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过关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021·重庆南开中学高一期末)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其叶互生,无柄,叶片丝状或狭线形。当干旱来临时,会从土层中将根收起,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有些害虫和种子会搭便车,随之滚动。在找到合适的环境后,风滚草会重新扎根,发出新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滚草的主要形态特性是为了()
A.耐寒
B.耐旱
C.耐风
D.耐盐碱
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旱灾
B.水源
C.大风
D.障碍物
3.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
A.环境污染
B.土地退化
C.生物入侵
D.生物多样性增多
(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200km,流域面积210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3)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吨)
177
100
350
1290
5800
4.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量减少②蒸发旺盛③下渗减少④支流汇入多⑤用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5.图中甲乙两处河段均适合发展()
A.水电
B.灌溉农业
C.航运
D.淡水养殖
6.在尼日尔河中游的草原区,退耕还草、合理放牧,保护生态环境,其对下游及入海口处的影响是()
A.三角洲面积扩大
B.泥沙淤积严重
C.洪涝灾害加剧
D.鱼类资源减少
(2021·重庆一中高三月考)研究森林土壤水分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森林环境综合效益的基础。下图是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的横坡林带和8号小流域的顺坡林带不同位置1m深处土层监测期内平均含水量的变化情况。鹤北流域坡向朝向正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横坡林走向与等高线走向一致,顺坡林走向与等高线垂直
7.横坡林带上坡土壤含水量大于下坡,其成因最有可能是()
A.上坡降水较多
B.林带植被影响
C.下坡温度较高
D.下坡坡度较陡
8.推测顺坡林带内d处土壤含水量大于c处土壤含水量的原因最可能是()
A.林带内北侧气温更低
B.林带对降水的截留作用明显
C.林带内南侧植被稀疏
D.林带遮荫使北侧土壤蒸发少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10.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区域典型植物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图中植物的特点是为了()
A.防强光
B.储水分
C.抗风沙
D.耐高温
12.图中该植物反映了生存地区()
A.雨热同期的环境
B.干湿季明显的环境
C.终年炎热干燥的环境
D.四季分明的环境
(2022·安徽高三一模)下图为中国某山脉(部分)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山脉是()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长白山
14.图中山脉东段阴坡和阳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阳坡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B.阴坡是冬季风背风坡,降水少
C.阳坡气温高,水分多
D.阴坡气温低,蒸发少
(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某考察小组绘制的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考察小组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海陆位置变化导致图中植被类型的差异
B.在②处断层沿线发育多处泉群的可能性小
C.③④处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D.④处径流量季节变化比③处大
16.该考察区域最可能位于()
A.山东半岛
B.黄土高原
C.闽南丘陵
D.地中海沿岸
17.考查组要获得该区域植被分布的变化资料,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①实地考察②访问调查③问卷调查④路线考察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
19.对甲所在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20.对图中乙地所在区域在区域开发中的功能定位是()
A.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B.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D.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火灾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频繁及重度的森林大火,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和群落、土壤环境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低等植物可在短时间内率先恢复。下图示意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区1971年重度火烧后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长期来看,火烧对该区土壤的影响是()
A.温度升高
B.有机质减少
C.碳储量增加
D.淋溶作用增强
22.该区森林大火后植被的恢复顺序依次是()
A.苔藓、草本植物、灌木、黑云杉
B.苔藓、草本植物、黑云杉、灌木
C.草本植物、苔藓、黑云杉、灌木
D.草本植物、苔藓、灌木、黑云杉
23.1980—2004年该区草本植物植被覆盖度相比之前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热量减少
B.土壤肥力下降
C.苔藓植被覆盖度提高
D.黑云杉植被覆盖度提高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该山地可能位于()
