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
1.
能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音乐导入《好大一棵树》)
过渡: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段皮影戏《三只老鼠》,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一门艺术戏剧,它呢是用灯光照射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上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活动,刚才我们看见三只老鼠蹦来跳去,其实是人物影子在活动,那么请同学们想一下,要想形成影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师:是的,要想形成影子,除了要有一定的光线,还要有遮挡光线的物体,生活中我们也见过很多影子,有长有短,那么影子的长短又与什么关系?
(
出示ppt1)
师:看照片上的两个同学影子的长度一样吗?生:不一样。师:谁长?生:女生。师:为什么女生的影子长?生:因为女生高。师:影子的长短同物体的高度有关。(出示ppt2)
师:如果同一个物体影子的长短是不是一样呢?(出示ppt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同一个学生影子的长短为什么又不一样?生:因为时间不同,上午9时比中午12时的影子长。师:是的,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照得角度也不同,虽然是同一个物体,影子的长短也就不同。
过渡:看来影子的长短不仅与物体的高度有关,还与光线照得角度有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短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交流共享
1
.请大家拿出先学提纲记录表,上节课,老师带你们去操场做了一个测量工作,测量四根竹竿的长度及影子的长。现在请同学来回忆一下,1号和2号竹竿的长度及影长,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出示ppt4)
竹竿的长度一样,影子的长度也一样。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竹竿的长度一样,影子的长度也一样。
出示课件:同时测量相同的竹竿,影长也相同。教师板书:“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
2.提问,那如果测量两根不同的竹竿,影长会不会相同?
不会。(出示ppt5)
请同学们拿出先学提纲记录表,记录3号和4号竹竿的竿长和影长,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不同竹竿的竿长和影长也是不一样的。多请几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不同竹竿”。
3.教师出示表格中所有的数据,(出示ppt6)请同学们算一算,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要求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计算,并且校对。
出示课件,比值都是0.73.
过渡:你算对了没有,把不对的改正过来,好,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表,这些数据再结合课前我们测量的过程,看一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写在先学提纲上,同桌互相讨论。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过渡:刚才,同学测量到4根不同的竹竿,1号和2号竹竿长度一样,3号和4号竹竿长度不一样,而且我们都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出示课件,教师板书:“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4.追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地点,同时去测量呢?
如果不是同时测量的话,光线照得角度不一样,影长也不一样。如果不是同一地点的话,光线照得角度也不一样,影长也就不一样。
教师总结:所以要强调,同一地点,同时去测量,物体的高度和影长的比值才会相等。
5.过渡:根据这个规律,那如果,在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还测量到5号竹竿,已知竹竿的长为300厘米,你能测算一下这根竹竿的影长吗?
如果在同一地点,还同时测量到6号竹竿,已知竹竿的影长是500厘米,你能算出它的高度吗?
让学生先计算,再上黑板板演。
教师板书:竿长:影长=比值
竿长:比值=影长
比值X影长=竿长
6.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讨论,比较,计算,得到了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有着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在同一地点,同时去测量的话,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那么,这个规律在生活中有些什么运用呢?先来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去过上海?你知道上海有哪两个标志性的建筑物?
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
这两个建筑物给你的感觉怎么样?
高。
你知道有多高呢?在这里呢,老师收集到这两个建筑物的信息,出示ppt,教师介绍,提问:你有没有什么办法结合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来求出这两个建筑物的高度,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教师巡视,深入到学生中去。
生回答。
7.过渡:我呢也收集到了一些你们刚才讨论的方法和信息,出示ppt,,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求出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多少米吗?
出示金茂大厦的有关信息,让学生解答,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8.过渡:通过刚才的计算,东方明珠电视塔塔高为468米,金茂大厦楼高为420.5米,教师出示ppt数字,希望大家有机会去上海一定要去看看这两个标志性德建筑,去感受一下这两个建筑物的实际高度。
9.过渡:今天我们总结了物体的高度和影长之间有着这样的规律,那能不能把这个规律运用到生活中去呢?我们学校是个绿色学校,学校里有花,草,树木,有桂花树,也有梧桐树,能不能想个办法测出大树有多高呢?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
生讨论。
教师出示题目ppt,学生解答,上黑板演示并讲解。
总结:通过大家的计算,以及运用我们今天所得到的规律,算出了大树的高度,教师板书:大树有多高。
三.全课总结
数学来源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着隐藏的数学知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我们只有不断去探索,去实践,才能勇攀高峰!(在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四.布置作业
板书:
大树有多高
竿长:影长=比值
竿长:比值=影长
影长×比值=竿长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长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