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蝌蚪找妈妈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很自然地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妈妈的奇妙经过,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了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寥寥数笔,既点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勾画出小蝌蚪的外貌,语言趣味性强。第二至五自然段结合文中三幅插图,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而且有序地呈现出蝌蚪的变化过程: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不见了。第六自然段则展现出一幅青蛙母子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不禁让人萌发好好保护青蛙朋友的想法。
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叠词、动词的表达效果,唤起朗读的热情。另外指导学生通过看小蝌蚪的变化图,学会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就”等10个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插图,按顺序说清楚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说清楚蝌蚪成长的过程;
2.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的变化,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上课前,一起来猜猜谜语吧!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2.教师:同学们,我们都很清楚蝌蚪和青蛙是一家人,可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去找妈妈吧!(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猜谜语导入能让低年级的孩子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外貌上的差距,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当中,导入简洁而又不失趣味。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教师巡视)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3.图文结合,体会第一自然段中按顺序地描写小蝌蚪的外貌特点。
(1)认真观察小蝌蚪的图片,小蝌蚪陆续游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一群”的意思。
(2)学生根据教师手势顺序的指引,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
4.随文识字,练习认读。
(1)教师标红词语“池塘、脑袋、灰色”,学生借助拼音练习认读。
(2)从认读词语过渡到课后题“读一读,记一记”,发现第一行是用“袋”字组词,强调“袋”在“脑袋”“口袋”中读轻声,“口袋”还可以读成儿化音,“袋”在“袋子”“袋鼠”中读第四声。
5.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小蝌蚪样子的可爱,以及在池塘里的自由、快活。
(1)抓住文段中的动词“甩”“游”,读出有趣、高兴的语气。
(2)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说完整的话:什么(谁)在快活地做什么。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识字任务与课后题相关联可以优化识字效果;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体会第一自然段中介绍小蝌蚪的顺序(从头到尾),从而相机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按顺序“说”的语言能力。
三、美读感悟
1.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哇游,它都碰见谁了呢?(鲤鱼和乌龟)
2.请认真读一读第二至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小蝌蚪说的话,用波浪线分别画出鲤鱼和乌龟说的话。
3.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1)“游哇游”和“游来游去”意思一样吗?读好轻声词语“游哇游”。
(2)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原因,读好“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的停顿。
(教师强调“教”的两种读音,是多音字。)
(3)学生带上头饰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体会“迎上去”时的急切与盼望之情。(迎上去——是指面对面。早上,同学们背着书包跨进校门,就能看到迎接你们的教师,有礼貌的孩子会迎上去敬礼问好,所以迎上去表示“热情、尊敬”,这儿是写小蝌蚪迎上去打听妈妈。)
(4)男女生合作读,从鲤鱼阿姨的话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1)小蝌蚪看见鲤鱼阿姨是“迎上去”,看见乌龟呢?(“追上去”)为什么要“连忙”追上去?
(2)学生带上头饰扮演小蝌蚪、乌龟,体会连忙“追上去”时更加急切、渴望的心情。(追上去,是指一前一后,小蝌蚪追赶乌龟认妈妈,是多么地焦急与激动啊!)
(3)师生合作读,从乌龟的话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板书:头顶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之一,而低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通过词语来体会人物心情,利用插图及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从而读懂人物,这既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情感发展的需要。而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读,则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四、对比用词,体会描写
1.鲤鱼阿姨的温柔慈爱、乌龟的热心善良温暖着小蝌蚪,给了他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最终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吗?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好动词“游过去”。
3.读读比比两句话,哪一句写得好?
