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苻坚改革
政治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
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思想
文化
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对峙
一、淝水之战
东晋前秦形势
强大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约80多万),企图统一中国……晋军以8万精兵应战,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项
目
内
容
交战
双方
时
间
结
果
特
点
影
响
经
过
(成语)
383年
前秦
东晋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前秦瓦解
北方再度分裂
(前秦)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上教材
改革后的前秦为什么没能实现统一?
秋,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
“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资治通鉴·晋纪》
改革后的前秦为什么没能实现统一?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改革后的前秦为什么没能实现统一?
淝水之战
建立北魏
统一北方
439年
383年
孝文帝即位
471年
386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
刘(注:刘渊,匈奴族)、石(注:石勒,羯族)、
苻(注:苻坚,氐族)……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
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拔氏,
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
——叶适
《习学记言》序目
孝文帝说:“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无不谆谆教诲。”
——《魏书》
这里的“朕”指的是谁?
孝文帝是在谁的养育下成长起来的?
你怎么理解太后对他“慈严兼至”?
孝文帝从太后那里学到了什么?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shàn),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下》
图一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南朝墓葬乐队画像砖)
孝文帝成长的时代,黄河流域是怎样的一种景?
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图一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南朝墓葬乐队画像砖)
四人边走边演奏,好像是墓主人出行时的乐队
他们头上戴的帽子是卷荷帽
下身穿着有什么特点?
穿着裤子,当时叫裤褶服
图二
采桑图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画像砖)
图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
图三
《农耕图》
(甘肃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
图中有几个人?
还有什么?
图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
你能概括一下孝文帝童年时代的社会风貌吗?
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出现了民族交融趋势。
北方各族人民处于一种杂居状态,民族聚落已经不多见。而且,很多少数民族都学会了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平城
洛阳
迁都洛阳
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用汉语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
联汉姻
北魏初年的官制是汉、鲜卑杂用,孝文帝在模仿两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官制中的鲜卑成分。
采汉制
穿汉服
胡服
汉服
北魏孝文帝出御图
改汉姓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
跋
元
拔
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
赖
贺
独
孤
刘
语言: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用汉语
服装: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魏的官制、法律等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采汉制
汉化措施:
交往交流交融
孝文帝改革后15年间,只发生6次暴动事件。
——
许春宏《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
缓和了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实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进程,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看图片:看下列图片所反映的生产生活方式,哪些原本属于“胡人”?哪些原本属于汉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看图片:看下列图片所反映的生产生活方式,哪些原本属于“胡人”?哪些原本属于汉人?
“胡”
汉
汉
汉
“胡”
“胡”
“胡”
“胡”
再看图片:看看“胡人”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注:“胡”
为当时的说法)
再看图片:看看“胡人”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注:“胡”
为当时的说法)
“胡”人牛耕
汉人“胡”食
汉人“胡”服
“胡”人汉服
汉人骑马
汉人席地而坐——“胡”床、“胡”椅、“胡”凳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生活
民族关系
民族心理
内迁各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生产经验,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