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张PPT)
单元复习课
第五章
思维脉图构建
答案速填
①要素
②物质与能量
③稳定
④统一
⑤要素
⑥地方
⑦由赤道到两极
⑧从沿海向大陆内部
问题研究探索
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
组成①②循环
地域差异
生产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
⑦规律
功能
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
然环
性变化
自然
陆地地域
③功能N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境凵自然环境的整||环境
分异规律
⑧的地域
④演化
自然环境的统
的体性与差异性的地
域差
垂直地域
分异规律
演化和要素组合
异性
①组
整体性
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干
扰的整体响应
⑥性分异
规律(共70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前自主学习
一、地域差异
任务驱动:
我国既有西北大漠,也有青藏的高寒,还有绿草如茵的内蒙古高原,地域差异无处不在,那么地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1.概念
不同地域,_________特征存在着差异。
2.原因
地域外部条件包括___________、距海远近等,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
能量交换。例如:
地区
物质、能量交换
结果
同纬度
_____地区
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
形成湿润区
大陆内部
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
形成_____区
低纬地区
吸收太阳辐射量多
_____景观
高纬地区
吸收太阳辐射量少
_____景观
自然环境
太阳辐射量
沿海
干旱
热带
寒带
3.特征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_________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空间尺度
【任务小测】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环境特征存在差异
B.沿海地区水循环强烈
C.内陆地区多形成干旱景观
D.不同纬度地区生物循环速度相同
【解析】选D。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生物循环存在差异。
2.山和谷的差异( )
A.不属于自然环境差异
B.属于全球性的地域差异
C.属于大尺度的地域差异
D.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差异
【解析】选D。山和谷的差异属于小尺度的差异。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任务驱动:
从我国的海南岛沿直线到北方的漠河,自然景观一样吗?呈现出什么变化特征?
1.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
2.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
呈现_______、草原带、_______的有规律变化。
地区
自然带分布特征
_______和高纬度地区
形成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
苔原带、
_______________、热带雨林带
_______地区
一定范围内
大陆东岸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_________________与针阔叶混交林带
大陆西岸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_________________
___、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低纬度
中纬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带
森林带
荒漠带
【任务小测】
1.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 )
A.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B.受热量影响较大
C.自然带东西向更替
D.自然带南北向延伸
【解析】选B。受热量影响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尤其明显,自然带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2.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 )
A.主要与水分有关
B.高纬度地区最明显
C.低纬度地区最明显
D.呈现草原带、森林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解析】选A。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受水分条件影响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任务驱动: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中“一山有四季”说明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呢?
1.原因
高大的山体随着_____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_____
变化。
2.表现
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_________。
3.特征
山麓与_____________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_________方向上的
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海拔
垂直
垂直带谱
陆地自然地带
较高纬度
【任务小测】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水分和热量的变化都有关
B.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海拔有关
C.山地垂直带谱多少与山地所处纬度有关
D.纬度越高垂直地域分异越明显
【解析】选D。纬度越高垂直地域分异越不明显。
2.下列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最明显的是( )
A.海南五指山 B.横断山脉
C.乌拉尔山
D.阴山
【解析】选B。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域分异越明显。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任务驱动:
马达加斯加岛地处南回归线附近,但是岛屿的东侧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仍然存在热带雨林。你知道原因吗?
1.原因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_______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
较小的地域分异。
2.举例
温带湿润区的植被差异。
地区
植被
原因
高而陡的山坡
较_____的针叶树、
灌木等
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
低洼的河谷
_____植被
周边_____丰富
地方性
耐旱
草甸
汇水
【任务小测】
1.地方性分异规律( )
A.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B.是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C.受地方性因素影响
D.受气候等宏观因素影响大
【解析】选C。地方性分异规律受地方性因素影响,是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2.温带湿润地区( )
A.均发育着落叶阔叶林
B.高而陡的山坡可能有针叶林
C.均发育草甸植被
D.低洼河谷主要是灌丛
【解析】选B。温带湿润地区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可能发育针叶林。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素养探究】
探究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阅读教材第87页图5.7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及教材第88页四幅景观图。探究以下问题。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地带是怎么变化的?
