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过关测试卷(湘教版2019)(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过关测试卷(湘教版2019)(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24 18:01: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过关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的岩石类型,箭头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A.甲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花岗岩
B.乙类岩石中很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一般具有气孔构造
D.丁类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2.地质作用④()
A.使地下岩石上升至地表
B.可能形成玉石、宝石
C.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D.形成新的岩浆岩
【答案】1.D
2.B
【解析】1.图中甲类岩石可直接形成沉积物,说明甲类岩石裸露于地表,且图中显示甲类岩石由岩浆直接形成,应为喷出型岩浆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A错误。乙类岩石由岩浆形成,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B错误。丙类岩石为变质岩,质地细密,没有气孔构造,丁类岩石为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C错误,D正确。故选D。
2.图中地质作用④的箭头指向(丙)变质岩,为变质作用,可能形成玉石、宝石,B正确。④没有体现地壳抬升,A错误。变质作用在地下高温高压环境下进行,无法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C错误。变质作用不能形成新的岩浆,D错误。故选B。
【点睛】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关键在于抓住以下几点:(1)明确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关系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如图中A;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如图中B。②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如图中C和D。③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熔融,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如图中A。④在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的形成环境中有生物活动,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不含有化石。
下图是“云贵高原某地地质地形图(岩层①~⑤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若该地突降暴雨,则最易受泥石流灾害影响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因岩浆活动而形成火山
B.乙处岩石由花岗岩变质而成
C.丙处是因岩层顶部受到张力而被侵蚀成的背斜谷
D.丁处地貌由流水堆积作用而成
【答案】3.C
4.C
【解析】3.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条件为:地质构造破碎;坡度较陡,山谷地带;多发生在多雨季节。读图可知,甲、丁位于山脊处(凸低为高),不易发生泥石流,A、D错误。乙位于山坡上,不易发生泥石流,B错误。丙位于山谷中(凸高为低),为集水区。因此若该地突降暴雨,最易受泥石流灾害影响的地点是丙,C正确。故选C。
4.由图示等高线数据和岩层分界线可知,丙处是因岩层顶部受到张力而被侵蚀成的背斜谷,C正确。若甲处因岩浆活动而形成火山,那么甲处岩石应为喷出岩,但花岗岩属于侵入岩,A错误。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B错误。流水堆积作用应发生在地势较低的地区或河流出山口处,但丁处为山脊,地势高于周边地区,D错误。故选C。
【点睛】泥石流的形成需要3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示意图,其中f层为岩浆形成的地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依图示信息可推断,地层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
A.a
B.b
C.f
D.g
6.在图示地层中最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
A.a
B.b
C.c
D.f
【答案】5.C
6.D
【解析】5.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地水平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g→e→d→c→b→a,然后该地区地球内部深处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形成f,所以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是f,故选C。
6.化石只能在沉积地层中存在,a、b、c岩层呈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而f地层属于岩浆形成的,最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D正确。故选D。
【点睛】不同岩石特点归纳如下:①侵入型岩浆岩:由于冷凝速度较慢,矿物晶体颗粒较大;②喷出型岩浆岩: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却,晶体颗粒较小,有气孔或流纹构造;③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④变质岩:岩石结构致密,矿物定向排列,具有片理构造。
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060km2,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左图示意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右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左图中与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形成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地质公园与五大连池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接近的是()
