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4 16:29:20

文档简介

商开大联考2020~202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文伯怕触怒
期处于春秋战国
项;B、C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
B根据材料并结合月
知,秦国能够统一的重要原因是国家权力逐渐集中于君王,利于集中全国
物力进行大
故排除;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朝建立
根据材料“互相稽查
敕有错误,门下省就应进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强亻
相互制衡,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失误,利于加
反映,故排除;C项并不是
的,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
丁下互相制衡,并没有涉及中央集权
攵排除D
据材料“京朝官俟阙既久,奉朝者颇多”“权与差替,不为永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朝采取重文轻
材料反映的正是缓解中央官僚队
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反
题,故排除A项;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
5.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军机处起初是
保密而设置,所以才导致对其名称记载的混乱,故
除;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
侵略者“所长在海”,我
长”,这反
到是可以打败西方的,并未意识到自身的落后,故选A
优劣,故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西方侵略
不足,并不是在认真总结鸦片战争中国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
支持日本对朝鲜
故选C项
D并不是材料反映
故排除
根据材料中“武昌起义后”及漫
劈竹等信息可知,该漫
在辛亥革命的扌
政府的统
解,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9.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随着国民革命的开展,毛泽东越来越认识到农民的重
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B项。国共
政治基础是指三民主义,材料并未反
命的性质,故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体
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抗战,且规模不断扩大,体现了其全面抗战的路线,故选A项。B
料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只涉
有涉及国民党方面抗战的情况,故排除C
说法错误,故排除
参政议政,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
选D项。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权,故排除A项;B项说
绝对,且
要是民族区域
要作用

改革开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直至
年代中期,中国坚决
边倒”政策,成功地建立和巩
以苏联为核心的社
家关系,从而在艰难的条件下,为新
相对有利的国
关系的变化
倒”外交策略
故选C项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
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述材料就是这
原则是在
年召开的万隆会议
提出来的,并成为以后处
关系的基本准则,但并不是材料反
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
交方针,其主要
家的友好关系,材
料还涉及欧美国
除D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典是通过公民大会采取直接
形式进行决策,在演说
动下极易产
D项。材料并未体现“时效性”方面,故排除A
据材料“不重视法的形
的研究”“都是针对社
新出现的法律问题”等信息
究,故选
C、D并不是材料反映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体,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内阁的权力也不断扩大,材料反映
议员查尔斯·伍
会后,内阁权力
故排除A项;B、C两项材料并
故排除
制宪会议上,参会者大部分都属于资产阶级,这说明
宪法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宪
级的利益,故选B
项说法出现在南北战争时期,故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分权制衡的问
材料并未反映
学知识可知,17和18世纪德意志地区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在文
代德意志的
渐从文化领域转
政治领域。在政治民族主义的指导下,普鲁士统治阶级顺应历史潮流,任用“铁血宰相”俾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
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材邾
反映,故选
的根本
材料并没有反映
除;材料并没有涉及俾斯麦,故排除B项;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
20.A根据材料可知,巴黎
社将选拔公社委员的标准、讨论的问题和作出的决议都通过
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商开大联考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叙述。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记述
出处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公父文伯日:“以歇之家而主犹绩,惧忏季孙(大宗)之怒也,其以歌不能事主乎?”
《国语?鲁语》
“郑公孙黑将作乱,欲去游氏而代其位……驷氏与诸大夫欲杀之
《左传》
A.建立起国家政治新秩序
B.传统等级秩序基本崩溃
C.礼乐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D.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2.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
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
机器,进而一
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雄才伟略
B.君主权力的强化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综合国力的增强
3.唐朝的门下省负有驳正违失、审议签发的重要职责。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
“国家设置中书、门下省,就是为了互相稽查,如果中书省的诏敕有错误,门下省就应进行驳正。“唐朝强
化门下省封驳职能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统治效能
B.缓和君相间的矛盾C.促进吏治清明
D.完善中央集权体制
4.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京朝官俟阙既久,奉朝者颇多”,下令“审官院以近地二年半以上,
远地二年以上权与差替,不为永例”。这一诏令表明宋朝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完善了地方权力组织架构
C.中央官僚队伍庞大冗滥D.官员选任制度发生了异变
5.关于清代军机处创设的记载:《清朝通典》记其始名即为“办理军机处”,《内阁志》则称其始名“军需房”,
《清史稿》称其为“军机房”。这反映清代军机处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职责渐趋规范化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因军事保密而设立
6.鸦片战争后,当时中国普遍流行的观点是,“逆船恃其做火,止利于水,不利于陆”,“英夷所长在海,待诸
内河,待诸陆岸,则失其长”,如此“专守内河,守近岸,使夷船夷炮失其所长,已可收安南创敌之功”。这
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战争未能引起国人警醒
B.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
C.中英两国军力各有优劣
D.清政府认真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7.甲午战前,俄国“暗中支持日本在朝鲜扩大事态,待机趁火打劫“英国为了对抗俄国,拉拢日本并与
之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作为支持日本侵华的保证”。李鸿章求救于德、法、美三国,但三国都支
持日本。这反映出当时清王朝
A.政治腐败无能
B.外交思想落后
C.战略环境孤立
D.战争意志薄弱
8.武昌起义成功后,《神州日报》刊登了一幅名为《势如破竹》的时事漫画(见下图)。该漫画的寓意是
A.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列强坚决阻挠中国革命
C.南北和谈陷入僵局
D.清朝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9.