提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非洲自然地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分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提示: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其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据图分析,自江苏连云港沿陇海—兰新线向新疆,自然地带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自江苏连云港沿陇海—兰新线向新疆自然地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这种分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提示:体现了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其形成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探究总结】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
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
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探究训练】
1.(2019·浙江选考)“理想大陆”是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要素干扰的假想大陆。图1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2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北回归线沿线自然带的分布,图2与图1明显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B.沿岸洋流
C.海陆分布
D.海拔
(2)图2中甲自然带为图1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北回归线上,按照理想大陆自然带(图1)分布来看,形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非洲(图2)形成热带沙漠,主要是由于非洲东部地区海域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故而没有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少,主要因素为海陆分布。第(2)题,读图可知,图2中,甲位于非洲最南端,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图1中的②。
2.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A处的典型自然带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B→C→D的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自然带B→C→D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自然带A→B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D.自然带A→B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解析】(1)选C,(2)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自然带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自然带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带C为温带草原带,自然带D为温带荒漠带。自然带A→B的更替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B→C→D的更替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补偿训练】
下图为某岛自然带分布范围图,图中a为两种自然带的分界线。读图回答(1)、(2)题。
(1)该岛Ⅰ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 )
A.落叶阔叶林
B.针叶林
C.苔藓和地衣
D.草原
(2)该岛上Ⅰ、Ⅱ自然带类型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 D.海陆位置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知,该岛为格陵兰岛。格陵兰岛南部沿海自然带为苔原带,典型植被为苔藓和地衣。第(2)题,该岛Ⅰ自然带为苔原带,Ⅱ自然带为冰原带,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的差异。
【素养特训】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是一首描写北方边地奇丽风光的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的情形。
(1)(区域认知)敕勒川所在区域的自然带是什么?
提示:温带草原带。
(2)(综合思维)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海陆位置的不同。
(3)(综合思维)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素养探究】
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
阅读教材第89页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探究以下问题。
(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就是基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北坡属于阴坡,位于青藏高原境内,海拔高,气温低,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喜马拉雅山南北两坡垂直带谱数目有何差异?为什么?
提示:南坡垂直带谱数目更多,更复杂。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复杂,自然带比北坡多。
(3)为什么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
提示: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雪线低。
【探究总结】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
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地区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
(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
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
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
(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具体如下图所示:
(5)山地雪线高度与气温、降水、地形的关系。
【探究训练】
1.山地苔原的发育条件是寒冷潮湿,长白山的山地苔原带是北极苔原带的“残留片段”,后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独立演化。下图为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a植被带的名称为( )
A.高山灌木丛带
B.针阔叶混交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高山草甸带
(2)从苔原物种相似性来看,我国下列哪个地区和长白山有较大的相似性( )
A.冈底斯山
B.贡嘎山
C.阿尔泰山
D四姑娘山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根据山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之间的自然带应该为针阔叶混交林。第(2)题,据材料中可知长白山的山地苔原带是北极苔原的“残留片段”,所以应该是第四纪冰川南迁的北极苔原,根据其所处纬度,可知阿尔泰山可能有相似的物种。
2.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序排列的是( )
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
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
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
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
(2)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基本相同
B.坡面环境差异小
C.坡度差异不大
D.坡面相互影响小
【解析】(1)选D,(2)选B。第(1)题,宏观来讲“秦岭-大巴山山区”以南为四川盆地,整体来看越往南基面海拔应该越低。所以判断此题一方面根据基面海拔,另一方面根据基带及垂直带谱的变化。第(2)题,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在山顶处,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水热条件差别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
【补偿训练】
下图为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
A.木本物种丰富度在2
900
m左右最低
B.2
600
m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
C.木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增加而上升
D.草本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2)影响木本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坡向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读图,横轴是海拔,纵轴是物种丰富度。根据图例,木本物种丰富度在3
300
m左右最低;2
600
m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木本物种丰富度大致随海拔升高而下降;草本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呈波状变化。第(2)题,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一致,所以主导因素是热量。
【素养特训】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综合思维)山寺桃花四月始盛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山地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平原地区差,故山寺桃花开放得晚。
(2)(综合思维)古诗的描写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三 地方性分异规律
【素养探究】
探究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原因
通过教材第90页案例:草原上的盐碱地。探究以下问题。
(1)温带草原带和热带雨林带相比较,土壤中钠、钾元素更多的是哪个自然带?为什么?
