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貌的形成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2021·温州高二检测)岩溶槽谷(谷地),指有流水作用参与形成的长条状岩溶洼地,其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影响。下图为重庆某地岩溶槽谷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质剖面显示存在的地质构造有( )
①背斜 ②向斜 ③断层
④地堑 ⑤地垒
A.①③
B.②⑤
C.①⑤
D.③④
2.目前,该岩溶槽谷遭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风化沉积
【解析】1选A,2选B。第1题,读图,图中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地质构造,图中有两处断层构造,①③正确;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图中无地堑与地垒构造(图中断层两侧的岩体相比而言,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地垒地堑的特点)。第2题,图中背斜顶部受侵蚀形成谷地,主要受外力侵蚀作用;根据材料,岩溶槽谷是流水作用下参与形成的长条形洼地,因此该岩溶槽谷遭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完成3、4题。
3.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4.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滑坡
【解析】3选B,4选A。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煤层1和煤层2发生明显错位,且沉积岩2右侧厚度明显大于左侧,说明在发生第1次断层后,再形成了沉积岩2,因右侧地势更低,沉积物才更厚,在煤层2形成之后发生了第2次断层,至少发生过断层次数为2次。第4题,断层发生时,岩层断裂错位释放能量,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需要考虑地形、降水和植被等条件;断层处若要发生火山喷发,还要考虑板块条件和岩石圈厚度等。
(2021·北京西城高二检测)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
“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 )
A.①是岩浆发源地
B.②是岩石圈
C.a是板块生长边界
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
6.示意图中的大陆是(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解析】5选D,6选D。第5题,图中①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发源地;②位于大洋板块,属于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a
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第6题,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六大板块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
(2021·湖南五市十校联考)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7、8题。
7.板块②、⑥边界和板块①、②边界的运动类型图示依次是( )
A.ab
B.ad
C.bc
D.ba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中海将来有可能继续扩大
B.日本群岛是⑤板块俯冲到①板块之下形成
C.安第斯山是③板块与⑤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D.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因为位于⑤板块与⑥板块的交界处
【解析】7选D,8选B。第7题,②、⑥边界是生长边界,①、②边界是消亡边界。图中a是消亡边界,b是生长边界。第8题,地中海位于碰撞交界处,面积会减小;日本群岛是⑤太平洋板块俯冲到①亚欧板块下面形成的;安第斯山是③板块与④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因为位于①板块与⑥板块的交界处。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贫困县局部地形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为实现当地脱贫致富,国家拟建一条连接甲村和乙村的高速公路,最为合理的选择方案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10.选择该设计方案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减缓道路坡度
B.提升行车速度
C.联系更多村落
D.开发煤炭资源
【解析】9选C,10选B。第9题,山区修公路的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高速公路速度快,应减少弯道、降低坡度;读图可知,方案①、④距离太远;方案②线路与等高线垂直穿过,坡度陡;方案③弯道少,且坡度较缓,是最为合理的选择方案。第
10题,高速公路的车速快,弯道行车危险;之所以选择③设计方案,最主要原因是提升行车速度;减缓道路坡度是提高车速的措施,不是最主要原因;没有联系更多村落;不经过煤矿,开发煤炭资源不是主要原因。
重庆万达高速是万州到达州高速公路的简称。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高速公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
④减轻生态破坏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
B.地形
C.技术
D.移民
【解析】11选A,12选B。第11题,“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增加成本,也不选“之”字形道路,很明显是为了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同时也减轻生态破坏。第12题,万达高速公路施工需要建设众多的桥隧以实现比较平坦的路面,主要障碍是地形崎岖。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3.(2021年河北适应性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
(1)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指出甲、乙、丙、丁中最有利的钻探部位,并说明理由。
(2)简要说明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
【解析】第(1)题,背斜构造为天然拱形构造,是良好的储气储油构造,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最有利于钻探,乙、丁两处为向斜,丙处为断层,不利于钻探油气资源。第(2)题,该地区地貌形成深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丁处岩层受内力挤压形成向斜,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结合丙处断层可知,丁处岩层相对上升,形成高耸的山体。
