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学习重点
学习内容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其中生存的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生理特征。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人类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我们可以改善环境,也能破坏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休止地破坏环境必定会使人类走向来亡!
金鱼、仙人掌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如果把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结果会怎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问题一:
答:这说明了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观察下列生物现象,说明生物受何种因素的影响?
大雁南飞
蛇要冬眠
(答:温度)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
2、生物因素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什么叫生态因素
环境中直接影响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归纳起来分为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等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BACK
条件
温暖潮湿
低温潮湿
方法
将馒头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馒头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将实验装置放在低温环境里。
实验
预测
实验
结果
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二
非生物因素
温暖环境
低温环境
(5-7天后)
讨论:
2、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1、根据你的日常观察和经验,你认为选用哪种食品容易长出霉菌?
答:面包、馒头等湿润、营养物质丰富的食品。
答:霉菌适于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
1、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社会性群聚生活的:有分工合作,如:蚂蚁
非社会群聚生活的:无明确分工合作,如鱼类等。
种内斗争:成鱼捕食幼鱼、蝌蚪肠内排出有毒物质。
一
生物因素
企鹅共同养育下一代!
大蝌蚪捕食小蝌蚪
2、种间关系
(1)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真菌和藻类是依赖关系。
(2)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一方获利,另一方受害,如:各种寄生虫。
(3)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如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螳螂捕蝉
相思鸟在吃种子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保护色
警戒色
警戒色
拟态
1、保护色
动物和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1)作用(意义):利于躲避敌害或利于捕食。
(2)例子:北极熊、雷鸟、变色龙、比目鱼等
你看到我了吗?呵呵
叶蝉的骄傲
?
不是乱石一堆,是卵石上的鰈魚一条
妈妈给了我两套衣服
夏天的我
冬天的我
2、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或有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1)作用(意义):对敌害起预先示警作用。
(2)例子:黄蜂、有毒毛的蛾类、银环蛇、瓢虫等
惹它不会有好日子过!
箭毒蛙
体色鲜艳,可以吓跑敌人
刺蛾幼虫
瓢虫
3、拟态
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1)作用(意义):利于避敌、捕食。(与保护色相同)
(2)例子: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蜂兰
沙漠中的两种竹节虫,跟沙漠中的植物形状和着色都十分相似
兰花螳螂
螳螂
外表形态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
枯叶蝶
尺蠖
拟态超级名星
答:生物不仅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生物因素的影响。
观察课本第16页图片及下面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寄居蟹
狮子捕食斑马
讨论: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
(例:仙人球适于生活干旱的环境。)
叶
茎
根
退化成刺,可以减少水的散失
非常发达,吸收深处水分。
绿色肥厚,储存大量的水,且代替叶进行光合作用。
在饭店中有一道菜叫“炸田鸡”,所谓
田鸡就是青蛙。试问:如果人类大量捕捉青
蛙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议一议
三
生物影响环境。
讨论:
蚯蚓对它生活的环境有哪些影响?
环节动物门的蚯蚓可以改良土壤
1、小组讨论:生物对环境造成有益影响的实例。
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青蛙能捕食农业害虫
2、思考问题: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
森林可以改善气候,净化空气
3、小组讨论:生物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实例。
蝗虫啃食庄稼
人类工业生产排放废气
蝗虫啃食农作物
四害之一蚊子,可传播疾病
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答: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为了人类自身,我们要保护环境。
九、随堂练习:
1、生态因素包括__和__。
2、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
、__
、__等多种因素,你能说出生活中生物受非生物因素影响的例子吗?
3、生物因素是指______,它包括___和___的相互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4、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