A.山东泰山—片麻岩
B.云南石林—石灰岩
C.广东丹霞山—砂岩
D.安徽黄山—花岗岩
【答案】7.C
8.D
【解析】7.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为岩浆活动形成,为岩浆岩。图中③为岩浆活动,岩浆冷却凝结,④为沉积物压实固结,①为变质作用,故与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形成地质作用相同的是③岩浆活动,故选C。
8.五大连池为火山喷发时阻塞河道而形成,安徽黄山花岗岩为岩浆岩,为岩浆侵入形成的岩石,D正确;石灰岩与砂岩都属于沉积岩,由沉积物压实固结而成,BC错误;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A错误。故选D。
【点睛】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沉积岩由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常见的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常见的有大理岩,片麻岩等。
法国圣米歇尔山位于圆锥形小岛上,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朝圣(下图)。圣米歇尔湾涨落潮海平面高差可达15m,圣米歇尔山周期性与大陆通过连岛坝相通。1877年人工建设长堤与大陆永久相连。目前,圣米歇尔湾沉积作用加速,预计海湾将于2042年被沉积物完全掩埋,为拯救圣地,当地在库埃农河上修筑水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圣米歇尔山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A.水平挤压—岩浆喷出—海浪侵蚀
B.海水沉积—褶皱隆起—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海浪侵蚀—地壳沉降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海浪侵蚀
10.库埃农河水坝的主要作用是()
A.蓄淡冲咸
B.削弱径流
C.拦沙促淤
D.蓄潮冲沙
【答案】9.D
10.D
【解析】9.根据材料信息,法国圣米歇尔山位于圆锥形小岛上,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可知圣米歇尔山景观的主体岩石为岩浆岩,岩浆岩为岩浆侵入冷却形成,所以首先经历的过程应该是岩浆侵入,AB错误;岩浆侵入形成的花岗岩位于地表之下,并未露出地表,根据材料信息,圣米歇尔山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朝圣,说明花岗岩经地壳抬升作用露出地表之后,再接受海浪侵蚀作用,从而形成现在的圣米歇尔山,C错误,D正确。故选D。
10.根据材料信息,目前,圣米歇尔湾沉积作用加速,预计海湾将于2042年被沉积物完全掩埋,为拯救圣地,当地在库埃农河上修筑水坝。可知库埃农河水坝的修建是为了拯救圣地,使海湾不至于被沉积物掩埋,所以是为了蓄潮冲沙,减少海湾的沉积,而不是为了蓄淡冲咸、削弱径流以及拦沙促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岩石的成因,岩石主要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岩浆岩又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具有两个突出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变质岩是由已有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
河道来沙系数(ζ)是指河流含沙量与流量的比值,主要反映河道输沙能力与水沙变化关系。依据河道来沙系数将水沙运动状态划分为水少沙多(ζ≥0.011),水沙协调(0.009<ζ<0.011)与水多沙少(ζ<0.009)3种状态。水沙搭配关系越不协调,越容易导致河道冲刷或淤积。下图示意头道拐水文站位置及各季节来沙系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头道拐水文站水沙不协调导致河道以冲刷为主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头道拐水文站春季水沙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河道封冻②风沙入黄③降水产沙④生产用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1.D
12.C
【解析】11.根据材料信息“依据河道来沙系数将水沙运动状态划分为水少沙多(ζ≥0.011),水沙协调(0.009<ζ<0.011)与水多沙少(ζ<0.009)3种状态。”并结合图可知,春秋季来沙系数>0.011,水少沙多,输沙能力较大,当流速减慢,泥沙易于沉积,AC错误;夏季来沙系数最高,来沙系数远大于0.011,可推测该河道夏季输沙能力最大,夏季当流速减慢时,大量泥沙淤积,B错误;冬季来沙系数最小,远小于0.009,水多沙少,河道输沙能力弱,泥沙沉积少,河道以冲刷为主,D正确。故选D。
12.由图可知,头道拐水文站春季来沙系数较高,说明水少沙多。该地区春季气温开始回升,河道解冻,①错误;该地区春季降水少,降水产沙能力弱,③错误;春季多大风天气,附近有沙地,风沙进入河水,导致水中沙多,②正确;春季农作物需要灌溉,生产用水导致河水减少,从而造成水少沙多,④正确。C项的②④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方法:①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汛期、有无断流等)。②水位(高低、变化特征)。③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河流有没有结冰期主要看流域内的最低月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C)。④含沙量大小(含沙量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流域内的植被覆盖率)。⑤流速及水能(一般来说,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降水充沛的河段水能比较丰富)。
海退是指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一滨海一浅海一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下图为辽河三角洲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表现为海退为主的影响因素可能是()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河流含沙量增加
