或哪些词。
再读课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
白银盘

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新安县寒鸦小学
XIN
AN
XIAN
HANYAXIAOXUE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共32张PPT)
饮湖上初晴后雨
接天(
)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碧玉妆成一(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日出江(
)红胜火,春来江(
)绿如蓝。


(
)晴方好
(
)晴方好
(
)晴方好
水光潋滟晴方好
方:(

A.
正直
B.
正,恰好
C.
一种形状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zhān
苏轼,
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湖
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你在西子湖边漫步,看到阳光洒落湖面,你会吟诵诗句:“
”。
如果下起了蒙蒙细雨,你会吟诵:“
”。
一年四季,无论晴雨,西湖风光总是那么美丽宜人,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语文
学科

年级

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7.古诗三首
课型
阅读
主备
费海燕
教材、学情分析
《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雨后》《望洞庭》三首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祖国山河的美好,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望洞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全景由面到点,点面结合。从月夜遥望角度进行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写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抓住关键词体会诗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4.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诗句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课前准备
课件及相关素材、搜集已学山水诗等。
教学过程
设计调整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关注要素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起,我们要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我们先翻到目录,看看本单元共有哪几篇课文?都和什么有关。(课文都和祖国的壮丽河山有关。齐读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的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古诗中的壮丽山河。二、通读诗题,理解题意
1.出示三首古诗诗题: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2.读好题目,联系注释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些壮丽山河,分别在哪里。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望”是什么意思呢?(向远处看。)之前学过《望庐山瀑布》的“望”是一个意思。
西湖:从哪里看出来的?“饮湖上”的“湖”就是西湖。就是在西湖的船上饮酒。当时天气怎么样?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北部。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呢!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天门山,(展示图片)望见这一幕,写下了这首千古七言绝句《望天门山》。2.自由读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师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4.指导读出节奏,并且声断气连。
四、精读古诗,进入诗境
1.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望天门山》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景物呢?再去读读,边读边圈出诗中写景物的词语。
2.全班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咱们一起读读这些景物词。这些词让你想到了哪些颜色?
4.寥寥数词,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美。李白作为诗仙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能让这些景物在我们的眼前动起来呢!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或词感受到景物在动呢?请你默读古诗,用“——”画出关键字词。
全班交流
:“中断”“开”“东流”“回”“出”“来”5.这些动词让这幅画活起来了!请带上自己的理解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利用字理识字理解“断”
相机板书:天门
中断
楚江

那这把锋利的斧头是什么?(楚江)
抓住“断”“开”让学生感受浩荡江水的威力。(抽生读、男女生分组读、齐读)
6.楚江水虽然波涛汹涌,好像将天门山劈成两半,可天门山也不甘示弱。哪句诗体现出来了——
出示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哪个字最能体现山的险峻不可侵犯?
师:通过查字典,我找到了“回”的三种解释,你认为古诗中应该是哪一种解释?
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回”字就是——回旋,改变方向。
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秀丽雄奇)7.指导朗读。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师生合作朗读,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字。
8.豪情万丈的诗人乘着小船越走越近,这时,他看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板书:青山
出)
9.什么叫“相对”?如果这是一条楚江,(指中间巷道,手势动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这座青山相对的是哪座?(生指相对坐的学生)
两座山本来是静止的,可李白为什么感觉它们会相对着走出来呢?李白在哪儿?(船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比如乘车坐船时候,两旁的景物现象帮助理解“相对出”。
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似乎正张开双臂迎接李白呢!读——两岸青山相对出。有青山的热情相接,你瞧——孤帆一片日边来。
(板书:孤帆
来)
孤孤单单的一只小船从太阳边而来,渐行渐近,渐行渐近……咱们再来读读。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动起来了。看,青山张开了热情的双臂,孤帆直奔自己而来,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生:激动
愉悦)
10.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主人。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迎接他的天门山说什么呢?
预设: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天门山,你真美啊!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这青山,这白帆,在李白眼中,是多么好客啊!齐读。11.指导朗读。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一般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PPT:李白年轻时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他来到天门山,看到眼前雄伟险峻的山、翻滚回旋的水,想到自己的理想很快就会实现,不禁激动万分。)
生齐读古诗。
高高的山,汹涌澎湃的水正如李白远大的理想,广阔的胸怀!再读。
配乐读。
12.欣赏古诗新唱。
1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背给同桌听。
五、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在李白眼里,山山水水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就像他自己的生命一样。他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这山水景物中,借着山水景物抒发自己对天门山的热爱,(板书:热爱)这叫“借景抒情”。
李白在很多诗中都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比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我们在今后的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指导书写,作业布置。1.出示生字:断




