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真题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021·全国高考真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2.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3.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答案】1.C
2.A
3.C
【解析】1.珊瑚环礁的形成过程:首先,在岛屿(尤其是火山岛屿)沿岸形成环绕海岸并与岛屿相连的岸礁;第二阶段,岛屿略微下沉,珊瑚则与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长,由于外缘海况条件好,珊瑚礁增长快于内侧,结果珊瑚礁与海岸分开,中间隔以澙湖,形成堡礁;第三阶段,岛屿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长,形成环绕澙湖的环礁。读图观察可看出②是海底火山喷发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岛;④是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浅海岸边沉积形成岸礁;①是海平面下降,继续接受沉积,形成堡礁;③继续接受沉积,珊瑚礁变厚。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距海面25m以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应,反之,标志着海平面上升。图④首先是海平面上升,岛屿(地壳)下降,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海面以下25m以内的浅海岸边沉积;之后海平面下降,珊瑚礁出露海面。BCD错误,A正确。故选A。
3.据材料可知,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西太平洋北纬35°海域地处中纬度,沿岸有暖流经过,提高了该海域的水温,能满足珊瑚生长的条件,所以分布有珊瑚礁,C正确;岛屿众多不是珊瑚礁形成的唯一条件,A错误;副热带高压主要影响降水,不是珊瑚礁的形成条件,B错误;北纬35°以南海域也受东亚季风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珊瑚礁形成条件:
1、水温。23~27°C是造礁珊瑚生长发育的最佳水温。
2、盐度。造礁珊瑚生长在盐度为27~40的海水中,最佳盐度范围是34~36。
3、水深。一般认为造礁珊瑚生长的水深范围是0~50米,最佳水深为20米以浅。
4、光照。一般热带光照强,时间长,有利于珊瑚礁的发育。
5、风和风浪。一般迎风浪一侧礁发育较好。新月形和马蹄形礁体的凸面是迎风迎浪的。
6、河流。河流入海处,海水盐度低,泥沙含量大,混浊度高,海水透明度低,会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有大量泥沙入海的河口处一般不发育岸礁,如海南岛的岸礁在河口区缺失。
7、海平面变动。当海面稳定时,珊瑚礁平铺发展,但厚度不大;当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时,形成的礁层厚度较大,礁体可发育成塔形、柱形,也有的礁体可深溺于海面以下成为溺礁。当海面下降或地壳上升时,形成的礁层厚度也不大,也有的礁体可高出海面成为隆起礁。
(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常呈季节性变化。下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和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5.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4.D
5.B
【解析】4.由图2可知,L月的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厚,根据材料信息,该地的冬春多大风,河流的堆积物经过累积,到5月份达到最厚,加上这时段河水少,侵蚀作用弱,故可推出L为5月,而M月可能是9月,因为夏季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经过长时间侵蚀,风积物被侵蚀,厚度减少,故M应为9月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由材料可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侵蚀大于风力沉积,河道宽阔,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到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狭,①④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成因,考查读图和信息提取能力,解题的关键通过河流的横断面的变化进行判断,可判断不同的外力作用。
(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小题。
6.该溪流()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7.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6.C
7.B
【解析】6.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正确。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错误。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错误。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
7.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B项、C项,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正确,C错误。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错误。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点睛】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
(2021·河北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9.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
【答案】8.A
9.D
【解析】8.根据材料“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可知,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地壳水平运动而非垂直运动,CD错;图中岩层弯曲,应是受到水平挤压的影响,压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乙处岩层断裂下陷,甲、丙处岩层断裂抬升,A正确,B错。故选A。
9.读图可知,F1~F4断层延伸至含油层,燃料油在强大的压力下沿断层散失,这是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D正确;F1~F4断层疏导性能好有利于石油组分的散失,但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其疏导性能再好,也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同理,F1~F4延伸到地表或石油埋藏层位较浅,但断层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石油难以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ABC错。故选D。
【点睛】第2小题注意抓住根本原因,石油组分之所以能大量散失,主要是断层断至含油层,内部石油受强大压力的作用,沿断层散失,即便断层没有延伸至地表,石油组分也可以沿断层散失至其他岩层裂隙。
(2021·浙江高考真题)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
A.海沟
B.海岭
C.海盆
D.裂谷
11.种植海草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①净化水质②提供农副产品③改变洋流性质④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0.A
11.C
【解析】10.独特可知,图中板块边界为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海底形成很深的海沟。故选A。
11.海草被称为“海洋之肺”,可以吸收海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功能,①正确;提供农副产品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②错误;洋流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种植水草无法改变洋流性质,且改变洋流性质未必是有利影响,③错误;海草可以减缓海水流动,附着、沉淀水中营养物质,从而为鱼类提供栖息地,④正确。故选C。
(2021·浙江高考真题)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13.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答案】12.C
13.A
【解析】12.由图及图例可知,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降水量小于丙地,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A错误。甲为沙漠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强,B错误。甲地因降水少生物量小,因此生物风化作用较弱,C正确。甲地流水侵蚀作用弱,D错误。故选C。
