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点
考点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cm。
(2)图乙是他某次实验情景,此时他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4)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烧中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2.如图所示,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组装好实验器材,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移动一起,接下来的操作是
。
(2)实验时固定好凸透镜,移动烛焰到适当的位置,再移动光屏获得最清晰像的操作方法是
。
(3)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记录表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像距随物距的变化图像。
物距u/cm
48.0
40.0
32.0
24.0
20.0
16.0
14.0
13.0
12.5
像距v/cm
12.6
13.2
14.4
17.0
20.0
26.6
35.0
43.2
50.0
(4)由实验数据可知,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是
cm,物距u>2f,成像的性质是
,物距u=2f,成像的性质是
,物距2f>u>f,成像的性质是
。
3.小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班,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中,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以保证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过程中,移动光屏始终找不到像,可能因为透镜与蜡烛的距离
10cm所致,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光屏移动到适当距离后,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利用(乙)所成像的特点可制成得光学仪器是
。
(4)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它光屏上的像与透镜的距离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从乙图看如果蜡烛放在8cm处,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则会在光屏上成
的实像。
4.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上;
(2)如图1所示,将该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当把发光物体蜡烛放在光具座上20cm位置时,恰好可以在右侧65cm位置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
(“正立”或“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
cm刻度线处,则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在图1中,保持凸透镜在50cm位置处,当把蜡烛放在光具座
cm位置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凸透镜右侧的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只有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
(4)如图2所示,烛焰通过凸透镜成正立的像时,则人眼在图中
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5)如图3所示,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改变玻璃杯到书本的距离,尝试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像不可能是
(选填“A”、“B”、“C”或“D”)。
5.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蜡烛、光屏、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1)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像未画出),则光屏上成的是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2)小明把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某位置,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
考点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用
6.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只需站在距摄像头40﹣60cm的距离,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镜头的焦距小于20cm
C.刷脸支付时,人脸通过镜头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D.“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 )
A.透镜焦距一定在10cm到15cm之间
B.透镜焦距一定在15cm到20cm之间
C.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大些的实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得到小些的实像
8.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在凸透镜的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
B.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C.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D.如果把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的像是缩小的
9.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所使用的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中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四个位置,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光屏位置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甲位置时,需将光屏移动到70cm刻度的右侧位置,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B.蜡烛在乙位置时,透镜成像的特点与幻灯机的原理相同
C.蜡烛在丙位置时,光屏上成的清晰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D.蜡烛在丁位置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
10.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蜡烛距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距透镜45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蜡烛距透镜20cm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C.蜡烛距透镜18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D.蜡烛距透镜6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
11.如图所示,是物理学习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的实验装置图,此时光屏上恰好出现清晰的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与此时的成像规律相同
C.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
D.凸透镜不动,当把蜡烛向左移动时,要成清晰的像,光屏须向右移动
考点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图
12.如图所示,F是透镜的焦点,a、b是两条入射光线,a平行于主光轴,b过透镜中心。请作出a、b光线通过透镜之后的光路图。
13.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的像A′B′的大概位置。注:要能正确反映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但不需要画光线图。
1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位置A时,观测到在位置C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把蜡烛移到位置B,试作图找出蜡烛通过透镜的成像位置。
15.利用作图的方式画出A、B、C、D四个物体在凸透镜前不同区段所成像的情况。
202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点
参考答案
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2)图乙是他某次实验情景,此时他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
照相机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
完整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4)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烧中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
上 (选填“上”或“下”)移动。
【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60.0cm﹣50.0cm=10.0cm;
