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01
02
03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第四课
学习目标:
掌握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富国强兵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改革类型
具体示例
Ι.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改革
商鞅变法
П.少数民族调整政策的汉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
Ш.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政策的调整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改革类型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2)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3)兼并战争不断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1、背景
2、目的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BC356)最为彻底。
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战国时期
带鼻环牛尊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示意图
3、表现
改革角度
变法措施
具体作用
经济
废除井田制
奖励耕织
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行政管理
建立县制
社会管理
实行什伍连坐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农业生产,为统一积累物质基础。
削弱旧贵族势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加速地主阶级形成。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减少民间私斗,安定社会秩序
4、商鞅变法
总体上,①商鞅变法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②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册三》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各民族不断交融;
②北方割据战乱不断,北魏实现统一,但经济相对落后,民族矛盾尖锐。
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1)背景
魏
蜀
吴
西
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
朝
宋
齐
梁
陈
东
汉
南
朝
隋
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2)改革内容及影响
改革时期
主要领域
具体政策
影响
改革前期
(冯太后摄政)
均田制
三长制
改革后期
(孝文帝亲政后)
俸禄制
制度创设为主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语、通婚姻
“汉化”政策
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使北方社会经济恢复繁荣,为隋唐盛世打下基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有改动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原文有改动
(1)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答案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
③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范仲淹(989-1052)
(三)北宋中期改革
1、庆历新政
(1)背景:
(2)概况:
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庆历新政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①“三冗两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失败。
2、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目的
富国强兵。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3)过程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①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置将法)
③取士:改革(内容上)科举制度: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
(4)措施
(5)结果
1.背景:
(1)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2)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明中后期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2.概况: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3.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4.结果: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四)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存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
康有为(1858—1972)
▲
梁启超(1873—1929)
▲光绪帝(1871—1908)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维新思潮的兴起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开始:
3.内容: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5.结果: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
①政治:冲击了封建制度,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提倡新学,兴民权;
抨击了封建文化,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7.意义:
失败---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6.性质:
史料1: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史料2:(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史料3: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
②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③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
④策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
1.背景:
2.目的:
2.内容:
3.评价:
(二)清政府(地主阶级)——清末新政(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教育: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
军事:编练新军
经济: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三)中华民国除旧布新的措施
概况:因民国政局动荡,国家未能真正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过渡时期的改革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
(1)背景
①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2)内容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结果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焦裕禄》
《石油工人无冬天》
评价: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结果: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史料阅读:
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3.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召开时间:2012年11月
②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①召开时间:2013年
②内容: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中共十八大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1)中共十八大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①召开时间:2017年10月
②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5、中共十九大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1)中共十九大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①召开时间:2019年
②内容: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5、改革开放的认识
课堂检测
1.“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这段材料主要解释了( )
A.商鞅变法的原因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商鞅变法的目的
D.商鞅变法的经过
B
2.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汉化政策
D
3.北宋王安石变法与秦国商鞅变法有诸多相同点,但两者存在巨大差异,
其中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 )
A.对普通民众有利
B.推动社会转型
C.得到统治者支持
D.能够富国强兵
B
4.1947—1952年全国实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B
5.(2020·天津高考·8)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C
6.(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D
7.(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A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同时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这表明中国(
)
A.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
C.引进外资推动,建立外向型经济
D.发挥公有制经济市场主导作用
B
9.1990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1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9%;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86%。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农村生活水平提升
B.市场经济加快发展
C.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D.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