A.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B.南半球温带地区
C.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D.北半球温带地区
25.该山地若位于大陆西岸,该地气候类型应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4分)(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距今1万年前中华先民就在黄土高原上耕耘,种植粟黍,发展农业,历经万年而不绝。黄土土质疏松,吸水能力犹如海绵,能使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上升到顶层,具有“自行肥效”的能力。下图示意黄土高原范国及黄土沉积物特征与厚度分布。
材料二:贺兰山及附近自然景观示意图。
(1)描述图中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特征。分别分析位置、山地、降水多少对黄土厚度的影响。
(2)若六盘山和秦岭不存在,分析推断图中最厚处黄土会发生的变化。
(3)说明云杉林在贺兰山东、西坡分布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砂田也称石田,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一种世界独有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cm的砂石层覆盖,发展农作物种植。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良好。下图为宁夏砂田景观图,下图为4月末作物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统计图。
(4)与裸田相比,说明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
27.(8分)(2021·全国高二课前预习)气候与自然景观
(1)热带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终年炎热少雨,形成?_____景观。
(2)我国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形成?_____景观。
(3)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均为干湿季分明的?_____气候,使得食草动物为寻找食物不断进行着季节迁移。
28.(14分)(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青海湖裸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13万年前,青海湖裸鲤是有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后因地壳运动,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青海湖裸鲤鳞片逐渐退化,直至现在通体无鳞。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青海湖裸鲤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10年大约增重0.5千克。青海湖裸鲤为洄游繁殖性鱼类,在繁殖季节内对水温、水质等要求严格,自然状态下繁殖成活率较低。数据显示,1961年青海湖裸鲤的数量曾达19多万吨,到2002年却只有2500多吨。2015年以来,青海省耗巨资在青海湖裸鲤洄游必经的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等地废除拦河坝,修(改)建多座阶梯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厘米,阶梯间建有凹槽。至2019年年底,青海湖裸鲤数量达到9万多吨,比2002年的2500多吨增长30多倍。下左图为青海湖水系略图,右图为青海湖裸鲤洄游通道图。
(1).青海湖裸鲤从有鳞片至鳞片逐渐退化,试分析该变化的原因和体现的自然环境服务。
(2).从自然环境的服务来讲,拦河坝影响青海湖裸鲤游,是破坏了什么服务?试说明该地青海湖裸鲤涧游通道设计的合理性。
29.(14分)(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沧桑巨变,大湖最终演变成冲积平原。现在的宁夏平原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近2000毫米。而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势低洼,附近湖泊湿地众多,河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图a示意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b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1)从地质作用角度推测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演变过程。
(2)贺兰山的隆升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特征,试分析其对宁夏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过关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021·重庆南开中学高一期末)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其叶互生,无柄,叶片丝状或狭线形。当干旱来临时,会从土层中将根收起,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有些害虫和种子会搭便车,随之滚动。在找到合适的环境后,风滚草会重新扎根,发出新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滚草的主要形态特性是为了()
A.耐寒
B.耐旱
C.耐风
D.耐盐碱
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旱灾
B.水源
C.大风
D.障碍物
3.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
A.环境污染
B.土地退化
C.生物入侵
D.生物多样性增多
【答案】1.B
2.C
3.C
【解析】1.据材料“当干旱来临时,会从土层中将根收起,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可知,风滚草的植株形成团状;形成团状可随风滚动,找到合适环境后会重新扎根,说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主要习性为耐旱,B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是否耐寒、耐风、耐盐碱,A、C、D错。故选B。