提示: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降水少,淋溶作用弱,土壤中的钠、钾元素较多。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钠盐、钾盐容易溶于水,被淋溶掉,土壤中的钠、钾元素较少。
(2)草原上低洼地区土壤中的钠、钾容易在土壤表层累积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土壤中的钠钾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到低洼地区,由于草原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蒸发大,表土中的水往上运动,土壤下层的盐分也随之上升,矿物盐分就被带到表土中停留着,从而钠钾在土壤表层不断累积。
(3)钠钾在土壤表层累积导致植被稀疏,这是地域分异吗?为什么?
提示:是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受地形、土壤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实现物质再分配,形成的地方性分异现象。
【探究总结】
【探究训练】
1.“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而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请问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种地域分异( )
A.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
B.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地方性分异
【解析】选D。“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这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由于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
2.下图中四个箭头方向表示自然带更替方向,读图完成(1)、(2)题。
(1)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地方性分异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2)上述地方性分异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分布
C.洋流
D.岩石性质
【解析】(1)选D,(2)选A。第(1)题,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可知,ac均为随纬度不同而导致的热量差异,由此出现不同自然带的更替,遵循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b为亚欧大陆东西方向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导致的水分差异,由此出现不同自然带的更替,遵循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d为北美洲东西方向上自然带的更替,由于北美洲西海岸南北纵列分布的山脉,则会出现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本题考查地方性分异规律形成的原因。据上题分析可知,d即北美洲东西方向上自然带的更替,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北美洲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即地形因素;与海陆分布、洋流、岩石性质等无关。
【素养特训】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
300~400
米,相对高度不超过
200
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
(1)(区域认知)我国东南丹霞地区地带性植被应该是什么?
提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综合思维)丹霞山山顶顶部和边缘植被为什么会有差异?
提示:顶部土层相对较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边缘土层容易冲刷,土层薄,地表径流停留时间短,土壤水分条件差。
(3)(综合思维)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4)(区域认知)丹霞山的植被分异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地方性分异规律。
【课堂小结】
课堂素养达标
(2021·广西联考)下图为北半球“理想大陆”的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
图中甲自然带是( )
A.温带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落叶针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到极地影响图示自然带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肥力
【解析】1选C,2选A。第1题,落叶阔叶林带是典型的温带森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典型的亚热带森林带。图中显示的是B处水平自然带的分布,不是山地自然带的分布。甲地处温带地区,所以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区的自然带。第2题,从赤道到极地,因为纬度不同,所以热量不同,因此从赤道到极地影响图示自然带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水分。光照和土壤肥力不是自然带变化的影响因素。
(2021·北京高二检测)下图为中国某山脉(部分)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据此回答3~5题。
3.
图中山脉是( )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南岭
4.
图中山脉植被带谱( )
A.山地疏林、灌丛带均分布于阳坡
B.向西数量渐少
C
东、中、西各段阳坡比阴坡都丰富
D.西段阴坡最少
5.图中山脉东段阴坡和阳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阳坡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B.阳坡气温高,水分多
C.阴坡是冬季风背风坡,降水少
D.阴坡气温低,蒸发少
【解析】3选B,4选B,5选D。第3题,读图,根据图中经度可知,该山脉大致位于106°
E~113°
E左右,且山脉阳坡基带自东段向西端自然带为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由此判定该山脉为阴山;天山经度跨度应该更小;秦岭和南岭阳坡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4题,读图,西端的山地疏林、灌丛带位于阴坡;其山地垂直带谱向西数量逐渐减少;图中垂直带谱阴坡比阳坡丰富;植被带谱西端阳坡最少。第5题,读图,山脉东段阴坡出现了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阔叶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等森林植被,说明山脉东段阴坡的水分条件更好;主要原因是该区域降水少,阴坡气温低,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含量较多,满足森林植被的生长,而阳坡蒸发大,水分不足。
6.(2021·柳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下图)。
(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2)图中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这在北半球的 (高/中/低)纬度比较明显。?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填字母:A.①→②→③→④,B.④→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4)柳州市可能位于该图的 (填代号)自然带范围内,该自然带的名称是 带。?
