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04—10中考《大道之行也》阅读试题一网打尽:3个试题
(2010年没有省市考这篇文章)
1、铜仁地区(09贵州省)
阅读《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贤与能 与(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 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xīng)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分)
译文: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3分)
译文:
13.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3分)
①
②
③
10.3分;C
11.3分;D
12.(每句中的加点字翻译正确1分;句意翻译正确1分。)
①4分;因此人们不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译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也给分。)
②2分;对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是自己要私藏。
13.3分;(按点给分,每点1分。)
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深圳市(08广东省)
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1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
6.2(1)大约(1分)
(2)呆呆的样子(1分)
7.4(1)水格外清凉。(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其中“尤”、“清冽”各占0.5分,如学生把“尤”翻译成“尤其”也给分。)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 “选贤与能” 翻译通顺给1分, “讲信修睦” 翻译通顺给1分)
8.4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3、包头市课改区(06内蒙古)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道之行也》同步精品练习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 j ǔ )能 B讲信修睦( mù )
C货恶其弃于地也(wū ) D男有分( fèn )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大道理) B选贤与能(“与”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是谓大同(指理想社会)
3、填空
《大道之行也》选自《 》,它是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与《 》、《 》、《 》、《 》被合称为“五经”。
4、翻译句子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
⑵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盗窃乱贼而不作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B、故外户而不闭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是谓大同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6、按课文原句填空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使老有所终,________________。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⑴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
子:⑴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
孟子有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本文哪句话意思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男有分,女有归 分________________ 归________________
⑵是故谋闭而不兴 谋________________ 兴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写在下面,并解释出来
⑴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
4、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简单的描述一下。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一)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①,弗食,不知其旨②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③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⑴嘉肴:嘉,美好;肴,鱼肉等类荤菜;⑵旨:美味,好吃;⑶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教学相长( ) ⑵幼有所长(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____⑵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句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大道之行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虽有至道 D说不清,道不明
4、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故曰: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______⑵知困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____
5、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至理名言,你能结合学习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孔子世家赞
《史记》
太史公曰:《诗》①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③于夫子④,可谓至圣矣!
注释:①《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②六艺:指《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③折中:取正,用以判断失误的正确与否。④夫子:这里指孔子。
1、为下面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2、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不能至 可谓至圣矣
B、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想见其为人 天下为公
D、然心乡往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_____________。
5、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6、孔子有很多论述学习的名言,至今盛传不衰,你能写出完整的一句吗?并结合这句话说说自己学习上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曾子易箦①
——《礼记·檀弓上》
曾子寝疾②,病。乐正子春③坐于床下,曾元、曾申④坐于足,童子隅⑤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⑥!大夫之箦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⑧,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注释:①箦(zé):床席;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②寝疾:卧病在床;③乐正子春:乐正,公室乐官;子春,曾参的弟子;④曾元、曾申:曾参的儿子;⑤隅:墙角;⑥睆(huǎn):光滑;⑦大夫之箦:古代社会等级森严。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器物、车马、衣饰,所居的建筑物都有不同的形制、装饰、色彩、质料。若有违反,即是违背了礼。大夫之箦,是大夫这一等级才能享用的竹席。曾参不是大夫,是不能用的。⑧季孙:鲁国大夫,当时执掌国政。