答案:(1)甲处,理由:甲处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有利于钻探;乙、丁为向斜,丙为断层,其储存的油气资源少。
(2)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丁为向斜构造,岩层坚硬,且区域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弱,丁处不易被外力侵蚀,山体高耸。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
A.山脊 向斜
B.山脊 背斜
C.山谷 向斜
D.山谷 背斜
15.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该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该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解析】14选D,15选C。第14题,图中等高线向高值凸出,说明弯曲处中心线的高度比两侧低,为山谷;岩层以A处为中心向两侧由老变新,为背斜。第15题,C岩层为砂岩,属于沉积岩,可能找到化石;石灰岩地区不适宜建大型水库,图中的地貌应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据图推断该地岩石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 )
A.a
B.b
C.g
D.f
17.下列关于地质构造中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一定是背斜
B.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中间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一定是向斜
C.根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判断,中间是岩浆岩,两翼是沉积岩的一般是背斜
D.根据地貌类型判断,山岭一定是向斜构造
【解析】16选D,17选B。第16题,图示e、d、c、b是层次明显的沉积岩,由下到上岩石年龄越来越新;a覆盖在e、d、c、b之上,年龄比e、d、c、b新;g岩石出现在断层之后,并入侵了d岩层中,年龄较d新,较a老;f是穿过地层,出现在地表的喷出岩,比a新,是最新的岩石。第17题,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不一定是背斜;若中间岩层年代较老而两翼岩层年代较新则为背斜;反之,中间岩层年代较新,而两翼岩层年代较老则为向斜;根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判断,中间是岩浆岩,两翼是沉积岩可能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无法确定地质构造;根据地貌类型判断,山岭不一定是向斜构造,背斜也可能成山。
【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8、19题。
18.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19.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18选A,19选A。第18题,从图中甲乙之间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的数值可知,甲乙之间为山地;从材料中P、C岩层的新老顺序,可知甲乙之间岩层分布状况是老-新-老,呈现为向斜的分布特征;符合上述要求的是向斜山。第19题,丙处垂直向下钻探取芯,可能获取到比丙处D岩层更老的岩层S1和S2,即志留系岩层。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20.(2021·梅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如图甲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如图乙。
(1)图甲中的板块b是 板块和图乙中的
(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请你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解释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3)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
(填岩石类型)。?
(4)根据图甲和所学知识,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图甲中的板块a向下俯冲到板块b之下,所以板块a是印度洋板块,板块b是亚欧板块;根据图乙中的纬度等信息,可判断和图乙中A处的板块一致。第(2)题,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内力作用方面,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使青藏高原隆起,外力作用方面,有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了雅鲁藏布江谷地。第(3)题,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中才可能含有化石,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沉积岩。第(4)题,根据图甲和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
印度洋板块不断向北运动挤压,导致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
答案:(1)亚欧 A
(2)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断裂带河流长期下切侵蚀。
(3)沉积岩
(4)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的挤压。
PAGE
-
8
-构造地貌的形成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2021·温州高二检测)岩溶槽谷(谷地),指有流水作用参与形成的长条状岩溶洼地,其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影响。下图为重庆某地岩溶槽谷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质剖面显示存在的地质构造有( )
①背斜 ②向斜 ③断层
④地堑 ⑤地垒
A.①③
B.②⑤
C.①⑤
D.③④
2.目前,该岩溶槽谷遭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风化沉积
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完成3、4题。
3.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4.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滑坡
(2021·北京西城高二检测)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
“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 )
A.①是岩浆发源地