③陆地相对抬升④海浪侵蚀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经历了河道(湖沼)一滨海一浅海一三角洲的过程,说明()
A.生态系统从河湖湿地系统向海滨湿地系统逐步转变
B.沉积层先后体现陆相沉积一海陆交互相沉积一海相沉积
C.海平面可能经历了下降—上升一下降的变化过程
D.陆地可能经历了抬升—下沉一抬升的地质活动过程
【答案】13.B
14.C
【解析】13.海进与海退是海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如表现为海退过程,一般是由于陆域相对抬升或者沉积物沉积量大于侵蚀量,导致海平面相对下降所造成。②③正确,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升高,会导致海进,侵蚀减弱是海退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影响因素,①④错误。故选B。
14.河道(湖沼)为陆地环境,滨海-浅海为海洋环境,三角洲是海岸带环境。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浅海-三角洲的过程,表示先后经历了下降—上升一下降的变化过程。C正确,生态系统从河湖湿地系统向海滨湿地系统再向三角洲湿地系统转变,A错误;沉积层先后体现陆相沉积一海相沉积—陆相沉积,B错误;陆地可能经历了抬升地质活动过程,D错误,故选C。
【点睛】辽河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河口三角洲,由辽河,大凌河,大辽河和绕阳河等多条河流注入辽东湾沉积形成,辽河和大辽河流域较大,物源多元的曲流河入海,大凌河是坡降较大,泥沙量大的辫状河入海,而辽河经盘锦入海的历史仅百余年,大凌河下游河道几百年来多次摆动,这种多条河流形成的三角洲较为罕见。
美国羚羊峡谷(36°51′28″N,111°22′20″W)是著名的狭缝型峡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千米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地质构造是红砂岩。峡谷位于印第安人保护区,自然的奇幻美景是游客们的“地下天堂”,但“天堂”需要印第安导游的带领才能入内,这不仅是自然和人文保护的需要,更是为了游客的人身安全。就算是峡谷上方阳光灿烂,但是如果一场暴雨突然降临,这狭窄的“天堂”瞬间就可能变成一处急流奔腾、绝无逃生可能的“地狱”。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峡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板块张裂作用
D.板块挤压作用
16.该地岩石呈现红色的原因可能是()
A.当地沙漠为红色
B.植物根系染色作用
C.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氧化物
D.洪水染色作用
【答案】15.B
16.C
【解析】15.风力侵蚀主要形成戈壁、风蚀蘑菇等地貌,不会形成峡谷,A错误;如果一场暴雨突然降临,这狭窄的“天堂”瞬间就可能变成一处急流奔腾、绝无逃生可能的“地狱”,据此结合峡谷景观图可知,谷壁上坚硬光滑、有着如同流水般的边缘,最有可能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由于暴增的水量流速相当快,加上狭窄通道将河道缩小,因此垂直侵蚀力也相对变大,B正确;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C错误;板块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海沟等,D错误;故选B。
16.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峡谷因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地质构造是红砂岩,砂岩含有大量氧化铁,呈红色,C正确;当地沙漠颜色对岩石的颜色影响不大,A错误;沙漠植被稀少,植物根系染色作用小,B错误;沙漠降水少,洪水少,且洪水不会对岩石染色产生较大作用,D错误;故选C。
【点睛】侵蚀地貌: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V”型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地貌。
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下图为“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塌陷
18.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岩浆入侵—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堆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堆积
【答案】17.C
18.D
【解析】17.读图可知,图中华山岩体相对上升,两侧岩体相对下降,满足断层断裂和错位的两个特征,地质构造应为断层,C正确。背斜向斜是岩层发生水平弯曲的现象,图中没有水平弯曲的现象,A、B错误。图中无法体现塌陷,D错误。故选C。
18.由材料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侵入,然后是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形成华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在渭河流水堆积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选D。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引起河流下蚀的基本动力是河流活力的变化(河流活力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的乘积的半数成正比,与输沙量成反比),而导致河流活力变化的根本原因有新构造、气候、河流袭夺或改道等因素。图甲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图,T0、T1、T2、T3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图乙为“另一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形成图甲与图乙两种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堆积 流水堆积
B.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 流水堆积
20.研究阶地在科学上和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城市、工厂、聚落、农田常分布在阶地上,图中分布农田机率最小的是()
A.T0
B.T1
C.T2
D.T3