13.由材料“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可知,侵入岩为岩浆活动的结果,与岩浆接触带的岩石会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形成,题目简单。
(2020·北京高考真题)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4.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图中()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答案】14.C
15.A
【解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14.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结合图例可知,①和④是花岗岩,②是安山岩,三者都为岩浆岩,不可能发掘化石,A、B、D错。③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化石,C正确。
15.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处岩层出现弯曲为褶皱,褶皱的岩层都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正确。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错。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错。乙处煤层因断层作用厚度大,D错。所以选A。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规律:1、下层沉积岩要比上层的沉积岩老。2、下沉接受沉积,上升接受侵。3、被侵入的岩层要比侵入岩老。4、变质岩比附近的侵入岩要新。
(2020·天津高考真题)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6.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17.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
【答案】16.D
17.A
【解析】16.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错误。图中岩层多次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正确,B错误。故选D。
17.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正确。水灵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2020·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19.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答案】18.C
19.D
【解析】18.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
19.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2020·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米。图一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二为图一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二谷地景观可见于图一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1.图二谷地的成因是()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答案】20.B
21.D
【解析】20.由图一中的等高线分布状况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B正确。甲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A错误。丙为鞍部,C错误。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D错误。故选B。
21.根据图二谷地的形状和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可以判断该谷地的成因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D正确,C错误。图示没有断层的相关信息,A错误。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如果为流水侵蚀形成应该为V型谷,而图二中谷地为U型谷,B错误。故选D。
【点睛】山谷、山脊的判断方法: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凸出,为山谷;等高线向地处弯曲凸出为山脊。
(202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答案】22.D
23.C
【解析】22.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喷出岩形成的年代晚于其穿透的岩层;沉积岩一般是底层形成的年代早,上层形成的年代晚。
(2013·北京高考真题)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4.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25.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处堆积作用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答案】24.C
25.C
【解析】24.结合图例可知甲地位于石灰岩地区,因此甲地为峰林应属喀斯特地貌。同类景观多出现在云南、广西和贵州等地区。云南简称滇、广西简称桂、贵州简称黔。故C正确,A、B、D错误。
25.A、结合图例可知甲地位于石灰岩地区,因此甲地为峰林应属喀斯特地貌,成因应为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A错误;B、乙处为河谷,因流水侵蚀而成,属外力作用,B错误;C、丙处坡度大,易发生滑坡现象,C正确;D、丁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是典型的向斜山,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容易题。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2021·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一粗一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下面两图分别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和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汉型河道的过程。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变快,流水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随着南岸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河道演变为双汊型。
(2)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3)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本题以河道变化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涉及河流侵蚀、河流沉积和河流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意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对地理现象的分析与探究过程,综合考查地理思维能力。
【解析】(1)河流流速大小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材料信息表明,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一粗一细的分布,由此推断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为慢—快—慢(或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关洲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汉型河道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洲岛的形成过程:早期,该河流现关洲岛位置为河漫滩,此时无岛,河道为单一型河道,由于南岸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随着流速变快,流水侵蚀南岸河漫滩,车阳河与长江之间的河漫滩逐渐消失,长江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水下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流水侵蚀使得南岸南迁,河道变宽,水下浅滩处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在水下浅滩处,逐渐抬高,从而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江心洲把长江该河段分隔为南、北两个河道,使得河道演变为双汊型。