①大青蛙穿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长着一对大眼睛。
②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第②句写得更好,“披”“鼓”显得青蛙更加生动、可爱,活灵活现。)
4.短语拓展。
碧绿的(
)
雪白的(
)
5.齐读第四自然段,夸夸这只既可爱又神气的大青蛙。
设计意图:第四自然段是对青蛙妈妈外貌的描写,结合课后题的练习,通过对比的形式体会动词“披、露、鼓”的用词之妙;同时进行短语拓展的训练。
五、仔细观察,用心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睛、肚、孩。
2.学生自主观察,交流识记方法和写字要领(出示多媒体课件)。
3.师生共同总结:“睛”“肚”和“孩”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的写法;这三个字的偏旁都是表义,“睛”的目字旁跟眼睛有关,“肚”字的月字旁跟身体有关,“孩”字的子字旁和儿童有关。
4.教师范写,指名学生做小教师带全班书空,学生描红、练写。
5.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坐姿。
6.全班展示、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上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而加强对汉字间架结构以及偏旁表义做具体指导,有利于学生优化识字效果,同时通过偏旁理解汉字含义。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陪伴着小蝌蚪认识了鲤鱼阿姨和乌龟,在它们的指引下找到了青蛙妈妈,那么当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将会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词语“池塘、脑袋、灰色、捕食、迎上去、阿姨、宽嘴巴、乌龟、头顶上、披着、鼓着”,学生练习认读。
2.出示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对比,小蝌蚪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阅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用红笔画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
(1)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师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①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②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
③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④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学生齐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划出小蝌蚪身体发生变化的句子,训练学生提取文本中明显信息的能力。
二、完成填空,梳理变化
1.完成小练习,黑灰色的身子,体会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大大的脑袋、长长尾巴的小蝌蚪,首先(长出两条后腿),接着(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小蝌蚪变成了(青蛙)。
2.小结。
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句式相仿,借助每段的关键句子可以有助于我们梳理课文,清晰地找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3.借助课后第二题,按顺序连一连图片,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前部分提取关键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串联、记忆的能力,借助填空的形式完整、清楚地表达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同时重视各阶段的连接词,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把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说得清清楚楚,培养学生说话通顺连贯的好习惯。
三、美读感悟
1.引语。、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青蛙,当它和妈妈相遇的时候高兴吗?从哪里看出来?(分角色读第五自然段)
2.指导读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动作的敏捷,做动作读一读。
3.播放青蛙的叫声,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会和妈妈都说些什么呢?
4.语言训练:用“已经”说话。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______________已经_______________。
(可以先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训练,然后再进行开放性训练,如:小蝌蚪的尾巴已经不见了。它们黑灰色的身子已经变成了青绿色。它们已经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已经会跳了。小青蛙已经会捉害虫了……)
点拨主题:我们回过头看,课文写小蝌蚪几次去找妈妈?(3次)第一次因为不知道妈妈长成什么样,找不到;第二次去时只从鲤鱼阿姨那里知道妈妈四条腿、宽嘴巴,还找不到,为什么呀?(只知道一部分的特点,不可能把事情办好。)第三次去时善于动脑的小蝌蚪把鲤鱼阿姨和乌龟告诉他妈妈的特点综合起来,对妈妈的特点有了全部的了解,最后找到了妈妈,由此看来,我们要找一样东西一定要注意全面了解它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快地找到。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说话、创设情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敢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的习惯得到培养,同时通过“已经”一语言训练点也能较好地发展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读文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
两、皮。
2.指名学生做小教师带读并组词,鼓励口头组词的多样化。
3.学生认真观察,交流笔顺和识记方法。如:“两”和“皮”都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4.教师范写讲解,学生观察并书空。
如:针对“两”字第二笔竖、第三笔横折钩围成的框稍大,前后两组撇点前小后大,第二组的撇尖穿插到第一组的点的下方。“皮”的笔顺先是横钩、撇,然后再写竖。
5.小教师带大家书空后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对不容易写好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起落笔点做具体指导,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利于学生把字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总结
1.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每当青蛙妈妈捉到一只害虫,小青蛙也跳出来,伸出舌头学捉害虫,它们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都要(保护它们)。
2.出示与“保护青蛙”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学生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总结课文时,以“保护青蛙”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去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升华了课文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
1
小蝌蚪找妈妈
鲤鱼
乌龟
青蛙
四条腿
头顶大眼睛
露出雪白的肚皮
宽嘴巴
披着绿衣裳
大大的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长后腿→长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
长长的尾巴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