21.区域气候环境会影响到植被、河流流量和含沙量,从而会使河流下蚀形成阶地,这种因气候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图中任一阶地的形成可推测出气候发生的变化最可能是()
A.冷干
B.暖湿
C.冷湿
D.暖干
【答案】19.D
20.A
21.B
【解析】19.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图甲为河流下切侵蚀而成,为河流侵蚀地貌;图乙为洪(冲)积扇,是由于河流携带泥沙,在出山口位置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堆积而成,是河流堆积地貌。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0.结合所学知识,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生活、生产活动的良好选择。根据材料可知,T0阶地形成最晚,沉积物比较薄,土壤肥力欠缺,同时距离河流过近,容易被河流淹没,故分布农田机率最小,A正确。其余阶地海拔高于河水位,土层较厚,应该分布农田,BC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2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候干燥期含沙量增多,大量泥沙沉积,以堆积作用为主;温暖湿润期含沙量减少,堆积作用弱,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因此图中任一阶地形成时气候应当为暖湿。因此A、C、D错误,B正确。故选B。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关于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河冲刷力右岸比左岸弱
B.A地多为V型河谷
C.C地为冲积平原
D.B地为三角洲平原
23.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②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④地势平坦开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22.B
23.C
【解析】22.读图,结合材料分析,A位于河流上游山区,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强,往往形成V型河谷,B正确;河流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流向右偏,右岸侵蚀作用强,A错误;C位于河口附近,为河口三角洲,C错误;B位于河流中游为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D错误。故选B。
23.读图,结合材料分析,A位于河流上游山区,C在河口地带。C地临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②正确;C地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城市建设,发展空间大,适宜发展为城市,④正确;A地植被茂盛,环境质量更好,①错误;A地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③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在不同的河段其外力作用和地貌形态都不同:河流源头地区以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形河谷;中游地区河谷拓宽,形成曲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下流,地形开阔平坦,形成槽形河谷。
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示意图,甲地河流沉积物颗粒比乙地大。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4.图中()
A.甲地河流沉积物的面积不断扩大
B.甲形成时期河流流速比乙形成时期慢
C.乙地河流沉积物的面积不断缩小
D.河流沉积物的形成时期甲地早于乙地
25.该河谷()
A.南岸为阳坡,因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B.地处平原地区,沿岸人口聚落密布
C.夏秋季节为洪水期,河流流速较快
D.平水期流水侵蚀强,沿岸杨柳成荫
【答案】24.D
25.C
【解析】24.读图可知,甲在洪水位位以上,已不受河流作用影响,甲地河流沉积物的面积不会再扩大,A错误;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沉积物颗粒也就越大,由于甲的沉积物颗粒大于乙,甲形成时期河流流速比乙形成时期快,B错误;由于洪水期还能淹没乙地,乙地还会有河流沉积作用发生,面积还会扩大,C错误;由图可知,乙地正在受到河流作用影响,形成堆积体,而甲早已形成且不会受到洪水影响,不会扩大,故河流沉积物的形成时期甲地早于乙地,D正确,故选D。
25.读图可知,南岸向北,为阴坡,A错误;河流上游多位于山区,人口聚落较稀疏,B错误;我国江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夏秋季节为洪水期,河流流速较快,C正确,平水期,水位低,河流流速较慢,流水侵蚀不强,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的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河流阶地的形成条件:(1)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河漫滩;(2)河流向下侵蚀,使得原来的河漫滩高于一般洪水位。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面的童话故事《小岩浆旅行记》,使用地理术语完成其中的相关问题: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它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它们得到批准,一起到地面旅行,它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中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它的伙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向低处流,忽然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岩浆了”。
(1)为什么同伴说亮亮已经不再是岩浆了?____。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的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向前奔走。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来到地表的?”