B.②是岩石圈
C.a是板块生长边界
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
6.示意图中的大陆是(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2021·湖南五市十校联考)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7、8题。
7.板块②、⑥边界和板块①、②边界的运动类型图示依次是( )
A.ab
B.ad
C.bc
D.ba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中海将来有可能继续扩大
B.日本群岛是⑤板块俯冲到①板块之下形成
C.安第斯山是③板块与⑤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D.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因为位于⑤板块与⑥板块的交界处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贫困县局部地形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为实现当地脱贫致富,国家拟建一条连接甲村和乙村的高速公路,最为合理的选择方案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10.选择该设计方案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减缓道路坡度
B.提升行车速度
C.联系更多村落
D.开发煤炭资源
重庆万达高速是万州到达州高速公路的简称。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高速公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
④减轻生态破坏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
B.地形
C.技术
D.移民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3.(2021年河北适应性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
(1)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指出甲、乙、丙、丁中最有利的钻探部位,并说明理由。
(2)简要说明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
A.山脊 向斜
B.山脊 背斜
C.山谷 向斜
D.山谷 背斜
15.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该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该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据图推断该地岩石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 )
A.a
B.b
C.g
D.f
17.下列关于地质构造中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一定是背斜
B.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中间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一定是向斜
C.根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判断,中间是岩浆岩,两翼是沉积岩的一般是背斜
D.根据地貌类型判断,山岭一定是向斜构造
(2018·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8、19题。
18.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19.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20.(2021·梅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8分)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如图甲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如图乙。
(1)图甲中的板块b是 板块和图乙中的
(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请你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解释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3)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
(填岩石类型)。?
(4)根据图甲和所学知识,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PAGE
-
8
-河流地貌的发育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21·西宁高二检测)下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 )
A.下游泥滩
B.中游凸岸
C.上游凹岸
D.入海口处
2.下列地貌形态中与图中砾石滩成因最为相似的是( )
A.风蚀蘑菇
B.移动沙丘
C.冲积扇
D.花岗岩风化球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图示砾石景观属于颗粒较大的沉积物景观,常见于流速较快的大河中游凸岸,凸岸是沉积岸,可能有砾石沉积形成。河源一般位于高山区,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泥滩沉积物颗粒细小,砾石沉积很少;凹岸是侵蚀岸,没有沉积物堆积。入海口多是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景观,泥沙沉积物颗粒较细,砾石沉积很少。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砾石滩成因是外力沉积作用在河流凸岸形成。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成因相似;风蚀蘑菇是外力作用风力侵蚀形成;移动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花岗岩风化球是外力风化作用形成。
挟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下图示意云南境内怒江北段地区泥石流扇分布。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泥石流扇广布的物质条件是( )
A.岩体破碎
B.地形险峻
C.河流众多
D.降水集中
4.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缓
B.降水丰沛
C.河网稠密
D.土壤肥沃
【解析】3选A,4选A。第3题,注意设问是物质条件,岩体破碎为泥石流和泥石流扇的广布提供了物质条件。第4题,泥石流扇是挟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故而地形平缓、土壤肥沃,从图中看水系密度大,但降水并没有比周边丰富(甚至可能因为处于谷地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反而较少)。从材料分析,近年来当地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需要增加耕地以获取更多粮食,而怒江谷地中地形是农业生产最主要限制因素,故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平缓。