(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30cm,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
(3)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4)蜡烛不断燃烧,烛焰不断降低,由于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则像的位置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10.0;
(2)照相机;(3)完整;(4)上。
2.如图所示,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组装好实验器材,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移动一起,接下来的操作是
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 。
(2)实验时固定好凸透镜,移动烛焰到适当的位置,再移动光屏获得最清晰像的操作方法是
左右反复移动光屏,观察比较像的清晰度,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像 。
(3)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记录表中,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像距随物距的变化图像。
物距u/cm
48.0
40.0
32.0
24.0
20.0
16.0
14.0
13.0
12.5
像距v/cm
12.6
13.2
14.4
17.0
20.0
26.6
35.0
43.2
50.0
(4)由实验数据可知,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是
10.0 cm,物距u>2f,成像的性质是
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距u=2f,成像的性质是
倒立等大的实像 ,物距2f>u>f,成像的性质是
倒立放大的实像 。
【解答】解:(1)组装好实验器材,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移动一起,接下来的操作是: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实验时固定好凸透镜,移动烛焰到适当的位置,再移动光屏获得最清晰像,确定像是最清晰的方法是左右移动,反复观察光屏;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连线,如图所示:
(4)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记录表中。由实验数据可知,u=v=2f=20.0cm,故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是10.0cm;
由表格可知,物距u>2f,成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像的性质是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2f>u>f,成像的性质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点燃蜡烛,调整烛焰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2)左右反复移动光屏,观察比较像的清晰度,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像;(3)如上图所示;(4)10.0;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
3.小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班,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1.0 cm。
(2)实验中,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以保证烛焰所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过程中,移动光屏始终找不到像,可能因为透镜与蜡烛的距离
小于 10cm所致,应将蜡烛向
远离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光屏移动到适当距离后,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利用(乙)所成像的特点可制成得光学仪器是
投影仪 。
(4)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它光屏上的像与透镜的距离将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从乙图看如果蜡烛放在8cm处,凸透镜不动,移动光屏,则会在光屏上成
倒立缩小 的实像。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焦点,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所以焦距为61.0cm﹣50.0cm=11.0cm;(2)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3)在光屏上找不到像,可能是因为成虚像或不能成像,则物距可能小于焦距或等于焦距;要成实像要增大物距,蜡烛远离凸透镜;
由图乙可知,此时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4)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所以它光屏上的像与透镜的距离将变小;
(5)如果蜡烛放在8cm处,此时的物距为42cm,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11.0;(2)同一高度;(3)小于;远离;投影仪;(4)变小;(5)倒立缩小。
4.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主光抽 上;
(2)如图1所示,将该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当把发光物体蜡烛放在光具座上20cm位置时,恰好可以在右侧65cm位置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 倒立 (“正立”或“倒立”)、 缩小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 35.0 cm刻度线处,则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在图1中,保持凸透镜在50cm位置处,当把蜡烛放在光具座 40.0 cm位置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凸透镜右侧的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只有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
(4)如图2所示,烛焰通过凸透镜成正立的像时,则人眼在图中
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5)如图3所示,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改变玻璃杯到书本的距离,尝试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像不可能是 D (选填“A”、“B”、“C”或“D”)。
【解答】解:(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如图1所示,将该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当把发光物体蜡烛放在光具座上20cm位置时,物距u=50cm﹣20cm=30cm>2f,恰好可以在右侧65cm位置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是65cm﹣50cm=15cm,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根据光的可逆性,移动透镜使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至20cm+15cm=35cm刻度线处,则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在图1中,保持凸透镜在50cm位置处,当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40.0cm位置时,物距等于焦距,即物体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凸透镜右侧的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只有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
(4)因为左右方向的玻璃杯面是一个弧形样子,中间厚边缘薄,与凸透镜一样,所以是左右方向发生变化;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左右变大;
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左右颠倒;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左右颠倒;
当物体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左右颠倒。
由于玻璃杯面上下相同(不是弧形样子),不会起到放大作用,所以像与图片应该是左右发生变化,而上下与图片相同,故不可能出现D选项中的图片。
故答案为:(1)主光轴;(2)倒立;缩小;35.0cm;(3)40.0;(4)B;(5)D。
5.小明同学利用光具座、蜡烛、光屏、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1)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像未画出),则光屏上成的是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2)小明把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某位置,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
【解答】解:(1)物距大于像距时且成实像时,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像会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为了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即光屏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缩小;(2)右。