2.据材料可知,其随风四处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C正确。旱灾、水源、障碍物不会让风滚草移动,A、B、D错。故选C。
3.由材料“有些害虫和种子会搭便车,随之滚动”可知,有些害虫会搭便车,和风滚草一起来到新的地方,危害当地,导致生物入侵,C正确;风滚草不会导致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增多,A、B、D错。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信息的运用,根据材料“当干旱来临时,会从土层中将根收起,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可知,风滚草的形态是为了耐旱;由材料“有些害虫和种子会搭便车,随之滚动”可知,有些害虫会搭便车,和风滚草一起来到新的地方,危害当地,导致生物入侵。
(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200km,流域面积210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3)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吨)
177
100
350
1290
5800
4.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发生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量减少②蒸发旺盛③下渗减少④支流汇入多⑤用水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5.图中甲乙两处河段均适合发展()
A.水电
B.灌溉农业
C.航运
D.淡水养殖
6.在尼日尔河中游的草原区,退耕还草、合理放牧,保护生态环境,其对下游及入海口处的影响是()
A.三角洲面积扩大
B.泥沙淤积严重
C.洪涝灾害加剧
D.鱼类资源减少
【答案】4.B
5.C
6.D
【解析】4.本题考查影响径流量的因素。由图可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减小。由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数值可知,降水量减少,①正确。内陆三角洲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②正确。下渗减少、支流汇入多应该导致下游流量增加,与题不符,③④错误。内陆三角洲降水少,农业需要引水灌溉,用水量大。⑤正确。故选B项。
5.本题考查流域的开发方向。由图可知,甲乙小处均位于角洲上,地势起伏小,不适宜开发水能,排除A。甲处降水量少,处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张,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排除D。乙处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不宜发展灌溉农业,排除B。甲乙小处地势平坦,流速平稳,适宜发展航运。C正确。故选C。
6.本题考查河流含沙量减少对于河流下游及入海口处的影响。尼日尔河中游的草原区,退耕还草、合理放牧,保护生态环境,会使得尼日尔河含沙量减少。进而下游泥沙沉积量减少,泄洪能力增强,洪涝灾害减少。入海口处的泥沙减少,三角洲增速减慢。A、B、C错误。入海泥沙减少,河流带来的饵料减少,鱼类资源减少。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河流流量多少的因素①补给类型:大气降水(普遍存在于降水丰富地区)高山冰雪融水(高山高原地区:新疆、西藏、落基山、阿尔卑斯山等)季节积雪融水(高纬度地区:欧洲、北美、俄罗斯、中国东北)地下水(普遍存在)湖泊水(看图)②支流多少:支流多流量大③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用水多,农业灌溉用水量大④蒸发:晴天多温度高蒸发强
(2021·重庆一中高三月考)研究森林土壤水分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森林环境综合效益的基础。下图是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的横坡林带和8号小流域的顺坡林带不同位置1m深处土层监测期内平均含水量的变化情况。鹤北流域坡向朝向正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横坡林走向与等高线走向一致,顺坡林走向与等高线垂直
7.横坡林带上坡土壤含水量大于下坡,其成因最有可能是()
A.上坡降水较多
B.林带植被影响
C.下坡温度较高
D.下坡坡度较陡
8.推测顺坡林带内d处土壤含水量大于c处土壤含水量的原因最可能是()
A.林带内北侧气温更低
B.林带对降水的截留作用明显
C.林带内南侧植被稀疏
D.林带遮荫使北侧土壤蒸发少
【答案】7.B
8.D
【解析】7.小流域的横坡林带拦截了上坡径流,下泄水量少,导致下坡地表输入的水量减少,含水量低,B正确。上坡、下坡相距较近,上坡、下坡降水量差不多,温度相差不大,排除AC。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坡度的陡缓,D错误。故选B。
8.读材料和图示可知,顺坡林带坡向朝向正西,林带遮荫,使林带内北侧部分地面很少照到阳光,土壤水分蒸发弱,土壤含水量较大,故顺坡林带内北侧d处土壤含水量大于南侧c处土壤含水量,D正确。林带内气温差异不大,排除A。顺坡林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林带对降水的截留作用有限,排除B。从材料无法看出林带内南侧植被稀疏,排除C。故选D。
【点睛】气象因素(主要是降水)、土壤特征(孔隙度、容重、渗透性能等)、植被状况、人类活动都可能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10.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答案】9.B
10.C
【解析】9.寒冷与温暖期交替使全球降水和气温发生变化,海平面的高度相应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图中(Ⅰ)海进与海退的发生,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图中(Ⅲ)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起,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和现代季风形成造成了图中(Ⅱ)区域(西北)干旱化。综上所述,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故选B。
