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4 11:0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新课导入
第八课
百家争鸣
1.知道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2.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4.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导学提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老子像
一、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
他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阴阳二气相交,
而成一种适匀状态。
道是万物创生的总原理,万物创生的程序是由道生出一种气。
于是万物
便产生了。
这种气又划分成为阴阳两气。
老子的世界观:顺应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翻译: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
灾祸里面隐藏着幸福
人们迷惑而不晓得这个道理实在太久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塞翁失马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我无为而民自化。
——《道德经》         
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治国者无为无事,政治宽厚,
人民就纯朴。
治国者有为有事,政治严苛,
人民就狡黠。
①世界观:顺应自然
②朴素的辩证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
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孔子像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因政治上不得意,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工作。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政治主张
“马棚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仁、爱人、以德治国
“仁”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弟子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教育成就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注意因材施教。
教育成就
因材施教。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从前孔子拜七岁的项橐(tuó
)为老师,古代
圣贤尚且勤学如此,我们更应勤学好问。
教育成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知新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文化成就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整理古籍、
编《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之义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兵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
具体体现: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战争;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廷揽人才
阶级关系:诸侯士大夫(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为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二)百家争鸣之因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
政治经济的产物
阅读课本P38-39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爱护自然
荀子
“礼治”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墨家学派
创始人: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墨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行记录在《墨子》一书中。
(三)百家争鸣
战国时的儒家
代表人物:孟子
1)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君为轻”。
2)强调个人的修养。推崇“威武不能
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3)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
《荀子》书影
荀子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荀子
战国时的儒家
战国时的道家
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强调治国要顺应自
然和民心,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追求精神自由和独立
人格。
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实行法治。
法家
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非子
兵家
代表人物:
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
《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提倡“仁”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节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
庄子
战国
人应该顺其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建立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影响?
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方式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教化同学们
学生中出现一些不爱护公共财物。怎样纠正不良行为,使同学们自觉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物呢?
儒家
法家
道家
方式二:用“刑罚”来要求同学们,做错了就要加以“处罚”
方式三:自觉遵守,让同学们自觉去要求自己
取法古人
本课小结
百家争鸣
老子
思想主张
著作
“无为而治”;
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孔子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地位和影响
百家争鸣
背景
“仁”、为政以德
代表人物
及主张
《道德经》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儒家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礼治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专制
统治
影响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1.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事物都包含对立的两方面,对立的双方又相互转化。这是谁的观点?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A
随堂练习
2.(东营中考)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

A.“仁”和“德治”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
实行“法治”
A
随堂练习
3.你的朋友考试成绩不理想,你想劝他(她)说:“一次考试失败了不要紧,只要你找出失利的原因,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考试没考好,你才及早发现问题,坏事可能变成好事。”这时,你可以引用以下哪家的思想作为论据?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B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