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文体知识
事件通讯是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体完整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情况和过程、原因和结果、意义和影响。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报道重大事件,又可以叙写“凡人小事”;既可以赞颂先进事物,又可以批评错误倾向。
事件通讯
(一)深入开掘事件的典型意义,确立一个富于时代感的思想主题;
(二)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切忌平均使用笔墨;
(三)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四)处理好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在叙写事件的同时,注意写好人物。
事件通讯写作要求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影响力。
“钟华论”
时代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1949年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湖北武汉市等地近期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力做好防控工作。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新华视评:在民族历史复兴的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20中国抗疫记
2020中国抗疫记
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段落结构
主要内容或典型事件
剖析事件原因或意义
引子: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概述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我们挺过来了!”
用大量数据直观展现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成效。
党中央的领导力、组织动员力、执行力,基层党组织、党员和人民在疫情阻击战中的贡献。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武汉主题灯光秀表达谢意;武汉保卫战动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段落结构
主要内容或典型事件
剖析事件原因或意义
三、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的镜子
呈现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的剪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当代国人优秀精神品质。
四、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清零;4月4日上午10时,举国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
诠释党中央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许多平凡而伟大的同胞用生命践行使命,用大爱护佑苍生,担起民族未来。
五、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强调科学防治的重要性,肯定中医药对抗击疫情的重要贡献
疫情防控知识得以普及,人们生活习惯得以改变,科学理性的声音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段落结构
主要内容或典型事件
剖析事件原因或意义
六、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反思抗疫经验教训,提出改变的方向与措施。
为战胜疫情,实现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指明道路。
七、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报道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形势,总结中国为全球疫苗做出的贡献。
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中国声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共鸣,推动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得到各国广泛支持和认同。
八、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
描绘新冠疫情中逐步恢复的中国途径,回望中华民族百年沧桑的磨难历史,展望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中华民族能在百年磨难的历史中不断前行,是因为中华民族一直拥有不断奋斗的力量。
1、总说部分的内
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点明事
件的主要内容,涉及的主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
战胜疫情的重大历史意义
。
②领起下
文,下面的八节都是
由此引发。
2、第一节中哪些因素确保了我们抗疫的胜利?
(1)坚毅果敢、指路定向的领导力。党中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为抗击疫情制订正确战略策略。
(2)上下同欲、万众一心的组织动员力。在疫情面前中国展现出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3)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执行力。面对疫情,全国人民听党号令、为国尽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研读课文
3、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是如何应对的呢?请结合课文第一节作答。
党中央沉着应对
果断决策。在此过程中,彰显了
坚毅果敢、指路定向的领
导力,上下同欲、万众一心的组织
动员力,步调一致、令行禁止的执行力。
4、第二节告诉我们武汉暴发疫情后全国人民是怎么做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和国家的统一调配下全国人民踊跃捐款捐物,各地派遣医疗队,有力地支持了武汉人民的抗疫活动。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
5、文章第三节为何写1938年外国记者在武汉拍的照片?
这幅照片展示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民众举着写有“不死”两字的旗帜。作者以此说明,武汉人民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都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从而引出下文对民族精神的讴歌。
6、中国抗疫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品格?请结合课文第三节作答。
(1)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2)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3)顾全大局、甘于奉献。
(4)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5)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
7、第四节,在抗疫过程中,我们是如何对待生命的?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在抗疫的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都值得去尊重,去保护。
8、第六节,这次疫情给了我们怎样的警示?
(1)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1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2)必须下足“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功夫,依靠改革解决问题、推动进步。(3)必须涵养“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务实作风,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4)必须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
9、第七节,为什么说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1)中国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牢牢守护14亿人的健康安全,也以沉痛的代价为全世界抗疫摸索了经验、赢得了时间。
(2)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刻,100多个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纷纷给予支持和援助。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之时,中国将援助物资发往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多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
(3)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互助、合作共赢,人类才能跨越重重险阻,共同开创光明月的未来。
示例1:“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鉴赏: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
10、课文在记述抗疫事件的同时,运用的语句富有诗意、饱含情感,请举例分析。
示例2: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恩格斯)
鉴赏: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
示例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鉴赏: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主
旨
文章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事件,揭示了中国抗疫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表现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科学抗议的理性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礼赞,对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歌颂,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深入思考。
写作特色
1、这篇通讯主要运用综合叙述的方式,沿着内在思路,概述大量的人和事,并发掘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这就使得文章兼具宏阔和深刻之美;
2、在叙述中,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穿插其间,使文章不仅充实、厚重,还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1、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1)依据是由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党的领导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抗疫的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合作探究
2、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作者通过这个标题要表达什么意思?