【解析】第(1)题,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纬度不同,因此热量就不同,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第(2)题,图中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根据图中的位置分析,是由于水分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差异。这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显著。第(3)题,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形成基础是水分和热量状况,影响因素是海拔高低,分异规律是垂直方向更替,其中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最为显著。第(4)题,结合图中的各个地点,判断自然带的类
型。图中的①②③④的自然带是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柳州市位于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可能位于该图的②自然带范围内,该自然带的名称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1)纬度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2)从沿海向内陆产生的水分差异 中
(3)A 海拔变化产生的水热差异
(4)②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共74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自主学习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任务驱动:
热带雨林具有强大的吐旧纳新的作用,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那么热带雨林是由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呢?
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_____、水、土壤、_____、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与能量循环
(1)类型:_______、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着物质迁移和_____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
联系的整体。
大气
生物
水循环
能量
【任务小测】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
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稳定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
【解析】选B。地貌、岩石亦属于地理环境要素。C项中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D项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属于整体性,而不是形成了地域差异。
2.实现海洋和陆地之间物质迁移的是( )
A.岩石圈物质循环
B.水循环
C.生物循环
D.洋流
【解析】选B。实现海洋和陆地之间物质迁移的是水循环。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任务驱动:
可可西里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区内藏羚羊的数目常年保持稳定,你知道为什么吗?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的生产功能。
(2)过程:在_____作用过程中,_____提供叶绿素,_____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
_____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
(3)地域差异: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
强弱有_________。
有机物
光合
植物
大气
土壤
明显差异
2.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_________、
保持性质_____的功能。
(2)举例:大气本身不具有_____二氧化碳的功能,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
径来削减。
①植物与大气的_______,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②通过___________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
淀,这是消减大气中_________含量最主要途径。
自我调节
稳定
消减
碳交换
海—气相互
二氧化碳
【任务小测】
1.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稳定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稳定功能是静态平衡
【解析】选A。B项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提供叶绿素,C项是保持相对不变而不是固定不变,D项稳定功能是相对的,是动态平衡不是静态平衡。
2.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数量基本稳定,说明( )
A.自然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B.自然环境具有稳定功能
C.可可西里的气候能调节藏羚羊的数量
D.生物本身具有稳定功能
【解析】选B。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数量基本稳定,说明自然环境具有稳定功能,稳定功能是个整体功能,是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任务驱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是人文活动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环境的烙印,自然环境更是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那么自然环境有哪些要素组成呢?
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1)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_____。
(2)统一性。
①原因:要素间_________的结果。
②表现: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
_____的。
2.自然环境的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_____________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
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演化
物质交换
统一
自然环境要素
【任务小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保持稳定
B.区域的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C.一个要素的演化不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D.自然环境的演化是各要素间能量交换的结果
【解析】选B。区域的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并且一个要素的演化还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各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
2.下列与西北干旱气候不协调的自然要素是( )
A.荒漠
B.内流河
C.风蚀地貌
D.喀斯特地貌
【解析】选D。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西北气候干旱,不会发育喀斯特地貌。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任务驱动:
秦汉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到现在不足10%,植被覆盖率下降,使得黄土高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1.原因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
___________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_____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
变。
2.特点
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物质和能量
连锁
快速
【任务小测】
1.受到干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 )
A.往往是快速的
B.与自然演化没有区别
C.只有一个要素变化
D.没有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解析】选A。受到干扰的自然环境要素变化速度较快,改变了某种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
2.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臭氧空洞的形成主要是人类使用的制冷剂氯氟碳化物消耗臭氧造成的。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素养探究】
探究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阅读教材第80页图5.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及教材第81页案例: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探究以下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提示: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2)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包括哪些?解释各自含义。
提示:①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②生物循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③岩石圈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3)各要素是如何联系的?
提示:不同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各地理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要素在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有何作用?