6.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只需站在距摄像头40﹣60cm的距离,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
B.镜头的焦距小于20cm
C.刷脸支付时,人脸通过镜头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D.“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
【解答】解: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故A错误;
BCD、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物距为40﹣60cm,则焦距要小于20cm,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 )
A.透镜焦距一定在10cm到15cm之间
B.透镜焦距一定在15cm到20cm之间
C.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大些的实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得到小些的实像
【解答】解:AB、观察图示可知此时u=20cm,v=30cm,u<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f<u<2f,v>2f,即有则,f<20cm<2f,30cm>2f,解得10cm<f<15cm;故凸透镜的焦距的范围是:10cm<f<15cm,故A正确,B错误;
C、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此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所以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小些的实像,故C错误;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此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所以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得到大些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A。
8.小军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在凸透镜的两侧,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的虚像
B.光屏上呈现的是烛焰正立的像
C.该实验现象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D.如果把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的像是缩小的
【解答】解:ABC、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50cm﹣35cm=15cm,则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故ABC错误;
D、由题可知凸透镜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能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9.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所使用的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中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四个位置,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光屏位置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甲位置时,需将光屏移动到70cm刻度的右侧位置,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B.蜡烛在乙位置时,透镜成像的特点与幻灯机的原理相同
C.蜡烛在丙位置时,光屏上成的清晰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D.蜡烛在丁位置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
【解答】解:A、蜡烛在甲位置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需将光屏移动到60cm到70cm之间的位置,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故A错误;
B、蜡烛在乙位置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故B错误;
C、蜡烛在丙位置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光屏上成的清晰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错误;
D、蜡烛在丁位置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10.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蜡烛距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距透镜45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蜡烛距透镜20cm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C.蜡烛距透镜18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D.蜡烛距透镜6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可知2f>15cm>f,即15cm>f>7.5cm;
A、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45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一定成缩小的像,故A正确;
B、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物距可能大于二倍焦距,也可能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所以可能成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成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18cm时,物距可能大于二倍焦距,也可能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所以可能成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成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D、焦距15cm>f>7.5cm,蜡烛距凸透镜6cm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一定成放大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B。
11.如图所示,是物理学习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的实验装置图,此时光屏上恰好出现清晰的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与此时的成像规律相同
C.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cm
D.凸透镜不动,当把蜡烛向左移动时,要成清晰的像,光屏须向右移动
【解答】解:ABC、根据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此时有u>2f,f<v<2f,即:20.0cm>2f,f<15.0cm<2f,解得:7.50cm<f<10.0cm,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10cm,故AC错误,B正确;
D、凸透镜不动,当把蜡烛向左移动时,此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光屏应该左移,故D错误。
故选:B。
12.如图所示,F是透镜的焦点,a、b是两条入射光线,a平行于主光轴,b过透镜中心。请作出a、b光线通过透镜之后的光路图。
【解答】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由此作出、b光线通过透镜之后的光路,如图所示:
13.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的像A′B′的大概位置。注:要能正确反映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但不需要画光线图。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距小于焦距(或物体AB放在焦点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像距,据此画出物体AB的像A′B′的大概位置。如图所示。
1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位置A时,观测到在位置C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把蜡烛移到位置B,试作图找出蜡烛通过透镜的成像位置。
【解答】解:从物体A的顶端做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凸透镜后经过焦点而会聚到像点。
由A的顶端发出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从物体B的顶端做平行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再从B的顶端做过光心的光线,这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像的位置,如图所示:
15.利用作图的方式画出A、B、C、D四个物体在凸透镜前不同区段所成像的情况。
【解答】解:分别做BCD的两条特殊的光线,这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交点为物体的像点;
再做A的两条特殊的光线,经过光心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与过焦点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为A的虚像,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