10.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增强风力作用有利于黄土堆积,AB错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故C正确;气温降低使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点睛】第1题理解海进与海退。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由于地壳下降或海面上升而引起海水向陆地侵进的现象,称为海进;由于地壳上升或海面下降而海水自内陆向海洋退去,这种现象称为海退。寒冷与温暖期交替对地壳运动没有影响,对气候和海平面有较大影响所以会引起海进与海退;第2题暖湿的气候会增强流水作用,冷干的气候会增强风力作用。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区域典型植物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图中植物的特点是为了()
A.防强光
B.储水分
C.抗风沙
D.耐高温
12.图中该植物反映了生存地区()
A.雨热同期的环境
B.干湿季明显的环境
C.终年炎热干燥的环境
D.四季分明的环境
【答案】11.B
12.C
【解析】11.从图中看,该植物叶片退化、变小,茎肉质化,是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减少蒸腾、储存水分的生存策略,B正确;与防强光、抗风沙、耐高温无关,A、C、D错。故选B。
12.从图中看,该植物叶片退化、变小,茎肉质化,是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减少蒸腾、储存水分的生存策略,反映了生存地区终年炎热干燥的自然环境特征,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水生植物—莲(荷花)由于在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源,所以它长得叶大柔嫩,但根扎的很浅;而骆驼刺生活在沙漠地区,属旱生植物,由于沙漠中缺水,,所以骆驼刺的叶子变成细刺,并且根扎的很深,有的深达十几米,根系十分发达。
(2022·安徽高三一模)下图为中国某山脉(部分)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山脉是()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长白山
14.图中山脉东段阴坡和阳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阳坡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B.阴坡是冬季风背风坡,降水少
C.阳坡气温高,水分多
D.阴坡气温低,蒸发少
【答案】13.B
14.D
【解析】13.读图,根据图中经度可知,该山脉大致位于106°E-113°E左右,且山脉阳坡基带自东段向西段自然带为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由此判定该山脉为阴山,故B正确,天山经度值应该更小,故A错,秦岭和南岭阳坡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CD错。故本题选B。
14.读图,山脉东段阴坡出现了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阔叶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等森林植被,说明山脉东段阴坡的水份条件更好,ABC错,主要原因是该区域降水少,阴坡气温低,蒸发较少,土壤水份含量较多,满足森林植被的生长,而阳坡蒸发大,水份不足,D正确。故选D。
【点睛】山地基带和山地所在地的自然带一致。
(2020·全国高二单元测试)下图为某考察小组绘制的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考察小组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海陆位置变化导致图中植被类型的差异
B.在②处断层沿线发育多处泉群的可能性小
C.③④处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D.④处径流量季节变化比③处大
16.该考察区域最可能位于()
A.山东半岛
B.黄土高原
C.闽南丘陵
D.地中海沿岸
17.考查组要获得该区域植被分布的变化资料,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①实地考察②访问调查③问卷调查④路线考察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15.C
16.A
17.A
【解析】15.图中植被类型不同的原因是地势高低不同,水、热条件不同,A错;②处有断层,沿断层带常形成一些串珠状分布的断陷盆地、洼地、湖泊、泉水等,故B错;③④处分别为冲积扇、冲积平原,都是流水冲积作用形成的,C项正确;④处受湖泊削峰补枯作用的影响,径流量季节变化比上游河段小,D错。故本题选C项。
16.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且东侧临海,由此可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山东半岛,A项正确;黄土高原地处内陆,B错;闽南丘陵植被为常绿阔叶林,C错;地中海沿岸为常绿硬叶林,D错。所以本题选A项。
17.考查组可采用实地考察中的路线考察法获得该区域植被分布的变化资料,①④正确。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属于社会考查调查研究方法,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排除BCD三项,选A项。
【点睛】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可以了解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点,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在考察中观察地理现象,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
19.对甲所在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20.对图中乙地所在区域在区域开发中的功能定位是()
A.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B.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D.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
【答案】18.A
19.A
20.B
【解析】18.甲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A正确;乙位于长江三角洲,地震较少,B错误;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C错误;长城沿线以北地区降水少,水土流失较轻,荒漠化严重,D错误。故选A。
