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文章阅读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情、设若、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②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2.能力方法目标:
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寻找冬天的感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品有《骆驼祥子》
《龙须沟》
《茶馆》《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
二、作者简介
与课文有关经历
1918年,师范毕业后在北京任教;
1924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
1930年,回国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教授。
作者称山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济南
的冬天》为1931年在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
听朗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①注音:
济(jī)南
一髻(jì)儿
薄(báo)雪
伦敦(dūn) 贮蓄(zhù
xù)
水藻(zǎo)
狭窄(zhǎi)
镶(xiānɡ)
②释词:
设若:假若。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②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③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明确:
①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
②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③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四幅画图:
能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
a、 图 b、 图
c、 图 d、 图
小山摇篮
城外远山
空灵水晶
薄雪覆盖
理解文章结构。
阅读第第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四、细读、分析课文
明确:
①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住惯了的“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
? 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③旁批内容明确:
没有风声——与北平比(奇迹)
晌晴————与伦敦比(怪事) (温晴)宝地
温晴————与热带比(日光毒)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检查提问
(复习旧课)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什么角度运用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温晴,从作者自身的感受角度,运用对比手法。
二、新课教学1
1、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
二、新课教学2
2、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
指导学生画出拟人、比喻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二、新课教学3
3、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体会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句中两个“卧”字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4
4、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二、新课教学4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明确: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人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
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三、总结全文
1、学生默读全文,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2、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①运用对比手法。
②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以此来感染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③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四、学生再次听看视频,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完成课后“积累拓展”练习三。
2、要求学生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X
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3、背诵第3段。
五、布置作业
赞济南冬天之美,抒作者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