1926年,毛泽东指出:“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到1927年,又指出:“中
国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各省的几万万农民群众正在觉醒,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
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人坟墓。”这说明
A.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得到巩固
B.国民革命推动了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D.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在不断壮大
10.
1937年秋,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成立。八路军积极组织华北民众
参军参战,数月内军区兵力就由最初的不足3
000人扩展到数万人,一年后扩展为近10万人,还组建
了万余人的区县游击队和数十万不脱产的民兵自卫武装,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三位一体”的
抗日武装体系。这主要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坚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B.华北日军战线太长兵力空虚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作战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变化
11.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
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
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
民政协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12.有学者指出,“一国两制”保持了香港的稳定和繁荣,等于保留了我们通向世界的许多桥梁。可以通过
这些桥梁,充分发挥香港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利用其出口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优势,引
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我国的商品可以通过这些桥梁走向世界的广阔市场,从而扩大对
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
A.为国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B.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突出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地位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3.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和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新中国的安定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也为新中国能在20世纪50年代初步建立
自己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材料反映的这一外交政策
A.维护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B.推动着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阶段性策略
D.彰显了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
14.下表反映出新时期我国
A.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践行“求同存异”原则
C.大力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D.坚持“一大片”的方针
15.古代雅典雄辩家德摩斯提尼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群众爱听演说家的吹捧,爱戴高帽子,他们常把城
邦置于最严重的危险中。教育家伊索克拉底也呼吁人们:不要只听信那些让你们开心一时却不顾及
长远的人,以及那些□□声声说爱你们、实际却是国家祸害的人。这主要是因为
A.直接民主缺乏时效性
C.演说激发参政热情
C.城邦政体具有多样性
D.群体政治缺乏理性
16.罗马法学家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他们提出的原则与理论,都是针对社会生活新出现的法律问
题。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罗马人的“重要兴趣是发现和规定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的关系”。
这体现出古罗马法
A.具有注重效用性的特点
B.创立机制具有较强延展性
C.保证了罗马的公平正义
D.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性
17.
1855年,下院议员查尔斯?伍德曾以亲身经历写道:“当我在1825年首次进入议会时,政府职能主要是
行政管理,我们的法律变动由议员个别提出,并作为非党派问题靠下院两边议员共同实行之。现在,当
无党派议员提出某项计划时,并非自行提出议案,而是为了唤起政府的注意。”这反映出近代英国
A.议会权力中心地位的确立
B.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C.君主立宪政体日益的僵化
D.内阁权力不断扩大
18.
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在费城秘密召开,下表是其参会情况。这反映了美国
A.南北间矛盾开始显现
B.
1787年宪法的资产阶级性质
C.确立了分权制衡体制
D.企图建立强大的联邦政府
19.
1813年,德意志著名诗人阿恩特在一首名为《德国人的祖国是什么?》的诗中表达由衷的愿望:“是普
鲁土?是土瓦本?是葡萄映红着的莱茵河畔?还是海鸥翱翔的波罗的海沿岸?噢,不!不!不!他的祖国必须强大。”这从侧面揭示出德意志统一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C.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
D.普鲁士成为统一核心
20
.巴黎公社成立后,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发布《公告》,号召选民“知人善任”,“挑选真心实意,出身平
民,坚定、积极、有正义感、公认为正派的人”为公社委员。公社还将会议上讨论的重要问题、作出的决议及时登载在它所发行的《公报》上。这体现出巴黎公社民主制的
A.公开性原则
B.无产阶级专政原则C.国际性原则
D.社会主义革命原则
21.俄国各阶级特别是工农群众、士兵深受沙皇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高
涨,有“甘愿同他们的压迫者决死一战”的革命精神。同时,农民同穿起军装的士兵有天然的联系和共
同的利益诉求。这说明十月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强大的政党政治领导
B.社会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沙俄深陷帝国主义战争
22.二战后期,斯大林曾指出:“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
们的军队所到达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因此苏联把实现共产主义看成是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并以
在东欧建立社会主义体系为己任。这说明二战后美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
A.美国的冷战政策
B.意识形态的对立C.处置德国的分歧
D.争夺东欧控制权
23.欧盟成立后,先后制定了《跨大西洋纲要》、《亚洲战略新构想》和欧洲安全事务构想,并积极筹划建立
欧洲防务部队,广泛发展与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等国的战略关系,加强了与美国的竞争力度。欧盟的
这些举措
A.旨在提高自身在国际中的地位
B.目的是缓和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C.强化了欧洲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D.加强了欧洲防务并防止了北约东扩
24.