(2)图文信息显示,随着长江流量增加,南河道流量比重下降,北河道流量比重上升,表明随着长江水位提高,进入北河道的水流增长更快,其原因与南北河道的形态密切相关,由于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水位上升时,河面宽度增长迅速,流量大,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枯水期因较深河水容易经该河道向下流动,而洪水期随着水位上升,河面宽度增长较小,通过洪水量增长不大。
(3)本试题为开放性试题,因此必须先明确的表明观点,不要模棱两可,然后针对表明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如果选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向北移动、南岸向南移动和北岸向南移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使得关洲岛相对向北移动;材料信息表明,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三峡等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使得关洲岛与北岸相隔变近,使得关洲岛相对北移;上游水库蓄水拦沙,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使得关洲岛相对北移。
如果选不赞同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则应从关洲岛本身不移动或向南移动、南岸不移动、北岸不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材料信息表明,关洲河段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南岸向南移动缓慢,关洲岛南岸为凸岸沉积明显,不断淤进,使得关洲岛与南岸距离变近,则关洲岛相对南移;人们为了保护南岸,可能建设有大量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使得南岸很难向南移动,使得关洲岛相对北移不明显;上游水库蓄水拦沙,有可能使得该河段侵蚀和沉积处于平衡状况,使得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不会向北移动;图中显示,关洲岛北岸为凹岸,有可能不断被侵蚀,向南移动,关洲岛距离长江北岸可能变远,使得关洲岛不会向北移动甚至相对向南移动。
27.(14分)(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答案】(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本题以我国祁连山为载体,考查外力作用、地质作用过程、影响水分条件的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解析】(1)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此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由图可知,山坡以角砾为主,表层有沙、粉沙,该处位于较陡的山坡,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
(2)由图可知,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沙、粉沙粒径小,流速减慢时在冲积扇和冲积平原沉积。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该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
28.(12分)(2020·海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平洋西南部群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多集中在沿海平原。主陆多山,西南部和沿海有平原和沼泽低地,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森林覆盖率超过80%。目前,该国经济较为落后,以初级产品(矿石、椰油、椰干等)输出为主。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希望与中国开展多方面合作。
材料二:下图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岛屿。
(1)说出该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判断甲地和乙地哪一个更适合种植水稻,并说明理由。
(3)海南某企业计划到该国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你是否赞同?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2)乙地;理由:乙地位于西南部沿海,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甲地地处分水岭附近,地势崎岖。
(3)赞同。理由:原料丰富;土地资源丰富,地租低;劳动力丰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政策支持。不赞同。理由:当地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当地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没有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的必要;发展椰子种植和加工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影响小。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农业的区位条件、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活动的影响、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
【解析】(1)本题考查板块构造理论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区域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活跃,所以火山、地震频发。
(2)读图可知,甲地所在区域海拔较高,地形崎岖(也使得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根据图中河流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几条河流上游的分水岭附近,不利于保水,不利于水稻的种植;而乙地位于西南部沿海地区,根据材料“主陆多山,西南部和沿海有平原和沼泽低地”可知,乙区域有平原和沼泽低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根据材料“人口约600万,多集中在沿海平原”可知,沿海平原人口集中,可为水稻种植提供充足劳动力。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重在表明观点以及阐述理由。①赞同,可从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的有利条件的角度回答。根据材料“以初级产品(矿石、椰油、椰干等)输出为主”可知,当地椰子种植面积较大,原料丰富;根据材料“该国经济较为落后”以及“人口约600万,多集中在沿海平原”可推测,当地土地资源丰富,且土地租金较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生产成本较低;根据材料“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希望与中国开展多方面合作”可知,在当地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有政策的支持。②不赞同,可从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的不利条件和必要性的角度回答。首先,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条件差,加工基地建立初期投入成本较高;其次,根据材料“该国经济较为落后,以初级产品(矿石、椰油、椰干等)输出为主”可知,当地原本就是以初级产品(矿石、椰油、椰干等)输出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再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的必要性不大,对当地产业结构的影响有限。同时,根据材料“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希望与中国开展多方面合作”可推测,当地政府更希望与我国在多方面展开合作,再进行椰子种植和加工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限,同时对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作用也不是很大。
29.(12分)(2020·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下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3)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任选一区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影响河流含水量变化的因素、河流水文特征及针对泥沙拥堵河道采取的措施等知识点,结合图文材料,同时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解析】(1)“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中游是风沙区,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据此分析,冬春季节大风将沙丘(风沙区)的沙尘吹到河道堆积,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当地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汛期河流水量大,将河道泥沙搬运走,因此形成高含沙水流。