(2)你认为亮亮个头变小的原因是什么?____。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过了多久,它们觉得累了,便在地势低处停下来休息。不久它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压在自己的身上,慢慢地它们的身体变得坚硬起来。又过了一些日子,它们商量着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的一位老者笑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的变化。”依照老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可爱的岩浆之家,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伙伴讲述地表之旅。
(3)亮亮和晶晶在低地变成了哪类岩石?____。
(4)请结合亮亮和晶晶“地表之旅路线图”,分析回到可爱的岩浆之家经历的两次大变化是:____、____。
(5)“地表之旅图”中“可爱的岩浆岩之家”是____;“随着风儿和流水向前奔走”的阶段是____(均填写数字或字母)。
【答案】(1)冷却凝固成为岩浆岩
(2)受到风化、侵蚀作用
(3)沉积岩
(4)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5)①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相互转化关系。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述能力。主要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答。
(1)根据材料描述,亮亮由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表裂隙流出,到达地面遇冷之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亮亮喷出地表以后变成岩浆岩,在外力的不断侵蚀下,个头越来越小。
(3)一般情况下,细碎的岩石会在低处堆积,经过长期的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4)要重新变回岩浆,一方面要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再加上重融再生才能变成新的岩浆。
(5)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出a为冷却凝固,b为变质作用,c为外力作用,d为沉积作用,e为重融再生,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27.(12分)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处。
(2)图中所示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填“内力”或“外力”)作用造成的。
(3)图中A处地貌是_______;B处地貌为_______形成这种地貌的成因是______。
(4)A、B两处,最有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_______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处。
(5)在图示区域建一东西向的隧道,A、B、C、D四处中应选择_______处。
【答案】(1)BA
(2)内力
(3)盆地、山谷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4)AB
(5)A
【解析】本题以图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应用,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根据A、B两处的岩层的弯曲状况可判定A、B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背斜和向斜。
(2)图中所示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故图中所示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内力作用造成的。
(3)图中A处地貌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侵蚀而成谷地,B处地形的成因是B处为向斜,向斜槽部物质坚实,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4)A、B两处,A处为背斜穹窿构造,有利于油气资源的保存,故有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A处;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为向斜,地下水资源较丰富。
(5)背斜的核心部位岩层向上隆起,产生表面张力,岩层不易坍陷;同时背斜岩层向外倾斜,不易积水,且易开凿、工程难度较小因此,修建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部位。在图示区域中,只有A为背斜,故修隧道,在四处中应选择A处。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和变位,是内力作用下形成。