(2021·葫芦岛高二检测)平原地区的河流,由于流水侧向侵蚀会导致河岸逐渐崩塌、后退。下图示意某平原地区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据此完成5、6题。
5.在弯曲河道处,河水对凹岸的侧向侵蚀作用加强,主要是因为凹岸一侧( )
A.地转偏向力较大
B.沿岸土层较松软
C.水量大,流速快
D.河床的坡度较小
6.根据以上原理,图示河、湖间的自然演化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解析】5选C,6选A。第5题,地转偏向力在弯曲河道处作用较小。与凸岸相比,河水受惯性作用冲向河流凹岸,凹岸水量集中,流速快,对河岸的侵蚀力强,使得河岸崩塌、后退。第6题,河水对上游凹岸不断侵蚀、凹岸不断后退,最终与下游相连,原弯曲河道成为汊河,水速减慢,表现为沉积作用,形成新的河岸。因此其形成顺序为①②③。
(2021·大庆高二检测)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凹岸
D.右岸为侵蚀岸,左岸为沉积岸
8.图中( )
A.岩层和沉积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
B.③处为断层构造
C.变质岩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乙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解析】7选C,8选A。第7题,该河段形成众多沉积层,最可能位于河流下游;该区域地下岩层向上弯曲,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位于背斜的顶部;与甲岸相比,乙处水较深,沉积物较少,受流水的侵蚀较为严重,位于河流的凹岸;该河流不知道河流的流向,无法确定右岸与左岸。第8题,岩层埋藏越深,越先形成,因此岩层和沉积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处为沉积物,尚未形成沉积岩,且地下岩层并未发生断裂并沿断裂产生位移,故不是断层构造;该处岩石为沉积岩,不是变质岩;乙地位于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严重,地势较陡,且位于平均洪水位附近,不适合聚落发展。
【方法技巧】河流侵蚀岸与沉积岸的判断方法
(1)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相反。
(2)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所示。
(3)根据聚落点和港口区位来判断。河流堆积岸处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据此可以推测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
下图为“我国某河段河谷横面示意图”,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C.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10.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
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B.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D.地壳持续上升
【解析】9选C,10选B。第9题,图示阶地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有沉积物堆积,然后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从而形成。由于地壳多次分阶段上升,河流下切,形成多级阶地。第10题,由于地壳上升,流水下蚀,所以河谷是不断缩窄变深的;读图可以看出,T4阶地最老,沉积物为黏土,颗粒较小,说明当时河流流速较慢。T3-T1阶地越来越新,沉积物为砾石,颗粒较大,说明当时河流流速较快;读图可以看出,东南岸基岩裸露,应该是地表的沉积物被侵蚀所致;不同时期阶地有明显落差,说明地壳上升运动是间歇式的,不是连续的。
【方法技巧】河流阶地的判读技巧
(1)离河岸越高,一般颗粒物越大。说明当时水流速度越快。
(2)阶地是地壳运动间歇性上升形成的。有几级阶地,一般有几次明显的地壳上升过程。阶段的形成需要堆积过程,地壳稳定;当地壳上升后,才会进一步下切侵蚀,形成阶地的上升。
裂点指在地质作用下河流形成较陡峻的河段与早期的平缓河段之间的交点,由于坡降突然下跌或突然变化,常形成急流、跌水和瀑布。下图示意某瀑布的形成过程。据此回答11、12题。
11.由图示信息可判断,出现裂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
B.流水下切
C.断裂下陷
D.岩性差异
12.从阶段一到阶段三,瀑布的位置( )
A.前进
B.后退
C.不变
D.时进时退
【解析】11选A,12选B。第11题,裂点就是河流中较陡峻位置与平缓位置的交点,结合图中信息看,河流所在位置地壳差异性抬升会造成裂点。第12题,从阶段一至阶段三,瀑布落差不断变大,并受流水溯源侵蚀影响,瀑布不断后退。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3.(2021·遂宁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地壳运动及外力作用是影响黄河冲积扇沉积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下,沉积物沉积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黄河冲积扇沉积的第四纪松散的土层厚达30~50
m,其底层为分布稳定的黏土和粉质黏土,不易透水,其上为冲积形成的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的松散含水介质中。该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地带。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下图示意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A-B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
(1)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简析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
(2)描述冲积扇城市A-B一线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3)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应从地形、水量等角度分析。第(2)题,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即黄河冲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因此冲积扇城市A-B一线沉积颗粒物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第(3)题,从山麓冲积扇的地形、地势、沉积岩特征等方面分析。