(2)根据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可知,3月份雨带没到达此地,3月份河流流量增加主要是积雪融水补给河流,积雪融化缓慢,河流水流增加较慢,流速较缓,输沙能力弱,因此输沙率小;而7、9月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为主,此次降水强度比融雪大,流速较快,侵蚀力强,输沙能力强,输沙率高于3月。
(3)入黄口形成沙坝,造成干流严重淤堵,题目要求是提出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的入黄泥沙采取措施。从黄土丘陵沟壑区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上游,“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应该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沟道坝系建设,采取固沟措施;对缓坡可以修建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改变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河;针对植被稀疏,可以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护坡林、沟头防护林等,蓄水拦沙。
风沙区位于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针对此可以设置草方格沙障,采取工程措施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汛期引洪水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治理风沙。
冲积平原区位于西柳沟下游,地势地平,河道蜿蜒,汛期会泛滥成灾;因此要疏浚河道,提高泄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下游分布有农田,当地水资源较缺乏,引洪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汛期可以引洪淤地,为农田提供肥沃土壤,减少泥沙入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真题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021·全国高考真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2.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3.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C.受暖流影响
D.受东亚季风影响
(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常呈季节性变化。下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和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
B.9月,7月
C.8月、6月
D.5月、9月
5.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
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完成下面小题。
6.该溪流()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7.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河北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
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
9.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
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
(2021·浙江高考真题)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
A.海沟
B.海岭
C.海盆
D.裂谷
11.种植海草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①净化水质②提供农副产品③改变洋流性质④为鱼类提供栖息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1·浙江高考真题)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13.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2020·北京高考真题)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4.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图中()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2020·天津高考真题)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6.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17.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
(2020·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19.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2020·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米。图一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二为图一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二谷地景观可见于图一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1.图二谷地的成因是()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2020·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2013·北京高考真题)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4.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①苏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25.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处堆积作用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2021·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一粗一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下面两图分别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和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汉型河道的过程。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7.(14分)(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28.(12分)(2020·海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平洋西南部群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多集中在沿海平原。主陆多山,西南部和沿海有平原和沼泽低地,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森林覆盖率超过80%。目前,该国经济较为落后,以初级产品(矿石、椰油、椰干等)输出为主。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希望与中国开展多方面合作。
材料二:下图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岛屿。
(1)说出该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判断甲地和乙地哪一个更适合种植水稻,并说明理由。
(3)海南某企业计划到该国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你是否赞同?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9.(12分)(2020·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下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