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7.
兼爱
实验高中
高二18班
学习指导
本篇课文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鉴赏他自成一家的表达风格。
预习任务
1、查词典,积累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各段落的意思。
3、了解《墨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重点难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快马寓人】
墨子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
墨子的用意是启发耕柱子,让他努力求学,奋发上进,现已水到渠成,就对耕柱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应该象快马一样力求上进啊!”以后耕柱子发奋读书,力求上进,再也不用老师整日督促了。
【墨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墨子思想】
2.军事思想
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了解《墨子》】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名言】
1、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2、君子作满虽有阵,你里勇为本焉。
3、是故君子自难你里易彼,众人自易你里难彼。
4、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5、义,利也。(利是义的本质)
【诵读指导】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课文探究】
第一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
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②
以:把
②
焉:于是、才
④
则:就
⑤
攻:治疗
⑥
弗:否定判断词,不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理得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那样,一定要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治好。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乱点做了铺垫。
2.分析这一段的说理特点
运用了对比和譬喻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
第二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察:考察
②当:同“尝”,尝试
③自爱:宾语前置句,“爱自”
④亏:使受损失
⑤利:使……受益
⑥虽:即使
⑦慈:慈爱
⑧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⑨然:这样
⑩室:家
?身:指代自己
?乱物:纷乱之事
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乱了。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些就是所谓乱了。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儿子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
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财物来使自身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之国受益。天下纷乱之事(的原因),全都在这里罢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提出中心乱点“乱起不相爱”,并分类做具体阐述。
2.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
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
层层深入,逐一分析。
第三段
原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若使:假如
②若:像
③犹:还、仍然
④恶施:怎么实行
⑤亡:同“无”
⑥谁窃:宾语前置,“窃谁”
⑦有:同“又”
释义: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因而盗贼就不会有。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一部分内容
分析并点明“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概括这一部分的论证特点。
运用假设论证和反问的修辞。
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劝:鼓励
②交相:互相
③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释义: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君主,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合作探究】
1.《兼爱》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①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
②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墨子散文的风格,是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阐明他认为正大无失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全在于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由此而来的雄辩的气势和力量。从逻辑的角度看,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先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加以广泛论证,是后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反面的立论与正面的结论实际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应。
2.你怎么看待“兼爱则治”的观点的?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
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3.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课后作业】
必做:
1.完成同步练习。
2.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兼爱”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选做:
1.阅读《墨子》整本书。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7《兼爱》教案
教材分析
《兼爱》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本篇课文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鉴赏他自成一家的表达风格。
预习任务
1、查词典,积累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各段落的意思。
3、了解《墨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重点难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快马寓人】
墨子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
墨子的用意是启发耕柱子,让他努力求学,奋发上进,现已水到渠成,就对耕柱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应该象快马一样力求上进啊!”以后耕柱子发奋读书,力求上进,再也不用老师整日督促了。
【墨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2.军事思想
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
【了解《墨子》】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名言】
1、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2、君子作满虽有阵,你里勇为本焉。
3、是故君子自难你里易彼,众人自易你里难彼。
4、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5、义,利也。(利是义的本质)
【诵读指导】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课文探究】
第一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1
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②以:把
2
焉:于是、才
④则:就
⑤攻:治疗
⑥弗:否定判断词,不
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理得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那样,一定要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治好。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
明确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乱点做了铺垫。
2.分析这一段的说理特点
明确
运用了对比和譬喻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
第二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察:考察
②当:同“尝”,尝试
③自爱:宾语前置句,“爱自”
④亏:使受损失
⑤利:使……受益
⑥虽:即使
⑦慈:慈爱
⑧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⑨然:这样
⑩室:家
?身:指代自己
?乱物:纷乱之事
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乱了。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些就是所谓乱了。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儿子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财物来使自身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之国受益。天下纷乱之事(的原因),全都在这里罢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明确
提出中心乱点“乱起不相爱”,并分类做具体阐述。
2.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
明确
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
第三段
原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1
若使:假如
②若:像
③犹:还、仍然
④恶施:怎么实行
⑤亡:同“无”
⑥谁窃:宾语前置,“窃谁”
⑦有:同“又”
释义: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因而盗贼就不会有。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一部分内容
明确
分析并点明“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概括这一部分的论证特点。
明确
运用假设论证和反问的修辞。
第四段
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劝:鼓励
②交相:互相
③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释义: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君主,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合作探究】
1.《兼爱》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
②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补充:
墨子散文的风格,是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阐明他认为正大无失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全在于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由此而来的雄辩的气势和力量。从逻辑的角度看,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先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加以广泛论证,是后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反面的立论与正面的结论实际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应。
2.你怎么看待“兼爱则治”的观点的?
明确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
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3.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课后作业】
必做:
1.完成同步练习。
2.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兼爱”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选做:
1.阅读《墨子》整本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