19.甲所在地区为四川盆地,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主要从事水田农业,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A正确,BC错误;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等,大豆种植较少,D错误。故选A。
20.乙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技术力量雄厚,为我国的优化开发区域,是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B正确;该地区经济发达,是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但并不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A错误;该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C错误;该地区自然文化资源较少,D错误。故选B。
【点睛】各地区的植被主要由气候决定,我国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海南岛及雷州半岛以及台湾岛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火灾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频繁及重度的森林大火,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和群落、土壤环境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低等植物可在短时间内率先恢复。下图示意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区1971年重度火烧后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长期来看,火烧对该区土壤的影响是()
A.温度升高
B.有机质减少
C.碳储量增加
D.淋溶作用增强
22.该区森林大火后植被的恢复顺序依次是()
A.苔藓、草本植物、灌木、黑云杉
B.苔藓、草本植物、黑云杉、灌木
C.草本植物、苔藓、黑云杉、灌木
D.草本植物、苔藓、灌木、黑云杉
23.1980—2004年该区草本植物植被覆盖度相比之前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热量减少
B.土壤肥力下降
C.苔藓植被覆盖度提高
D.黑云杉植被覆盖度提高
【答案】21.B
22.A
23.D
【解析】21.这道题强调的是长期来看,而且是对土壤的影响,温度升高属于大火产生的短期影响,A错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枯枝落叶,大火造成当地植被减少,因此有机质减少,B正确。碳储量多为空气增加的,淋溶作用与当地气候相关,CD错误。故选B。
22.由材料可知,大火后,低等植物可在短时间内率先恢复。该区森林重度火烧后地表植被完全破坏包括种子,故植被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恢复,苔藓等级最低,黑云杉等级最高,故植被的恢复顺序依次是苔藓、草本植物、灌木、黑云杉。故选A。
23.该区黑云杉植被覆盖度提高,黑云杉挡住了草本植物的阳光,导致草本植物植被覆盖度相比之前下降,D正确;1980--2004年热量变化少,A错误;随着植被的增加,土壤肥力上升,B错误;苔藓植被覆盖度提高对草本植物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
【点睛】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①经重度火烧的林地,兴安落叶松(Larixgemelinii)与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的大径级树木未被烧死,而山杨(Populusdavidiana)、白桦(Betulaplatyphylla)在中度火烧情况下就全部死亡。
②火灾后,形成了大面积的天然幼龄林,主要是白桦的萌芽更新。白桦的实生苗虽也很多,但生长慢、难成林。而落叶松因缺少种源则难以更新,樟子松在各种火灾等级的樟子松林地上都有良好的更新。
③落叶松林火烧后的10年中,生长率降低,以后恢复到正常状态,但生长量有所提高。樟子松林重度火烧后生长率明显降低,但生长量显著提高。
④火烧对森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影响不大。
⑤火烧后的3年内,斜陡坡与阳坡土薄处,植被恢复慢,水土保持能力大为降低,侵蚀强度大,后来形成较多荒山,而水分条件好的大面积谷地、缓坡地植被恢复较快、环境变化不大。
⑥火烧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大为降低,矿质养分也明显降低,坡度越大的地段,土壤更为贫瘠化。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4.该山地可能位于()
A.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B.南半球温带地区
C.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D.北半球温带地区
25.该山地若位于大陆西岸,该地气候类型应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24.B
25.D
【解析】24.读“某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可知,该山自然带中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表明该山位于温带地区,而亚热带森林以常绿林为主,因此该山不太可能为亚热带地区,排除AC;图中显示,该山南坡林线(针叶林的上限)比北坡低,表明北坡为阳坡,南坡为阴坡,由此判断,该山位于南半球温带地区,B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
25.前题判断可知,该山位于南半球温带地区。该山地若位于大陆西岸,即该山位于温带大陆西岸,应全年盛行来自海洋的西风,形成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符合题意;该山山麓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该地气候类型不太可能是地中海气候(一般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排除A;温带季风气候一般分布在大陆东岸,与题意不符,排除B;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在大陆中部,且形成的植被以草原为主,与题意不符,排除C。故选D。
