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科举制额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2.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殿试
【三甲】
状元
榜眼
探花
CONTENTS
选官制度的变革
0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02
赋税制度的革新
03
目录
一、选官制度的变革
1、西周的选官制度
知识回顾:世卿世禄制是什么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回忆内容和意义?
“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材料: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2、战国--秦:军功爵制
思考:什么是军功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3、九品中正制
中正必须是二品现任中央官,中正以簿世(谱牒家世)、行状(才干、道德)、乡品(中正鉴定)为标准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1.背景:
①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2、选官标准:
家世、德才→家世
3、影响:逐渐成为士族特权的工具
时间:曹魏政权
首倡:陈群
中央
任命
中正官(士族)
评定人才等级
任命官职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隋朝创立
唐玄宗(开元)—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为定制
唐太宗(贞观)—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朝完善
4、科举制
1)创立与完善
雁塔题名
4、科举制
2)含义:分科取仕(进士科、明经科等)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
原因。
4、科举制
3)原因:
a
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b
统治者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加强集权,巩固统治;
c
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特点。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4)特点:
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择优录取
4、科举制
(5)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①
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
②
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③
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
④
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⑤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一、选官制度的变革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
时间
先秦
秦国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方式
标准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科举制
血缘
世袭
推荐
军功大小
自下而上推荐
评定授官
分科考试
品行
门第
才学
1.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逐渐制度化;
2.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
3.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2016·全国Ⅱ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真题再现
2.
(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D
二、中枢政务机构——三省六部制
所谓中枢政务机构,即在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中参与决策、发布政令、拥有实权的部门。
【问题导学】
请同学们思考,从秦汉经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秦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时:
中外朝制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二、三省六部制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务)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分解)
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特点:
2、历史意义:
①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秦朝
西汉
隋唐
重点深化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练一练:
1、唐武则天及中宗时常有皇帝直接敕封官员之事,这种官员的任命状是墨敕斜封的,有别于经由中书省的朱笔正封敕命。时人讥称此类官员为“斜封官”。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中书省拥有官吏任免权
B.专制皇权失去最高权威
C.集体议政机制得到认可
D.宰相辅政制度名存实亡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3.《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分散宰相权力
C.
减少决策失误
D.
加强中央集权
C
C
C
练一练:
4.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
A.
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
B.
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C.
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6、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
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
三省制名存实亡
C.
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
皇权进一步加强
C
A
D
练一练:
1.魏晋以来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做法
A.
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
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
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
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
2、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A.
实现了对皇权有效制衡
B.
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
C.
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
D.
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3、唐代在遇到重大复杂的军国大事,御前会议和宰相会议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时,往往由皇帝指令或宰相请求,召开百官决策会议。据此可知唐代
A.决策机制趋于完备
B.政权架构呈现民主性
C.政治运行严谨高效
D.专制皇权具有开明性
A
D
D
三、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的基本概念
古代民众的义务:
“赋+役”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人头税
田亩税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汉书·高帝纪》
税谓收其田入也。
——《汉书·食货志》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1、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春秋时期---
汉代时期---
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北宋时期---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
(前期)租庸调制
(后期)两税法
租调制
编户齐民制度(赋税徭役制度形成)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地丁银
三、赋税制度
三、赋税制度演变
(1)春秋时期——初税亩
从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三、赋税制度演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
曹操创立租调制
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租:纳粮
调:纳布
田亩税
人头税
(3)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赋税
徭役
三、赋税制度演变
(3)唐初: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唐代在隋代实行的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庸即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
三、赋税制度演变
(4)唐德宗: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A
背景
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
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财政收入紧张
三、赋税制度演变
(4)唐德宗:两税法
B
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
——《资治通鉴》
冬小麦4、5月份收割;
春小麦8、9月份收割。
三、赋税制度演变
(4)唐德宗:两税法
C
影响:
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租庸调→
户税、地税
自耕农→商人、官僚、奴婢
以人丁为主→人丁和财产并重
探究: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背景
目的
标准
影响
均田制实施
均田制无法推行
巩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
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困难
①对农民人身控制强
②纳庸代役保证农时
③政府赋税得到保障
①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简化税收名目
③扩大收税对象
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人丁
财产
★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三、赋税制度演变
练一练:
1.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均田制度的逐渐破坏
B.
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C.
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D.
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2、两税法是唐代赋税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分别按照垦田而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
B
小结: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政治制度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魏晋:租庸调制
唐:两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