一段时期以来,不结盟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强调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是其“头等重要的历史使
命”,不结盟运动在肯定应继续保持其政治论坛性质的同时,强调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发展中世界
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促使不结盟运动重心发生变化的背景是
A.美苏争霸加剧
B.第三世界的崛起C.南北合作加强
D.两极格局的解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
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清王朝与各国订立的条约中,仍然只有“彼在中国设领事之语,而无我在外洋设领事
之文直到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后,统治者中的部分务实官僚在实际办理洋务中,认识到了解西洋各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才最终迈出了在国外设立使馆的第一步(1875年设立驻英公使,郭嵩焘为首任使节)。接着清政府又任命了中国常驻美国、西班牙、秘鲁、日本、德、法、俄等国公使。从这时起,清
政府在其最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在几十个国家派驻了公使、副使和领事。此外,清政府还颁布了
《出使章程十二条》(1876年),对驻外使节的任期、使馆的编制和经费的使用以及出使人员的薪俸做
出了规定。到外务部时期,重新修订1876年的《出使章程》,完善了使节制度,详细规定了外交官、领
事官的等级和品级及待遇。
——摘编自王双印《略论清代外交机构近代化》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新中国排挤在联合国之外。为恢复在联合国
的合法地位和权利,中国开展了广泛的外交工作,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1971年10月,第26届联
大最终采纳了阿尔及利亚等23国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并以压倒性多数票通
过了这一提案,从而在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活动,主张加强联合国
在世界事务中的职能和地位”。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更是将联合国视为开展多边外交的舞台,积极参
与和支持联合国在政治与安全领域、在经济与发展领域、在联合国其他领域(如环境、海洋、反恐、人
权)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摘编自刘侣萍《论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外交使馆制度建立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外交
的意义。(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认识。(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属概念亦称“上位概念”“类概念”。反映事物中作为属的那类事物的概念。与“种概念”(下位概
念)相对。从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言,如果有这样几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包含另外几个概念,那么前者
称属概念,后者称种概念(见下图)。在历史学习中,分清属概念和种概念,有助于明晰对历史概念的
认识和理解。例如:属概念——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种概念可以选择“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中国古代或世界近现代政治史上的某些历史概念,完成上面的关
系图,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说明。(12分)
(要求:历史概念书写规范,史实准确,表达清晰,逻辑严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曾经左右中国政治四五百年的士族势力,至唐代“安史之乱”及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扫荡以后,终于走上了末路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恰恰需要的是扩大统治基础,既要
防止武人擅权,也不允许再有世家大族操纵朝政的局面出现。加之,他深深懂得“宰相须用读书人”的
道理。因此,对唐以来带有严重察举制残余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历经太宗、真宗两朝以后,北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完成。对此,欧阳修大加称赞,他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
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誉录而考之"吏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
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
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摘编自何忠礼《贫富无定势: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举改革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9分)
28.【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林巧稚(1901?1983年),福建厦门人。1921年,时年20岁的她带着父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谆谆嘱咐,北上参加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招生考试,8年学成后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的第一位女医生,从那一刻算起直到离世,她一生共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生命天使1939年,林巧稚受协和派遣到美国进修。之后,她谢绝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挽留,毅然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院关闭,林巧稚在北京东单开办私人诊所,对平民百姓收费低廉,甚至免费治疗。
1956年,受彭真市长的委托,林巧稚筹建北京妇产医院,中国现代妇产学科开始奠基。林巧稚经常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疾病,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她目睹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决定开办卫生员和助产员培训班,并亲自讲课,倾心向学员传授生命科学的知识。“文革”结束后,在繁重的对外医学交流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创办有关计划生育
的学术刊物,主编了《妇科肿瘤》等医学书籍。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发出阵阵呓语:“快,拿产钳来!”“好极了,又是一个胖娃娃!”12时20分,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当代一颗
医学巨星陨落了。
——摘编自曾昭铎等《林巧稚:爱与生命的使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巧稚对中国近现代医学发展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林巧稚被尊称为“爱与生命的使者”的原因。(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