提示:①在生物循环过程中实现了物质迁移。
②在生物循环过程中实现了能量交换。
③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
【探究总结】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整体。自然界中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三大过程完成。如下面四幅图所示:
(1)水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该物质循环过程以水文要素为中心,水文条件以河流因素为主,对地形、土壤、气候、生物的影响如下所示:
河流多
河流少
地形
多流水侵蚀、沉积地貌
少流水侵蚀、沉积地貌
土壤
土壤水分含量大
土壤水分含量小
气候
空气湿润
空气干燥
生物
植被覆盖好
植被覆盖差
(2)生物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该物质循环过程以生物要素为中心,其中的植被状况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对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的影响如下:
植被覆盖好
植被覆盖差
地形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土壤
有机质含量高,肥力好
有机质含量少,肥力差
气候
空气湿润
空气干燥
水文
含沙量低,水量稳定
含沙量大,水量变化大
(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该物质循环过程以地壳运动为中心,其中地形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形条件会影响河流的流向、流速和水能资源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方面。
【探究训练】
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①开采的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1)选C,(2)选B。第(1)题,①开采矿产时会对水圈造成污染;②燃煤排放的废弃物主要是CO2和烟尘,对臭氧层无影响;③为绿色植物吸收CO2,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④形成煤炭、石油,不经过变质或重熔再生作用。第(2)题,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全球气候会变暖。
2.(2021·北京高二检测)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
B.②-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处于枯水期
C.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
D.④-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
(2)图中能正确反映人地关系的是( )
A.甲-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少
B.乙-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
C.丙-河流凸岸更适合修建水运港口
D.丁-城市要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
【解析】(1)选C,(2)选B。第(1)题,①表示气候与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②表示气候与水文之间的关系,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为夏季,处于丰水期。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④表示气候与土壤的关系,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是气候与生物的关系。第(2)题,甲为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是人类与水文的关系;乙为地形与人类的关系,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丙为人类与水文的关系
,河流凸岸更适合修建水运港口,是地形与人类的关系;城市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不利于森林的保护。
【素养特训】
材料一 先准备好水杯、清水、吸管,然后取一杯凉开水,通过吸管对着水面吹气,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让吸管口刚好接近水面附近,用力吸气,仔细观察吸管附近的水位变化。
材料二 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1)(地理实践力)据材料一总结与思考:若在海洋上,当气压升高或降低时,海面会发生什么变化?该实验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存在什么能量的传输与交换?
提示:气压升高,海平面会降低;气压降低,海平面会上升。势能。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一实验解释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的原因。
提示: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低,海面上升。
(3)(综合思维)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图中有哪些地理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化的?
提示:生物、大气、土壤、水等。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等;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
探究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素养探究】
探究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
通过教材第82页案例: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及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探究以下问题。
(1)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还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为什么?
提示: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因为生产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可可西里地区的藏羚羊在自然状态下数量变化有何特征?其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哪种功能?
提示:数量有波动,但基本稳定。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稳定功能。
(3)上题中的稳定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为什么?
提示:稳定是动态的。稳定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性质的相对稳定。
【探究总结】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如下表所示:
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概念
自然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的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
【探究训练】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完成(1)、(2)题。
(1)哪些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分解作用
D.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2)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稳定功能
【解析】(1)选D,(2)选D。第(1)题,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第(2)题,恐龙灭绝后,通过稳定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
【素养特训】
材料一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照射下,将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材料二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它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当食物充足,水源丰沛,寒潮少,多避风处以及含盐土壤足以维持其生长发育时,其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反之,存活率下降。如果藏羚羊数量增加,将导致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的不足,特别是在寒潮多发年,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下降,数量锐减。但
当藏羚羊数量减少时,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相对充足,在寒潮低发年,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上升,数量恢复。因此,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1)(区域认知)材料一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它是在哪些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提示:生产功能。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
(2)(综合思维)材料二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说明影响藏羚羊数量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提示:稳定功能。植物、水、大气、地形、土壤等。
探究三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素养探究】
探究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通过教材第83页案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探究以下问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个要素?为什么?
提示:生物。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
(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气候有什么变化?