【点睛】1、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等。2、可用如下歌谣来区分背斜向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向下弯,成谷盆;两翼老,中间新。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3、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背斜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背斜呈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地;背斜顶部受张裂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顶部可建采石场。向斜岩层向下凹,易集水,是地下水的储藏区。断层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故断层是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等的回避处。地下水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这里易被侵蚀为洼地,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所以,断层是泉水、湖泊的分布地且多河谷发育。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塔哥尼亚冰原之上的雪山大都由花岗岩组成,山体垂直方向的节理(岩石裂隙)发育。雪山多呈塔状,山峰的崖壁近乎垂直,如一根根针锥插在山上,尖峭挺立。其中位于人迹罕至的菲茨罗伊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海拔3359米,相对高度1951米),成为无数登山爱好者、攀岩者的圣地。近年来,巴塔哥尼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塔状尖峰和冰原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图甲示意巴塔哥尼亚冰原和菲茨罗伊峰位置,图乙示意菲茨罗伊峰景观和岩石节理结构。
(1)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说明巴塔哥尼亚雪山塔状尖峰形成的过程。
(2)简析菲茨罗伊峰难以攀登的缘由。
(3)分析巴塔哥尼亚冰原地区游客的增加对当地的影响。
【答案】(1)地壳运动,板块挤压,山脉隆起:山体岩石破裂,产生节理(裂隙);山峰经风化、冰川侵蚀,山体逐渐形成角峰:该区域的山体垂直节理(裂隙)发育明显,节理两侧岩石易被侵蚀而剥落:逐渐形成塔状尖峰。
(2)垂直高差大,地势陡峭;山顶附近气流紊乱,天气变化复杂;山地降水丰富,雪崩多发:位置偏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3)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对外交流;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影响对当地文化的保护,污染水源,加速冰川融化。
【解析】本题以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地貌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难度一般,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获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区域基础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地理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1)根据题目要求,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内力作用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和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结合材料信息,“巴塔哥尼亚冰原之上的雪山大都由花岗岩组成”说明首先经过岩浆侵入冷凝作用形成花岗岩;根据材料信息“山体垂直方向的节理(岩石裂隙)发育”说明花岗岩经过地壳运动,板块挤压,山脉隆起,从而露出地面,在地壳挤压隆起的过程中,受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导致山体岩石破裂,产生节理(裂隙)。巴塔哥尼亚冰原之上的雪山出露地表之后,处于雪山分布区,受到风化及冰川侵蚀等作用,使得山体逐渐形成角峰;再加上该山体因板块挤压抬升作用,使得山体垂直节理(裂隙)发育明显,两侧岩石破碎,易受到外力侵蚀作用而剥落,从而逐渐形成塔状尖峰。
(2)根据材料信息,“雪山多呈塔状,山峰的崖壁近乎垂直,如一根根针锥插在山上,尖峭挺立。”说明该地所在地区山体垂直高差大,地势陡峭,攀登危险,难攀登;“其中位于人迹罕至的菲茨罗伊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人烟稀少,位置偏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物资补给不便;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天气变化复杂;同时根据该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山地降水丰富,海拔高,雪崩多发,所以难攀登。
(3)游客的增加对当地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回答。首先,游客的增加能够带动当地旅游及与旅游有关的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游客的增加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为了吸引游客,完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对外交流。但游客增多,使得该地区环境压力增多,容易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污染水源,加速冰川融化;另外,外来游客进入,会冲击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对当地文化的保护。
29.(12分)下图为某区域地形与交通线布局示意图,图中公路建成较早,铁路则是后来才建成通车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A、B两地间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2)在山区,人们通常为什么会优先修建公路?