1、解释加点的字。
⑴童子隅坐而执烛______________ ⑵我未之能易也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⑴吾何求哉?______________
⑵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______________
3、指出划线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______________
4、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敬易之”一句中的“请、敬”都是敬辞,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B“反席未安而没”一句中的“没”是“去世”的意思;
C本文反映了曾子对礼法制度的重视和认真;
D全文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了曾子的形象,真切生动,栩栩如生。
6、初一学过《〈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则记录了曾子的话,你还记得吗?根据上下文填空。
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门人要一生为______________而奋斗。
写作训练
文题
以“我理想中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大道之行也》同步精品练习答案
积累运用
1、(“恶”应读wù)2、A(“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3、儒,《诗经》、《尚书》、《易经》、《春秋》;4、⑴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⑵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5、C(A项“作”分别是“兴起”、“发出”的意思;B项“故”分别是“原来”、“所以”的意思;D项“道”第一个是动词“说”的意思;第二个是名词“理想”之意;C项两个“是”都是代词“这”的意思。故选C)
6、⑴不独子其子;壮有所用;⑵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亲:⑴以……为亲;⑵亲人;子:⑴以……为子;⑵子女。 8、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课内精读
1、⑴分: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⑵谋:阴谋;兴:发生。2、⑴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⑵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⑴与通举,选拔、推举;⑵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4、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作纲领性说明;第二层:第二句到第三句,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5、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6、开放性试题,不作统一答案。(提示:不必展开进行细致描写,只要概括说明即可。既可从社会风气角度谈,也可从环境保护方面谈。)
拓展阅读:
(一)1、⑴zhǎng ⑵zhǎng 2、⑴好; ⑵困惑不通。 3、B与D(A项“道”古代指“理想”;B项与D项均为“说”的意思;C项是“道理”之意,所以B与C意思相同。)4、⑴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⑵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奋发向上。5、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证明“弗学,不知其善”的至理。6、开放性试题,不作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提示:只有认真学习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别人时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二)1、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2、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学说却传了十几代,一直被读书人继承、崇敬。3、B(A项“至”的意思分别是“到”“至高无上”;B项“众”的意思都是“多”;C项“为”的意思分别是“做”“是”;D项“然”的意思分别是“然而”“……的样子”。所以选B) 4、可谓至圣矣,崇敬和向往;5、乡通“向”;6、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谈体会为开放性试题,答案略。
(三)1、⑴拿着;⑵换掉。2、⑴我还要求什么呢?⑵我能够坚守正礼而死,这就满足了。3、反通“返”,返回;4、曾子临终前不顾病危把大夫用的席子撤换了下来;5、D(文中没有心理描写)6、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实现“仁”的理想。
写作点拨
这篇作文应扣住“理想”两字选材,文章以第一人称来写,文中的主人公“我”理想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可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可以写人世间的互相关爱;世界的安定和平;环境保护有了很大的改观;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未来社会科技进步下的生活环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大家理想中的世界。不过中学生应选择贴近我们生活的材料写,或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未来社会的灿烂前景。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说明文。
思路一
你可以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件事表现人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和睦共处。也可写世界的和平安宁;或者写未来时空科技进步下的理想社会等等。审题时应扣住“我理想中的世界”而选材,构思应新鲜,独特,选择典型材料,以记叙为主,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同时可加入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思路二
如选择运用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时,可以写在未来的世界各种资源丰富,人类共享的美好前景;也可以写未来社会环境保护措施得力,生态平衡保持完好;人类在地球上安定地生活,没有自然灾害发生;也可写非典、禽流感等疾病,人类掌握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让它们在“我”理想的社会中销声匿迹。不过,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表达要清楚。
例文
圆牛 袁宏微
阿P是“未来报社”的一名记者。这天,他驾驶着自动飞机去报社上班,忽然,面前的荧光屏亮了,郭英打来了电视电话。
“大记者,最近好吗?你好久没来我们未来牧场了,你不想看一看我们的最新发明吗?”
“是像兔、两个头的狗,还是没脚的猪,四个翅膀的鸡?你们这样拼拼凑凑弄出的玩意儿,对我已经不新鲜了!”
“这次可不是拼凑,而是巧妙、完美的融合,你看了一定会感到惊奇的,我们盼着你来。”
他向阿P点了一下头。
阿P调转航向,向未来牧场飞去,同时向总编室报告了行踪,还答应总编写一篇新闻报道。郭英和阿P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直是同学。毕业后郭英进了未来牧场,后来当上了新动物创造室主任。他浪漫而富于幻想,在工作中常有千奇百怪的创意。
自动飞机按照指示灯,降落在牧场上。郭英早已在那里等候。阿P开口就问:“最新发明在哪儿?”郭英笑着说:“别急,先歇会儿。”他领阿P进了办公室,给他倒了一杯牛奶。阿P忙说:“我不喝奶,怕像父亲一样胖。”“这可是低脂肪,高蛋白的。”盛情难却,阿P呷了一小口,微甜,有点像豆奶味,却没有一点豆的腥味。“这就是从他们身上挤出来的。”阿P顺着他的手指向外望去,不远处一堆堆绿色半圆球,整齐地摆在哪里。阿P疑惑地问:“你们怎么种起蘑菇来了?”他笑着说:“你还是过去看看吧!”
