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插秧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了解诗人
诗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词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了解文学成就
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写作背景
明确字音
兜(
)
鍪(
)
蓑(
)
胛(
)
渠(
)
朝(
)
霎(
)
莳(
)
匝(
)
dōu
móu
suō
jiǎ
qú
zhāo
shà
shì
zā
朗读诗歌
2.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鍪:
胛:
渠:
朝餐:
半霎:
莳:
匝:
照管:
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他,代词。
早饭;吃早饭。
极短的时间。
移植。
遍;满。
照料,照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胛:肩胛
渠:他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未匝:这块田里还没栽插完毕。
莳:移栽
匝:布满,遍及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有“提防”的意思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观看视频《水稻的一生》,理解诗歌大意。
水稻的一生
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图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稻田
秧田
拔秧——抛秧接秧——插秧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动作,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思考:本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氛围,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雨中插秧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家人送饭却无人答话,体现劳作的忘我、专注,表现出了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模拟农夫口吻回话,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赞歌:赞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诗中巧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了雨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抢插秧苗的艰辛和紧张。语言质朴自然又不乏新奇快语,整首诗似是脱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诗中对农家插秧的情景的描写,浅显、真实、生动、形象,全诗洋溢着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1、语言手法:
《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2、思想主旨: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插秧歌》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结合本诗说说“诚斋体”的语言特点。
诚斋体: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拓展延伸,比较鉴赏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劳动的诗歌,或是凸显劳动场景的诗句,请和大家交流分享。
陶渊明——劳动亦闲适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在彭泽县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便辞官隐居乡野,终老田园。此间作《归园田居》五首,此为第三首。
本诗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相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任凭露水打湿了衣裳,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全诗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如此的闲适的劳作生活,让我们也有了归居田园的企望。
夏收——劳动最生活
观刈麦(节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有感于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此为节选的前半部分,把麦子成熟时人们忙于收获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五月和风吹熟了小麦,俗话说“麦子上了黄,不能地里放。”庄稼人开始与时间赛跑,忙碌起来,他们脚下的土地散发着热浪,头上是炙热的太阳,但他们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是加快收割,希望天时能更长些。为了赶时间,不能回家吃饭休息,女人们来送饭了,孩子虽小,也帮着大人提着水壶送到田间地头。
这些场景,七十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应该不会陌生。劳动虽辛苦,但这就是生活。
学习活动四:拓展阅读,比较鉴赏
小结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