(3)试推测出图中A处到B处公路弯曲修建的原因。
【答案】(1)交通线主要沿河谷地带分布,这里地势较平缓,筑路难度较小,成本较低。
(2)山区地形复杂(起伏大),人们通常优先修建受地形坡度影响较小、难度较小、成本较低的公路。
(3)山区地形复杂,居民点分散,为了尽可能多照顾人口集中地;沿河谷地带修建易发生洪水,淹没公路;联系原有公路。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重点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信息提取能力。
(1)由图可知,铁路线基本与河流的主干平行,说明铁路线主要沿河谷进行分布。原因该区域主要为山地,河谷地势平坦,易于修建,工程量相对较小,成本较低。
(2)山区坡度较陡,优先修建公路相对修建铁路难度小,工程量小,投资少;公路运输灵活,能满足山区的日常需求。
(3)从图可知,公路沿线的居民点多,聚落多,公路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和运输;沿河谷修建,容易被洪水淹没;方便联系原有的公路,形成网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过关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不同的岩石类型,箭头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A.甲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花岗岩
B.乙类岩石中很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一般具有气孔构造
D.丁类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2.地质作用④()
A.使地下岩石上升至地表
B.可能形成玉石、宝石
C.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D.形成新的岩浆岩
下图是“云贵高原某地地质地形图(岩层①~⑤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若该地突降暴雨,则最易受泥石流灾害影响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下列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因岩浆活动而形成火山
B.乙处岩石由花岗岩变质而成
C.丙处是因岩层顶部受到张力而被侵蚀成的背斜谷
D.丁处地貌由流水堆积作用而成
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示意图,其中f层为岩浆形成的地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依图示信息可推断,地层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
A.a
B.b
C.f
D.g
6.在图示地层中最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
A.a
B.b
C.c
D.f
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060km2,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左图示意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右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左图中与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形成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地质公园与五大连池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接近的是()
A.山东泰山—片麻岩
B.云南石林—石灰岩
C.广东丹霞山—砂岩
D.安徽黄山—花岗岩
法国圣米歇尔山位于圆锥形小岛上,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以其独特的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朝圣(下图)。圣米歇尔湾涨落潮海平面高差可达15m,圣米歇尔山周期性与大陆通过连岛坝相通。1877年人工建设长堤与大陆永久相连。目前,圣米歇尔湾沉积作用加速,预计海湾将于2042年被沉积物完全掩埋,为拯救圣地,当地在库埃农河上修筑水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圣米歇尔山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A.水平挤压—岩浆喷出—海浪侵蚀
B.海水沉积—褶皱隆起—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海浪侵蚀—地壳沉降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海浪侵蚀
10.库埃农河水坝的主要作用是()
A.蓄淡冲咸
B.削弱径流
C.拦沙促淤
D.蓄潮冲沙
河道来沙系数(ζ)是指河流含沙量与流量的比值,主要反映河道输沙能力与水沙变化关系。依据河道来沙系数将水沙运动状态划分为水少沙多(ζ≥0.011),水沙协调(0.009<ζ<0.011)与水多沙少(ζ<0.009)3种状态。水沙搭配关系越不协调,越容易导致河道冲刷或淤积。下图示意头道拐水文站位置及各季节来沙系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头道拐水文站水沙不协调导致河道以冲刷为主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头道拐水文站春季水沙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河道封冻②风沙入黄③降水产沙④生产用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海退是指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一滨海一浅海一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下图为辽河三角洲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表现为海退为主的影响因素可能是()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河流含沙量增加
③陆地相对抬升④海浪侵蚀减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经历了河道(湖沼)一滨海一浅海一三角洲的过程,说明()
A.生态系统从河湖湿地系统向海滨湿地系统逐步转变
B.沉积层先后体现陆相沉积一海陆交互相沉积一海相沉积
C.海平面可能经历了下降—上升一下降的变化过程
D.陆地可能经历了抬升—下沉一抬升的地质活动过程
美国羚羊峡谷(36°51′28″N,111°22′20″W)是著名的狭缝型峡谷,分上、下两段,两段相隔的几千米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地质构造是红砂岩。峡谷位于印第安人保护区,自然的奇幻美景是游客们的“地下天堂”,但“天堂”需要印第安导游的带领才能入内,这不仅是自然和人文保护的需要,更是为了游客的人身安全。就算是峡谷上方阳光灿烂,但是如果一场暴雨突然降临,这狭窄的“天堂”瞬间就可能变成一处急流奔腾、绝无逃生可能的“地狱”。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峡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板块张裂作用
D.板块挤压作用
16.该地岩石呈现红色的原因可能是()
A.当地沙漠为红色
B.植物根系染色作用
C.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氧化物
D.洪水染色作用