【点睛】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14分)(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距今1万年前中华先民就在黄土高原上耕耘,种植粟黍,发展农业,历经万年而不绝。黄土土质疏松,吸水能力犹如海绵,能使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上升到顶层,具有“自行肥效”的能力。下图示意黄土高原范国及黄土沉积物特征与厚度分布。
材料二:贺兰山及附近自然景观示意图。
(1)描述图中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特征。分别分析位置、山地、降水多少对黄土厚度的影响。
(2)若六盘山和秦岭不存在,分析推断图中最厚处黄土会发生的变化。
(3)说明云杉林在贺兰山东、西坡分布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砂田也称石田,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一种世界独有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cm的砂石层覆盖,发展农作物种植。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良好。下图为宁夏砂田景观图,下图为4月末作物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统计图。
(4)与裸田相比,说明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
【答案】(1)特征:自西北向东南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位置:距沙源地的远近决定了西北风能搬运和沉积黄土的最适距离;山地:首先是山地阻挡减弱了西北风,拦截并沉积黄土;同时也减弱了对已沉积黄土的风蚀和搬运作用;降水:降水多少与集中程度影响流水侵蚀搬运的强弱,从而影响黄土厚度。
(2)缺少了山地的减弱风力和拦截沙土作用,黄土会向更远处沉积;降水比现在增多;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加强,黄土厚度进一步减少。
(3)贺兰山东西两侧自然带数目相同,但东坡多了森林带,西坡多了沙漠带;西高东低,面积西部大于东部;西部坡度缓,蒸发弱,土壤水分好;东部为东南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4)宁夏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砂石覆盖层能够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抑制蒸发,保水蓄水。
【解析】本题考查了沉积地貌、自然环境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图中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特征: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逐渐减小,搬运能力的减弱,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分析位置、山地、降水多少对黄土厚度的影响:①位置:距沙源地的远近,决定了西北风能搬运和沉积黄土的最适距离;②山地:西北风在前进过程中,受到山地阻挡,风力减弱、泥沙沉积;同时也减弱了对已沉积黄土的风蚀和搬运作用。图中有两处厚度最大,一处是六盘山西边附近,因位于贺兰山和乌鞘皊的山口地带,又处于西北季风通道内,受狭管效应风力较大,携带沙尘量大,后受六盘山的阻碍作用,沉积最厚。另一处,则是贺兰山的海拔对风沙的拦截和减弱作用较弱,使细小的黄土吹往并沉积于更远的该地。③降水:降水多少与集中的程度,影响流水侵蚀、搬运的强弱,黄土高原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厚度变薄。
(2)若六盘山和秦岭不存在,缺少了山地的减弱风力和拦截沙土作用,西北风将更加强劲,携带更多的黄土向更远处沉积,而且,东南季风带来的降水比现在增多,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加强,黄土高原的厚度会减小。
(3)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山地两侧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温度和降水。从图中可以看到,贺兰山东西两侧自然带数目相同,贺兰山为南北走向,贺兰山以东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湿度大,多了森林带;西坡多了沙漠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坡度缓,蒸发弱,土壤水分好,自然带西高东低,面积西部大于东部。
(4)水循环基本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砂石覆盖层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削减了地表径流,增加了下渗量,砂石覆盖层可以阻隔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因此砂石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蒸发,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土壤含水量。
【点睛】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距离风源地的远近、地表摩擦力、狭管效应。影响蒸发(强度或量)的因素(4个):①温度:温度高蒸发强②风:大风蒸发强③水域面积:面积大蒸发强④降水量:降水量是蒸发的基础(干旱地区蒸发强度大,但蒸发量少)。
27.(8分)(2021·全国高二课前预习)气候与自然景观
(1)热带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终年炎热少雨,形成?_____景观。
(2)我国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形成?_____景观。
(3)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均为干湿季分明的?_____气候,使得食草动物为寻找食物不断进行着季节迁移。
【答案】(1)荒漠
(2)常绿阔叶林
(3)热带草原
