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狐假虎威
教材分析
《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如何狡猾地骗过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出自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战国策?楚策一》。《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全书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本课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转”“闷”。同时,在角色体验中,熟悉文本,积累语言。让学生继续学习分角色朗读,将文中的动词和四字词语按角色归类的方式进行积累,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故事中的角色用“谁做什么”的句式概括角色所做的事进行表达练习,又对角色的个性特点简单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熟字换偏旁、字形归类、熟字加部首等方法,认识“派”“抗”等17个生字,懂得区分“走之底”和“走字底”这两个部首;会写“食”“爷”“爪”等8个字;
2.读准多音字“转”和“闷”;
3.分角色朗读,在角色体验中感悟“狐假虎威”的寓意。
教学重点
1.借助查字典,从字义学会区分多音字“转”和“闷”;
2.通过分角色朗读,归类积累四字词语。
教学难点
通过故事感悟寓意,明辨事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坐井观天》这个故事吗?这是一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是(大)还是(小)的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的道理。
2.今天,我们一起读另一则关于狐狸、老虎和百兽的寓言故事。
3.师:在茂密的森林里,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出示插图一)
预设:①“窜”字说明狐狸很害怕老虎,想要偷偷地从他身边走过。②老虎很饿,又那么厉害,肯定是抓到什么就想吃什么。③茂密的森林里,大家都躲着老虎,所以老虎要到处寻找食物。
想一想,狐狸会被老虎吃了吗?他们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4.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狐假虎威”。(相机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课题:“狐假虎威”领读课题。提问:“假”有几个读音?课题中的“威”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设疑:“假”有两个读音:jiǎ、jià)在这里应读jiǎ,为什么这样读,是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大家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了!
设计意图:用已学过的《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引出新的学习内容。用“假”字的多音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文识字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
2.学习字词。出示生字:威、寻、扑、扯、嗓、抗、猪等17个字。
3.用小序号标出自然段。
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食物”“眼神”“老天爷”“神气活现”“爪子”“野猪”等。
(2)多种形式读词。
狐假虎威、寻找、食物、违抗、威风、野猪、受骗、借着、爪子、纳闷、转来转去。
(3)多音字“转”“闷”(查字典,通过字义辨析不同语境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和插图,对照文本、查字典等多种识字方法,学生读词语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三、美读感悟
1.再读课文,思考题目“狐假虎威”中的“假”字可能是什么意思?(借)
2.查字典,看“假”字是否有“借”的意思。
3.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4.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虎之威”。
(1)出示练习:你觉得狐狸是一只(
)的狐狸,老虎是一只(
)的老虎。那谁厉害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究竟是狐狸厉害还是老虎厉害?说说你的意见。(窜,逃窜;扑,拍打;“窜”说明狐狸本来是很害怕老虎的,想很快逃走。“扑”时间短,动作快,说明老虎是很厉害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老虎的威风来。
设计意图:狐狸和老虎是两种形象差异极大的动物,通过抓住狐狸和老虎的动作,学生能读懂百兽之王老虎是非常凶猛的,大家都躲起来了。通过读,感悟到“虎之威”。为下文的“狐假虎威”的形象作了铺垫。
四、积累运用,用心书写
1.出示“食”“物”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根据结构进行分类。
2.学生自主观察,交流识记方法和写字要领。
3.学生小结:“食、爷”两个字是上下结构,基本左右对称、上下比例得当。“物”“眼”“神”“活”“猪”5个生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爪”字是独体字,注意第一笔“撇”从右上格竖中线偏右的位置起笔,第三笔“竖”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捺”从第三笔“竖”的起笔位置开始写。
4.教师范写,指名学生做小教师带全班书空,学生描红、练写。
5.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坐姿。
6.全班展示、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起落笔点做具体指导,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利于学生把字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狡猾的狐狸后来又是怎样吓跑了百兽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字词,开火车认读课件出示的词语。
2.过渡:面对饥饿、凶猛的老虎,狐狸的生命危在旦夕。他被老虎逮住以后怎样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复习文中关键词语,对虎之威的形象再次回忆,让学生带着“虎口如何逃生”这个疑问继续学习“狐之猾”。
二、质疑解惑,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体会“狐之猾”。
(1)各自轻声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狐狸讲了几次话?请用波浪线画出来。(三次)应该怎么读?
(2)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探究哪种读法更合适?
(3)学生练读。指名读。
预设:如果学生读得好,提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读?如果读得不足,则引导学生对
“骨碌碌”“扯着嗓子”“老虎一愣”进行理解。
第一句话扯着嗓子是想掩饰他内心的恐惧,用气势来吓唬老虎。
第二句话讲老虎不敢吃的理由:我是老天爷派来管理你们百兽的……
第三句话讲狐狸故作镇静:你不怕,那你就吃吧。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老虎镇住、蒙住、骗住。
练习:孩子们,你们看狐狸真是一只(
)的狐狸!放了狐狸是因为老虎被(
)。
(4)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这时老虎会怎么想?
老虎的“愣”正表现了他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的特点,狐狸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才骗到老虎的。
2.学习六、七、八自然段。明白“谁之威”。
(1)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为了让老虎完全相信,狐狸摇了摇尾巴又想了个鬼主意,是什么?学生勾画相关句子,指名读。
(2)出示第二幅图,这时,狐狸是怎样一副模样?而老虎呢?找出文中的词语读一读。
(3)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下列板书。
狐: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虎: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4)指名读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边读边做动作。
(5)指导朗读,分别读出他们不同的样子,和同桌一起读一读,练一练。
(6)森林里的小动物什么反应?找出相关词语:“纳闷”“撒腿就跑”。
(7)体会老虎、狐狸和野兽的不同表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狐狸为什么能吓跑森林里的百兽?
(2)指名回答。
(3)齐读。
出示练习:事实上狐狸是(
)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所以“狐假虎威”的意思是说(
)。
预设: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4)这就是成语——狐假虎威的故事。
(5)读到这,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
预设:①狡猾;②聪明。
教师:当遇到危险的时候,狐狸想办法那是聪明,可是后来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那就是——狡猾了。(板书:狡猾)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要学聪明的狐狸,用智慧与坏人作斗争,但不要学狐狸用狡猾去骗人。
设计意图:抓住狐狸的语言,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自读自悟,以读代讲,想象狐狸说话时的心理、语气,从而体会“狐之猾”。
三、拓展阅读
巩固迁移
教师:这则故事是根据《战国策》改写的。《战国策》是我国一部非常著名的史书。翻开这本书,你还会读到这样的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这些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必定会植入你们的心田,给予你们指导,成为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分角色朗读,对不同角色的特点进行归类解读,在读中,一步步感悟出这则寓言故事中所蕴藏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自由选两个寓言故事读一读。
2.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狐假虎威”课本剧。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将学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养成读后有所感的习惯。同时,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引导学生对文中角色特点通过词语进行揣摩,进而进一步深入理解本文中语言文字的表达准确性。
五、板书设计
21
狐假虎威
抓住
老虎
狐狸
21
狐假虎威
(上当)
(逃脱)
欺骗
半信半疑
东张西望
神气活现
摇头摆尾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