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下图为“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塌陷
18.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岩浆入侵—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堆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堆积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引起河流下蚀的基本动力是河流活力的变化(河流活力与流速的平方和流量的乘积的半数成正比,与输沙量成反比),而导致河流活力变化的根本原因有新构造、气候、河流袭夺或改道等因素。图甲示意我国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图,T0、T1、T2、T3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图乙为“另一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形成图甲与图乙两种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堆积 流水堆积
B.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 流水堆积
20.研究阶地在科学上和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城市、工厂、聚落、农田常分布在阶地上,图中分布农田机率最小的是()
A.T0
B.T1
C.T2
D.T3
21.区域气候环境会影响到植被、河流流量和含沙量,从而会使河流下蚀形成阶地,这种因气候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图中任一阶地的形成可推测出气候发生的变化最可能是()
A.冷干
B.暖湿
C.冷湿
D.暖干
读北半球某流域示意图,A、B、C分别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河流中游和河口附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关于图中各地形成的地貌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A.河冲刷力右岸比左岸弱
B.A地多为V型河谷
C.C地为冲积平原
D.B地为三角洲平原
23.C地比A地更容易发展成为城市,理由是C地()
①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环境好②靠海,可以发展河海联运
③地形复杂多样,可以发展多种产业④地势平坦开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示意图,甲地河流沉积物颗粒比乙地大。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4.图中()
A.甲地河流沉积物的面积不断扩大
B.甲形成时期河流流速比乙形成时期慢
C.乙地河流沉积物的面积不断缩小
D.河流沉积物的形成时期甲地早于乙地
25.该河谷()
A.南岸为阳坡,因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B.地处平原地区,沿岸人口聚落密布
C.夏秋季节为洪水期,河流流速较快
D.平水期流水侵蚀强,沿岸杨柳成荫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面的童话故事《小岩浆旅行记》,使用地理术语完成其中的相关问题: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它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它们得到批准,一起到地面旅行,它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中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它的伙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向低处流,忽然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岩浆了”。
(1)为什么同伴说亮亮已经不再是岩浆了?____。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的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向前奔走。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来到地表的?”
(2)你认为亮亮个头变小的原因是什么?____。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过了多久,它们觉得累了,便在地势低处停下来休息。不久它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压在自己的身上,慢慢地它们的身体变得坚硬起来。又过了一些日子,它们商量着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的一位老者笑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的变化。”依照老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可爱的岩浆之家,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伙伴讲述地表之旅。
(3)亮亮和晶晶在低地变成了哪类岩石?____。
(4)请结合亮亮和晶晶“地表之旅路线图”,分析回到可爱的岩浆之家经历的两次大变化是:____、____。
(5)“地表之旅图”中“可爱的岩浆岩之家”是____;“随着风儿和流水向前奔走”的阶段是____(均填写数字或字母)。
27.(12分)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处。
(2)图中所示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填“内力”或“外力”)作用造成的。
(3)图中A处地貌是_______;B处地貌为_______形成这种地貌的成因是______。
(4)A、B两处,最有可能找到油气资源的是_______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处。
(5)在图示区域建一东西向的隧道,A、B、C、D四处中应选择_______处。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塔哥尼亚冰原之上的雪山大都由花岗岩组成,山体垂直方向的节理(岩石裂隙)发育。雪山多呈塔状,山峰的崖壁近乎垂直,如一根根针锥插在山上,尖峭挺立。其中位于人迹罕至的菲茨罗伊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海拔3359米,相对高度1951米),成为无数登山爱好者、攀岩者的圣地。近年来,巴塔哥尼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塔状尖峰和冰原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图甲示意巴塔哥尼亚冰原和菲茨罗伊峰位置,图乙示意菲茨罗伊峰景观和岩石节理结构。
(1)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说明巴塔哥尼亚雪山塔状尖峰形成的过程。
(2)简析菲茨罗伊峰难以攀登的缘由。
(3)分析巴塔哥尼亚冰原地区游客的增加对当地的影响。
29.(12分)下图为某区域地形与交通线布局示意图,图中公路建成较早,铁路则是后来才建成通车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A、B两地间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2)在山区,人们通常为什么会优先修建公路?
(3)试推测出图中A处到B处公路弯曲修建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