2.指导书写。“断”的笔顺,“楚”利用熟字“蛋”。
3.师作示范布置学生回家默写《望天门山》。4.作画配诗,制作“我的山水诗画册”。
第二课时看图背诗,导入课题1.看图背诗,激趣温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揭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学吟古诗,想象画面
1.初解诗题。
(1)理解诗题。天气——初晴后雨;地点——西湖舟中;事件——饮酒赏景。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饮”联系字理理解。“饮湖上”与“湖上饮”的比较。
(3)书写生字“饮”、“初”。引导发现:都是左右结构,而且都是左窄右宽。
找关键笔画:撇画的穿插。
师范写。
生练写,互动点评。
2.朗读古诗,读顺读出节奏。
(1)读准生字。(亦、宜、抹)(2)西子(zǐ),听简介,了解为什么称西施为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当时吴国和越国发生战争,她16岁就告别家人,被送到吴国皇宫。在她的帮助下,越国灭掉了吴国。西施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自缢于皇宫。这样一个心有家国大义的女子,后人尊称她为“西子”。)
(3)读对停顿。(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师生对读,读出“韵”味。(“奇、“宜”押韵)
三、学吟古诗,想象画面
1.学吟第一、二句诗,感悟西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听吟诵想象画面。
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交流中初解内容。
(3)紧扣“潋滟”想象晴湖的美好。
a.结合“潋滟”部件理解意思;
b.它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波光粼粼c.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赏图趣填诗句。
(杨柳依依)晴方好
(
映日荷花
)晴方好
(
日出江花)晴方好
d.理解“方好”。课件出示字典中“方”的解释进行选择。
A.
正直
B.
正,恰好
C.
一种形状
e.晴天的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风景宜人,让人不由得发出赞叹——(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4)紧扣“空蒙”想象雨湖的奇妙。
a.结合注释理解“空蒙”的意思。
什么把山遮住了?这样的
景色很奇特。b.读中想象,说说雨中西湖的画面。
(5)学吟。(标平仄,手势帮助,老师示范指导)
2.学吟第三、四句诗,感悟比喻之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初解诗意。把西湖比作西子。
(2)补充材料。(西施的“沉鱼”之美。)
(3)理解西施的“淡妆浓抹”。
(4)品味西湖的“淡妆浓抹”。
(5)学吟。(标平仄,试吟,个别指导。)
(6)西子湖的由来:拿“西子”比“西湖”,不仅是因为西施灵秀美丽,还因为西施和西湖同属于越地,都有一个“西”字。苏轼这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就多了一个很美的别称——西子湖。
四、拓读古诗,情境积累
1.简介苏轼:苏轼对西湖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市长。期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他写了好多关于西湖景物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其中一首。
2.同类拓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忆江南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设置语境,运用积累。(课件出示一组西湖的照片)在春天的西湖边漫步,当你看到阳光洒落湖面,你吟诵诗句:“
”;如果下起了蒙蒙细雨,你会吟诵:“
”;
一年四季,无论晴雨,西湖风光总是那么美丽宜人,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
4.体验诗情。无论是西湖的水,还是西湖的山;无论是晴,还是雨,在苏轼眼里都是美好奇妙的。就如他对生活的态度,顺坦也好,挫折也罢,他都很洒脱,积极乐观地面对,让他自己的生活过的有“趣”。让我们跟随老师的节拍,吟诵此诗,感受苏轼的豁达、洒脱之胸怀。
五、书写古诗,感受文化
1.欣赏《饮湖上初晴后雨》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好诗吟之书之,不少文人墨客都用不同的字体书写此诗——
我们也来书写这首诗吧!先看这两个生字——
2.书写生字。(课件出示“饮”、“初”)
引导发现:都是左右结构,而且都是左窄右宽。
找关键笔画:撇画的穿插。
师范写。
生练写,互动点评。
3.抄写古诗。要求:书写正确、工整,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尝试默写。看着这样漂亮的方块字,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用最工整的楷体抄写整首诗吧!
4.展示作品。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1.课后自己读懂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忆江南》。2.完成《补充习题》。
第三课时一、导入揭题
1.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2.读了这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洞庭湖美景图
4.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的称呼。洞庭湖风光秀美,湖中有美丽的君山,周边还有很多风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便可俯瞰洞庭湖。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
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
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韵味。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字正腔圆、声音洪亮、韵味十足)正音:潭tán
、螺luó、抹mo、磨mó
读准多音字抹、磨,分别组词,记在书上。3.同桌互读(请你也像老师刚刚那样评价你的同桌)。
4.划分节奏、吟诵。(平长仄短入声促)
三、理解古诗,美读古诗刘禹锡写这首诗时正值被贬官,途经洞庭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所有的忧愁顿时烟消云散,是怎样的景色能让诗人忘忧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1.
再读,边读边用铅笔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湖光、秋月、山、水)
2.说说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2)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圈出来: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3.学生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2)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互相交流读懂了什么?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读出的景物——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运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4.
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四)背诵古诗。五、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六、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天门
中断
望洞庭楚江

湖光
秋月
和望天门山
青山

潭面

孤帆

山水

热爱
借景抒情
喜悦、赞美、热爱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