(1)本文的标题由主副标题构成。主标题“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是一个介词短语,副标题“2020中国抗疫记”则交代了文章所写的具体内容。
(2)这两个标题结合在一起,意思是2020年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本文在叙述中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分析一下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
①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平板和单调。
②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对文章的思考。
③倒叙打乱事件发展的顺序,使人猝不及防地进入故事发展的紧要关头,使故事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4、文章道了2020年党中央领导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青这一历史事件,作者是如报道的?
(1)角度多样。课文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立体的报道:党中央面对疫情的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疫情带给我们的反思及应做出的改变等。这些正是我们能战胜病魔,取得抗疫成功的重要因素。
(2)材料丰富。课文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立体地报道:列举大量数字,有中国确诊病例及治愈出院病例统计,也有全国复工复产企业率统计,还有令人振奋的时间节点等;引用名言名句,有援引自古典文献的“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也有来自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至理名言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点数大量人名,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作者点数了在本次抗疫过程中,发出专业理性声音,为人们解疑释惑的专家名字;回顾中华民族磨难史,通过180年前、120年前、100多年这样的字眼,展现了一部时间简史,让读者感受到民族的深重苦难与磨砺,也激发了奋勇前进的民族力量。
比较阅读
1、《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当代新闻作品中的名篇,同为新闻类文体,消息和通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异同点
消息
通讯
相同点
都是新闻的主要文体,都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不同点
内容
简略单纯
详细丰富
形式
程式性强
创造性强
技巧
手法简单
手法多样
风格
朴素实用
富有文采
时效
迅速及时
迅速及时性不如消息
选取事例
语言与手法
人物个像
甫到兰考,视察灾情,谈计划诉愿景
语言描写、以言见人
站在激流中忍着肝痛绘制洪水流向图;强忍肝痛听取工作汇报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
侧面描写、心理描写
风雨夜布置救援工作;雪天送粮,走访困难贫农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侧面描写、语言描写
人物群像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
跨时间、空间的概括性描述,列地点明成效
钟南山院士的感慨、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28岁药师宋英杰等抗疫英雄
简洁陈列事迹,结合凝练的议论、抒情性语言
武汉人民、白衣战士、无数普通人等
略去姓名,合并共性
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都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英雄人物和时代品格。但前者聚焦于焦裕禄这一时代英雄,后者则着力展现在党中央号召下的抗疫人物群像。请同学们圈画出两篇文章中刻画英雄个像或群像的语句,并完成表格。
3、比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以这两篇为例概括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异同。
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概念定义
是一种对人物事迹和经历进行具体形象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是一种对一些典型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新闻通讯类型
报道主体
一般以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具有突出贡献的正面人物为主
一般多以典型事件或先进单位为主
写作重点
重在写人,把人物放在突出位置,一般多写人物个像
重在写事,但在记事中写人,并且多写人物群像
写作特色
抓住典型事件表现人物,通过典型细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完整并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也可以概括性叙述事件,或突出描写事件片段
相同之处
同属新闻,具备新闻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内容都涉及人和事;写作目的与功用都是为了记录与传播。
4、本单元课文所叙写的历史事件,归纳这些事件在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的重要意义。
课文标题
历史事件
重要意义
《长征胜利万岁》
1935年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奠定了中国革命步步走向胜利的坚实基础。
《大战中的插曲》
1940年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
此展现人民军队与人民战争的性质与影响彰显了人民军队的性质,人民战争的正义性。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生活。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2年焦裕禄到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
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新中国建设树立了榜样。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香港回归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20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
战胜病毒,全面恢复正常生活;展现的民族气节和时代精神。
练
习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同学们亲历“新冠疫情”,对自我,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有了更深切地认识和感知,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感想。
示例一:新冠肺炎肆虐,就有人舍生忘死。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深夜乘高铁赶往武汉,身患渐冻症的张伯礼拖着自己僵硬的腿在医院奔波,还有逆行驰援武汉的千千万万白衣天使,奔波在大街小巷为居民输送物资的快递小哥,用私家车护送医护人员的热心市民……他们并不都具备伟岸的身躯,但他们的力量却能凝聚成一把利剑,划破疫情阴霾下的黑暗,让我们终能在春天里的看到光明和希望。为民护国保大家,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示例二:我们年龄尚小,肩膀尚嫩,能做什么呢?疫情期间,同学们无法返校上课,却可以利用网课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在通讯依然落后的地方,有人冒着严寒,坐在悬崖边的雪地里接收网课信号;有人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就在方舱医院的病房里挑灯夜读;许多高考生正因受疫情间种种事迹感召,将志愿改为医科大学。青少年是时代最新鲜的血液,他们认真学习努力向上,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和我的同学都经历了网课的的磨炼,对当下能重回教室正常学习,倍感珍惜。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担起振兴中华的大任,肩负使命,我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