阿P跟郭英来到绿草如茵的牧场。这里阳光明媚,空气新鲜。阿P走到第一个“蘑菇”跟前,仔细观察起来。“蘑菇”直径足有两米,它表面包着一层绿色皮膜,皮膜上绿色毛孔里长着一根根绿毛。整个“蘑菇”微微抬起,朝向东南方,正对着上午的太阳。这不是正在进行光合作用?这是植物无疑了。怪不得空气这么新鲜。
突然,“哞”的一声,闻到一股牛呼出的气味。阿P仔细寻找,那是从“蘑菇”一侧一张牛嘴里呼出来的。他自言自语道:“这是用牛和植物基因融合在一起的……”郭英说:“不错”。“可是牛角和牛腿呢?”“我们这是肉奶用牛,牛角和牛腿有什么用呢?”“这么说,让它长成圆球也是为了增大表面积,长出较多的肉吧?”“对了,体积一定时,圆球的表面积最大,更有利光合作用和生长,所以我们叫它圆牛”“那怎么挤奶呀?”“这好办,只要把挤奶器往毛孔上一插,牛奶就自己流出来了。”说完,郭英又做了一下示范表演。
忽然,阿P发现在旁边一只,不!好几只圆牛身上长着一个,有的长着好几个肉芽,不禁问道:“怎么那些牛生了肿瘤?”“不,那是它们的小牛,等它们长得再大些便脱离母体,独立生活了。这不是最简单的无性繁殖方法吗?所以它们繁殖快得很。”“这么大的牛,它的肉好吃吗?”“这就不用我介绍了,待会儿吃午饭时请你亲口尝一尝红烧牛肉就知道了!”这时候一个身穿白大褂的炊事员走了进来,插嘴道:“您别看它个大,其实才一岁多,肉又鲜又嫩。”说道,炊事员照着圆牛举刀就砍,吓了阿P一跳,。没等阿P提问,郭英解释说:“圆牛再生力强极了,割掉一大块肉,一两天便会长好的。”
中午,阿P在食堂吃了红烧牛肉,呵,真是鲜嫩极了。阿P想,如果每家都能养上这么一头圆牛,既净化空气,又保证肉奶供应,生活质量该有多大的提高啊!
阿P告别了郭英,上了自动飞机,戴上智能编写帽,开动脑筋打起了“腹稿”,片刻,荧光屏上出现了一篇报道稿。接着,阿P眼睛盯着荧光屏,在脑子里急速地“修改”着,一会儿,稿子就改完了。再指挥发送,一篇关于圆牛的报道迅速地向总编室传去。
你知道阿P是谁吗?告诉你吧,我就是阿P,刚才讲述的就是我理想中的世界。
摘自《新概念中学生作文》有改动。
简评
小作者头脑灵活,能天马行空地想象未来社会,自由驰骋地描绘未来牧场、未来报社、自动飞机。尤其是对“圆牛”的描绘具体而生动,外形像一个绿色“蘑菇”,没有牛角、牛腿,身体长成圆球,由“肉芽”进行无性繁殖,而且肉被割掉还会很快地再生……多么神奇的想象!同时通过人物对话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多么神奇的世界,多么诱人的未来!这不愧为一篇带有科幻、浪漫色彩的成功佳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道之行也》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再看课文。全文可分三层: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二、问题研究
关于孔子“大同”说的思想意义
从孔子回答言偃的话来看,“大道之行”先于“三代之英”,则“大同”社会当指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因而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其实又不然,因为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世正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如果在“五帝之世”和“大同”社会之间划上等号,则孔子的“大同”说就成了一种历史倒退的主张。这恐怕不合孔子原意,孔子的原意只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一点上,决无倒退到“五帝之世”的意思。何以见得呢?
