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一个简单物体的形状;辨认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一个简单的几何体的形状;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
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2.
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
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4.
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教学建议
1.
为学生提供的观察物体要精心选择。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够高,必须借助于直观的活动来认识抽象的数学知识。观察物体虽然有较好的生活经验支撑,但还要提供典型的学习素材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在充分感知的情况下通过对比来认识本质属性。
2.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抽象出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图的必要条件。观察物体时,首先应正对所观察的物体,让视线与观察面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在观察侧面时,要将身体移到观察物的侧面,而不能将身体总是固定在正面,把头歪到侧面去看。
3.
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形表象。如:闭眼想想,自己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动口说说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征、标记等。针对不易区分的从左、右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如熊猫,大卡车等,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说明熊猫的胳膊、腿是伸向哪边的,大卡车的车头在哪个方向等。对于简单的几何体,可以让学生将看到的图形画一画,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图形形成鲜明的表象。
4.
合理把握好教学要求。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观察物体,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还要再次学习观察物体。因此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提高要求,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在做和玩中学习数学,经历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
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
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
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自己制作的课件、熊猫实物数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
启发谈话。
师:你们喜欢照相吗?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做一位小摄影师,帮老师照相,好吗?
2.
提出要求让学生照相。
(1)我要照一张正面像,你应该站在哪里?
(2)我还要照一张侧面像,你又该站在哪里?
(3)引导观察所照的照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
本位观察。
师:(出示熊猫)这是什么?
生:这是我们的国宝熊猫。
师: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熊猫照片。)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
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
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
全面观察。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熊猫?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小组交流你的发现。)
提问:你到哪个位置去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
完成68页“做一做”。
教师:同学们要乘上快乐大巴去秋游,出发前有4名同学在观察大巴,他们看到的一样吗?每幅图片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2.
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
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积木:同学们认识它们吗?拿出积木搭一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快又对。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着的这个面称为正面。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
(一)教学例2。
1.
小组合作探究。
把长方体摆放在桌子的中间,再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长方体,并和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
观察长方体。(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小刚、小强和小英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你能说说,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小组讨论并汇报。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生: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
3.
观察正方体。
小组合作,从积木中拿出正方体,放在桌子中间,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指名回答:看到的是正方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生: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都是相同的。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因此,我们说: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4.
学生观察。
照样子,观察圆柱,你有什么发现?
照样子,观察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侧面观察圆柱,所观察到的形状一样。从各个位置观察球,所看到的球的形状一样。
(二)教学例3。
1.
猜猜看(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
师:这是老师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2.
汇报交流。
生: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也是正方形的。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体和有正方形面的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物体的每一个面。
师: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
生:不能。
师:对,我们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小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方向、全方位地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比较准确。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学生填出序号,并说明理由。
2.
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我们以后观察物体时,应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地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比较准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