28.(14分)(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青海湖裸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摄食藻类、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13万年前,青海湖裸鲤是有鳞片(保护鱼身,减少疾病,防止淡水流失)的,后因地壳运动,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青海湖裸鲤鳞片逐渐退化,直至现在通体无鳞。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青海湖裸鲤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每10年大约增重0.5千克。青海湖裸鲤为洄游繁殖性鱼类,在繁殖季节内对水温、水质等要求严格,自然状态下繁殖成活率较低。数据显示,1961年青海湖裸鲤的数量曾达19多万吨,到2002年却只有2500多吨。2015年以来,青海省耗巨资在青海湖裸鲤洄游必经的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等地废除拦河坝,修(改)建多座阶梯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厘米,阶梯间建有凹槽。至2019年年底,青海湖裸鲤数量达到9万多吨,比2002年的2500多吨增长30多倍。下左图为青海湖水系略图,右图为青海湖裸鲤洄游通道图。
(1).青海湖裸鲤从有鳞片至鳞片逐渐退化,试分析该变化的原因和体现的自然环境服务。
(2).从自然环境的服务来讲,拦河坝影响青海湖裸鲤游,是破坏了什么服务?试说明该地青海湖裸鲤涧游通道设计的合理性。
【答案】(1)原因:青海湖成为内流湖后,湖水盐度升高,青海湖裸鲤为使体内盐分快速排出,鳞片退化;由于湖水盐度升高,水体中微生物减少,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的功能性需求下降;湖水盐度升高,湖中其他天敌减少。体现的自然环境服务:调节服务。
(2)拦河坝影响青海湖裸鲤洄游,破坏了生物繁衍生长的环境,是对自然环境支撑服务的破坏。合理性:阶梯高度不高,绝大部分青海湖裸鲤能够跳跃经过,符合优胜劣汰的生物学原理;阶梯间建有凹槽,能为青海湖裸鲤提供休息场所;设计成阶梯状,可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青海湖裸鲤向上游洄游。
【解析】本大题以青海湖水系图和青海湖裸鲤为材料,涉及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素养。
【解析】(1)根据材料“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青海湖裸鲤鳞片逐渐退化”可推测出,鳞片退化与青海湖转变内流湖,盐度增大有关;湖水盐度升高,水体中微生物减少,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的功能性需求下降,鳞片减少疾病功能减弱,逐渐退化;随盐度升高,青海湖裸鲤为使体内盐分快速排出,鳞片退化;随湖水盐度升高,生物数量减少,湖中其他天敌减少。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为人类和生物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鳞片退化体现的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
(2)自然环境支撑服务的作用是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拦河坝影响青海湖裸鲤洄游,破坏了生物繁衍生长的环境,是对自然环境支撑服务的破坏。根据材料“修改.建7座阶级式洄游通道,两阶梯高差为15-20厘米,阶梯间建有凹槽”,可知阶梯的高度不大,绝大部分青海湖裸鲤能够跳跃经过;阶梯间的凹槽,能为青海湖裸鲤提供休息场所;设计成阶梯状,可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青海湖裸鲤向上游洄游。
29.(14分)(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沧桑巨变,大湖最终演变成冲积平原。现在的宁夏平原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近2000毫米。而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地势低洼,附近湖泊湿地众多,河渠纵横,灌溉农业发达。图a示意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b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1)从地质作用角度推测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演变过程。
(2)贺兰山的隆升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特征,试分析其对宁夏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大湖时期,由于地势低洼,接受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削弱了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减少;因夏季风受贺兰山阻挡,贺兰山东坡降水增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输沙量增加,增加沉积物,提供肥沃的土壤。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宁夏平原从大湖到平原的形成过程主要从堆积作用、湖水外泄、湖床出露等方面分析。宁夏平原地处断裂陷落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曾是一个浩瀚大湖,大湖时期,银川一带位于平原的沉降中心,由于地势低洼,接受黄河搬运物质的堆积,加上来自贺兰山的堆积物、水生生物遗体等的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经过长期的堆积作用,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湖水水位抬升,湖水外泄,湖盆露出水面,连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贺兰山的隆升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气温、降水、风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从河流径流量、水流速度等方面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受到西北风影响大,贺兰山的隆升,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冷空气的影响,使宁夏平原冬半年气温比同纬度高;该地区气候干燥,受西北风影响,多风沙,因受贺兰山阻挡,使宁夏平原风沙活动减少;因夏季风东南风受贺兰山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贺兰山东坡降水增多,增加了宁夏平原的河流径流量;贺兰山的隆升,地形抬升,河流流速加快,侵蚀作用加强,输沙量增加,增加沉积物,提供肥沃的土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