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10课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重点难点
1.新中国法制建设由奠基到发展再到完善的历程。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及作用。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文化大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贰
肆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
壹
20世纪50年代
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期
叁
改革开放初期
社会主义法制新发展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1)成就: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共同纲领》
◎广州农村再婚妇女婚礼
◎《婚姻法》
第一条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四条
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成就:
②1954年,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等。
(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与宪法
1.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2.改革开放后:新发展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成就:198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改革开放后:新发展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冶的基本法律框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济合同法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经济合同法》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措施:
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3.20世纪90年代: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
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十五大报告
法治”与“法制”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制”而言的,是对法制的完善和改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误区警示
(3)成就: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意义:
3.20世纪90年代: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②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届数
时间
制定、修订
的法律
第五届
1978-1982
18部
第六届
1983-1987
7部
第七届
1988-1992
13部
第八届
1993-1997
10部
第九届
1998-2002
73部
第十届
2003-2008
115部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背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措施
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法治: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司法: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措施
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⑤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此次宪法修改,把宪法宣誓制度确定下来,健全宪法实施制度成为一个亮点。
——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成就综述》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措施
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⑥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民法典》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三编
合同
??第四编
人格权
??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六编
继承
??第七编
侵权责任
??附则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意义: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杰出代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3)影响
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以后:
(1)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③1994年,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属于不同的范畴。前者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后者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进,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有效实现。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
3
1
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1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与影响?
2
思考点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形成
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3)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拓展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
雷锋精神的现代价值
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
为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
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
思考点?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材料一: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核心价值观是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5年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持续深化。
材料二: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以扎实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着力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有机融合,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材料四:“见义勇为最美人物”、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最美拥军人物”中宣部联合有关部门持续发布各行各业“最美人物”,奏响“最美”交响曲。
材料五:对文明“陋习”联合整治。聚焦机动车不礼让行人、不遵守交通信号标志等行为,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交通运输部等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交通安全文明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2017-09新华社
1.树立价值观自信
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3.发展志愿服务
凝聚公益友爱正能量
4.高扬道德旗帜
发挥榜样模范
2.推进文明创建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其产生与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其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存在。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
课堂检测
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邓稼先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实事求是
B.崇尚节俭
C.无私奉献
D.勇于创新
C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属于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是( )
A.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爱国、民主、法治、文明
B
3.1950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等。”这部法律的颁布( )
A.肃清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余毒
B.实现了婚姻自由与男女平等
C.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
D.适应了社会变迁与发展需要
D
4.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A
5.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来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随即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覆盖全国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也助长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与这场讨论直接相关的是( )
A.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B.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C.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D.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在中国法律体系中( )
A.独具开创性意义
B.起到引领性作用
C.属于根本性大法
D.居于基础性地位
D
7.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 )
A.始终贯彻依法治国方针
B.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C.民主政治有了法律保障
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B
8.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C.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A
材料题
材料一
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注、:1902年《中英商约》和1903年《中美商约》都申明一旦中国的法律制度经调查确认为“皆臻妥善”,两国即放弃在华法律特权,至少在原则上承认领事裁判权存在的有限性)。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
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比较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相同之处。
(6分)
答案(1)背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任意
1
点
2
分,2
点
4
分,3
点
5
分)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文革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每点
2
分,任意
2
点
4
分)
(2)相同:汲取历史教训;注重与时俱进;注重经济立法;改旧与立新结合;专门机负责;兼顾各类法律。(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