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出声音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振动的物体一定能发出声音
C.发声体只能是固体
D.发声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和液体
2.声音在下列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金属、水、空气
B.水、金属、空气
C.空气、水、金属
D.水、空气、金属
3.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月球上真空不能传声
B.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太快
C.月球上超声波传播速度最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4.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
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D.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5.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6.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 )
A.传热
B.传声
C.通风
D.导电
7.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总是340m/s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8.站在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跑的时间是14.00s,当时气温是15℃,则这位计时员所记录结果是( )
A.准确的
B.时间多计了0.29s,应看到枪冒烟时开始计时
C.李明成绩变优异了,应为14.29s
D.李明成绩变优异了,应为13.71s
9.表中记录了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
介质
声速(m/s)
空气(0℃)
331
软木
500
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
空气(20℃)
343
海水(25℃)
1531
氮气(10℃)
343
铜(棒)
3750
氮气(20℃)
349
铁(棒)
5200
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介质的温度会影响声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C.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
D.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在氮气中传播的速度一定不相等
10.运动会上百米赛跑中,终点计时员小华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结果将运动员的成绩记录为12.29秒,那么,该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应该为( )
A.12.29秒
B.12.00秒
C.12.58秒
D.13秒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个实验说明______不能传声。
12.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空气和___都能传播声音,鱼听到人说话声就会被吓走。我们听到的悠扬的笛声是通过____传播的,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___m/s,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
13.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完全失聪,据说他将硬棒的一端咬在牙齿间,另一端顶在钢琴上,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声音,这说明_____可以传声,声音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_____(选填“快”或“慢”)。
14.课堂上,学生听到了老师的讲课声,其声音主要是靠_________传播的,狗睡觉时通常把耳朵贴在地上,更容易听到远处的声音,其声音是由_________传播的。
15.如图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第一个音叉,第二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第一个音叉发出声音是音叉______产生的;若将该实验装置放到月球上进行操作,第二个音叉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
16.如图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_______
。实验中,巧妙的利用纸屑将扬声器的微小变化进行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易于观察,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
_______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_______
中传播。
17.“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声;“隔墙有耳”、“贴地听声”等实例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播声音;“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水下的鱼也能听到水面上人的喊话声,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声。
18.两位同学用纸杯和棉线制成了如图所示的“土电话”。他们站在相距较远的地方,在不使用“土电话”时,其中一位同学小声讲话,另一位同学听不见;使用“土电话”时保持声音大小和距离与上次______进行通话,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这说明了______(选填“固体”或“气体”)能传播声音。
19.甲、乙两山之间的距离为,小强在两山之间某处(距甲山较远)高声喊叫,他听到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是,已知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则小强到甲山的距离为______m。
20.我们做过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①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②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③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④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⑤用手指轻敲桌面,将耳朵贴在桌面上,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响。
实验①呈现的现象表明,发出声音的物体在______;实验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支持这一判断;根据实验④的现象,我们可以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就不能听到钟罩内闹钟发出的声音,从而得到结论:______不能传声。实验______观察到的现象可以提供水可以传声的证据。
三、解答题
21.为了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声,老师和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把将正在发声的闹铃悬挂在瓶内,用抽气筒将瓶中的空气抽出。
(1)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______。
A.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B.插入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_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此实验中,用抽气筒抽气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______(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
A.实验推理
B.实验验证
C.归纳总结
(4)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22.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方式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传声性能好。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________(填“易”或“不易”)传声。
答案
1.D
2.A
3.A
4.C
5.B
6.B
7.D
8.C
9.B
10.C
11.变小
真空
12.水
空气
340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3.固体
快
14.空气
固体
15.振动
不会
16.振动
转换法
液体
17.气
固
液
18.相同
固体
19.510
20.振动
②
真空
③
21.C
不变
变小
不能
A
B
22.固体
细金属丝
线不再振动
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