提示:气候变干,蒸发的水汽减少,周边地区湿度降低,昼夜温差变大。
(3)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提示:地形由湖泊变成了陆地,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探究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
(1)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2)举例:
(3)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探究训练】
1.(2021·永州高二检测)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却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Ⅰ、Ⅱ两地纬度大致相同,但气候却差别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植被
C.洋流
D.海陆位置
(2)下列关于该地珊瑚大量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气候因素变化才能使生物因素发生变化
B.澳大利亚的自然带具有整体性特征
C.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
D.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都是不变的
【解析】(1)选C,(2)选C。第(1)题,根据图可以看出,Ⅰ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Ⅱ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侧,两地的纬度相当,都临海,但是Ⅰ地西侧为西澳大利亚寒流,Ⅱ地东侧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因此主要影响因素为洋流。第(2)题,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却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该地珊瑚大量死亡,说明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
2.(2021·湛江高一检测)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不稳定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1)选B,(2)选A。第(1)题,根据土壤的性质可知土壤的湿度是会影响到地面的蒸发的,地面的蒸发又会影响到空气湿度;土壤的湿度增大,土壤的热容量是会增大的,那么气温的变化幅就会减小,当土壤的湿度增大时,地面蒸发的水量是会增多的,由以上分析可知①表示的是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②表示的是气温变幅减小;读图可知③的上一个环节表示的是蒸腾作用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时,区域的降水量会增多,可知③表示的是降水增多。第(2)题,读图可知土壤湿度的变化是可以引起其他诸多要素的改变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探究四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素养探究】
探究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通过教材第84页案例: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探究以下问题。
(1)森林植被的破坏为什么会导致整个自然环境都发生变化?
提示:森林植被的破坏,改变了森林植被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
(2)人为的砍伐森林,对森林环境的演化速度有何影响?
提示:受人类的干扰,森林的演化速度加快。
(3)森林的破坏对土壤和河流有什么影响?
提示: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加上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加大,径流的变化增大。
【探究总结】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
再如,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会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探究训练】
“一枝黄花”是一种有害生物,原产北美,进入我国后在南方一些省份泛滥成灾。它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其根茎、种子均可繁殖,一株“一枝黄花”一年可繁殖两万余株,一旦蔓延,将无法种植农作物,一旦蔓延成灾,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结合生物入侵的案例,回答(1)、(2)题。
(1)材料中描述的生物入侵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
B.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新的功能
C.地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D.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各个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2)“一枝黄花”在我国的南方部分省份迅速蔓延,其主要的原因是( )
A.这些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其生长
B.该地区的土壤呈酸性,适宜其生长
C.这一外来物种在该地区没有天敌
D.这一物种在该地区发生了变异
【解析】(1)选D,(2)选A。第(1)题,生物入侵现象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之一,也就是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将会导致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第(2)题,“一枝黄花”在我国南方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的气候适宜其生存,植物生存的关键是看其与环境适应与否,并不是靠天敌来调节。
【素养特训】
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2017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的事迹感人至深,50多年来他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辽、金时期称“千里松林”。
(1)(区域认知)塞罕坝由天然名苑退化成荒漠沙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放苑开垦、掠夺式采伐、连年山火。
(2)(综合思维)50多年前,塞罕坝没有人工林,为什么只在阴坡上长着些不成片的白杨、云杉和山杨,阳坡和平坦地上几乎一片荒凉?
提示:阴坡蒸发小,土壤墒情好。
【课堂小结】
课堂素养达标
(2021·辽宁联考)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以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高原。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1选B,2选C。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可推出②为空气稀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第2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2021·北京高二检测)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4.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5.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解析】3选A,4选D,5选B。第3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第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第5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6.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
(2)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地貌的影响。
(3)举例说明气候要素与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
【解析】第(1)题,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某一要素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第(2)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植被的破坏,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从而形成了目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3)题,气候要素中温度的变化会加快岩石的风化,降水会对地表进行冲刷;岩浆活动导致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尘埃会影响太阳辐射和气温。
答案:(1)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我国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植被茂盛,但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和垦殖等,植被遭到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形成了目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3)气候要素会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如温度变化会造成岩石的崩解破碎;地质作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火山喷发产生的尘埃可能会在大气中停留一段时间,这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