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上、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初步认识了1面红旗、2架单杠……9位女同学和10位男同学。现在我们认识一下我们自己,看看自己的同桌,回答下面问题:“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学生1:天在上面,飞机也在上面。
学生2:鞋子在下面,鸟儿在上面。
学生3:吃饭时桌子在碗的下面,筷子在碗的上面。
学生4:头发在上面。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也可同桌之间讨论。说对的表扬,错的也要进行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问同学们一件事情,我们中国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南京,你们听说过吗?南京有一座长江大桥,你们知道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教师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有船、火车、汽车、轿车……
教师: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学生:汽车下面有火车。
教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学生争相提出问题:船的上面有什么?火车的上面有什么?等等。
3.学习教科书第9页主题图左下的内容。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教师:船的上面有什么?
学生:有火车、有汽车等。
教师可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做一做
完成教科书第9页的“做一做”,教师可进行指导。
2.拍手游戏
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3.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放在数学书下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4.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第3课时
左、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内容;练习二第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二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学习新课,我现在用哪只手在写字?(教师边写题目边提问)
二、学习新知
同学们回答:右手。
教师接着提问,我这只手是右手,那么,另一只手是什么?
学生:左手。
教师再提问:两只小手可以做什么?
学生1:我用右手写字,左手压住本子。
学生2:我举手发言用右手。
学生3:我吃饭时,右手拿筷子,左手端碗。
……
三、活动巩固
1.做活动。
好了,同学们都答的很好,
今天我们做一个活动。(教师播放音乐)同学们都跟着我做动作和唱: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我们一起做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
(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
(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
3.左右的相对性。
(1)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
(2)提出要求:
①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
②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
③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④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
⑤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
(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4.练习。
教科书练习第4题。
此题是开放性的练习,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答题。着重让学生巩固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识,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