我们细读论“大同”这一段文字,便不难看出,孔子所看重的不是传闻中五帝之世的社会实况,而是包含在实况之中的“大道”──确切地说,他是将五帝之世的某些重大事件都提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并利用它们来揭示人类社会所应普遍遵守的法则。例如,他从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两件事实中提炼出“天下为公”的观念,指出了社会权力的归宿(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从舜举“八元”“八恺”一事中提炼出“选贤与能”的观念,指出了社会管理者产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二者决不可同日而语。此外,还要看到孔子将这个理想社会定名为“大同”也是有深意的。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练习说明
一、回答下面的问题,并背诵这篇课文。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设题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参考答案见“整体把握”。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二、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并作解释。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陶后鲜有闻
目的是积累词语,使学生养成因声求义的习惯。
1.与,通“举”,读jǔ,选拔。
2.分,读fèn,职分、职业。
3.恶,读wù,憎恶。
4.鲜,读xiǎn,少。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一课时教读。基本的设想是:
1.把诵读放在教学的首位。
这是一篇名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本文共107字,读一遍约需1分钟(包括间歇在内),要保证至少读15遍(包括领读和背诵的检查)。要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讲讲读读,使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
2.对诵读要作具体指导。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要简化其他教学环节。
注释已有的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不必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用不着译成现代语;《礼记》及戴圣的介绍就依题注,不作任何补充。
4.练习(含讨论)也要在课上完成,15分钟以内最好。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说明:①“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②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③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二、补充资料
康有为关于“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这句话的解释: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三代之英,升平世小康之道也。孔子生据乱世,而志则常在太平世。必进化至大同,乃孚素志。至不得已,亦为小康。而皆不逮,此所由顾生民而兴哀也。”
(节选自《〈礼运〉注》)
〔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是春秋公羊家的说法,康有为借用它来说明历史进化是从据乱世经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到达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是孔子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道之行也》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24.大道之行也
《礼记》
出处:
《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听读课文 读准字音
音频朗读
正音,正确朗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翻译
按注释疏通课文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行:施行
与:同“举”,选拔。
信:诚信
故:因此
亲:以……为亲
子:以……为子
长:抚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按注释疏通课文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恶:憎恶
是故:因此
谋:奸邪之谋
兴:发生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户:门
是:这
谓:叫做
大同:理想社会。同,和、平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祟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务,女子要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阅读 理解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全文的总括语。
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请用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理念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
孔子“大同”说有什么思想意义?
尽管这个社会理想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
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孙中山及其题词:天下为公。
本文有哪些对句子对偶?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男有分,女有归。
4、还有一些虽不对偶,却也属于骈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归纳 练习
解释下列加红色的字
大道之行也: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讲信修睦:诚信。
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以……为子。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男有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有归: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奸邪之谋;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造反;害人;兴起。
故外户而不闭:门。
是谓大同:和、平。
是谓大同:这;理想社会。
翻译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背诵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播放歌曲,在歌声中结束。
再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7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24.大道之行也
出处:
《礼记·礼运》
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听读课文 读准字音
音频朗读
正音,正确朗读
jǔ
mù
guān
fèn
w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wù
wéi
注释 翻译
按注释疏通课文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同“举”,选拔。
诚信
以……为亲
以……为子
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老而无夫的人
幼而无父的人
女子
出嫁
职分,指
职业,职守。
老而无子的人
施行
因此
抚
养
按注释疏通课文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
憎恶
奸邪之谋
这
造反
害人
发生
理想社会。
同,和、平
兴起
门
叫做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祟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译文:
男子要有职务,女子要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阅读 理解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1、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全文的总括语。
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请用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理念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
孔子“大同”说有什么思想意义?
尽管这个社会理想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例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
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孙中山及其题词
本文有哪些对句子对偶?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男有分,女有归。
4、还有一些虽不对偶,却也属于骈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归纳 练习
解释下列加红色的字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矜
寡
孤
独
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通“举”,选拔。
诚信。
以……为亲。
以……为子。
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老而无夫的人。
幼而无父的人。
老而无子的人。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是谓大同
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憎恶。
因此;奸邪之谋;发生。
造反;害人;兴起。
门。
和、平。
这;理想社会。
翻译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丧父的孩子、无子的老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背诵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再见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大道之行也》课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