答案:(1)①黄河由峡谷进入平原,比降减小,流速降低;②泥沙堆积加剧,造成河床抬升,水位上涨;③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加剧,对堤岸压力增大,容易造成决口改道。
(2)特征:自西向东颗粒逐渐减小,自西向东沉积物厚度逐渐变小。
理由:黄河流出山口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3)①山麓冲积扇地势较高,城市不易发生洪涝灾害;②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也便于城市规划建设;③组成冲积扇沉积物的地下水量大且易于保存;④结构较松散的沉积层为城市建设提供广阔地下空间资源,便于城市地下工程施工。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冬春季节河谷地带盛行强劲的西风。在中游宽阔河谷中水流分汊呈辫状,出现了心滩、沙洲广布以及沙丘连绵起伏等奇特的景象。图1为中游区域部分河段示意图,图2为中游某地区影像图。
(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图1中加查河段的河流特征。
(2)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图2中沙洲的成因。
(3)简述图2中沙丘景观的形成过程。
【解析】第(1)题,河流特征从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两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图文材料可以分析加查河段的河道和水流速度等特征。第(2)题,图中沙洲的成因主要从上游地区的沙源、流水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沙丘形成过程从泥沙来源、风力搬运作用、风力堆积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加查河段为窄谷(峡谷),河流侵蚀作用显著;(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
(2)(河流中上游气候干旱寒冷,)流域内的山地由于冰川侵蚀、风化作用覆盖有厚厚的一层风化壳(松散的沙粒);雨季的暴流(季节性的洪水)把这些风化物质(沙子)输送到雅鲁藏布江;在中游宽阔河谷中,河水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
(3)在冬半年枯水季节,宽谷中泥沙沉积物(由于水位下降)出露水面;河谷地带强劲的西风使泥沙沉积物在其吹蚀作用下逐渐被搬移;随着风力减弱,泥沙堆积在沿河两岸及山坡上,形成奇特的沙丘连绵起伏的景观。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前缘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5~17题。
15.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
①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②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
③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
④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6.图中河流( )
①分汊多
②易改道
③流量不稳定
④多为地下暗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图中扇三角洲( )
A.稳定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
B.稳定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C.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D.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
【解析】15选D,16选A,17选C。第15题,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早期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后期自下而上由大到小,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后退缩,说明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第16题,由于沉积严重,现有河汊易淤积,流量减少,直至淤塞改道,所以流量不稳定,易改道。第17题,稳定水体水面上升则扇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稳定水体水面下降则扇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流水沉积作用,先沉积大的再沉积小的,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8.(2021·洛阳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通常,河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水流惯性力的影响,两侧的河岸不断侵蚀和沉积。图1为世界某河流局部平面示意图,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广泛发育。图2为沿图1中AB线所作的地质剖面图。该河流注入内海,河口地区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河床底部沙层消失,淤泥层出露,淤泥中巨大的沉积木被拖出。
(1)分析河流A-B处南北两岸地貌特点及其成因。
(2)说明C、D两处沙洲形成的作用力。
(3)分析图2中河流北岸没有沉积岩分布的原因。
(4)推测该河流河底淤泥中沉积木的主要来源。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材料,该河流A—B处北岸河岸平缓,沉积平原面积大、沙多,说明北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南岸河岸陡峭,沉积平原面积小、沙少,说明南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曲折的河岸受水流惯性力影响大,平直的河岸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大。图中C处河道曲折,该处河道沙洲主要是在水流惯性力下沉积而成;而D处河道平直,说明该处河道沙洲主要是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左侧沉积而成。第(3)题,读图可知,该河流南岸的基岩上部有沉积岩分布,说明地质时期的北岸也曾有沉积岩存在。另外,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发育广泛,可推知早期因南部山区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流水长期侵蚀、搬运造成原位于河底及北岸地带的沉积岩消失。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沉积木埋藏于河道中部的淤泥中,上部有沙层覆盖,说明淤泥沉积时间早。由此推测河底的沉积木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沉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
答案:(1)特点:南岸以侵蚀地貌为主,河岸比较陡峭;北岸以堆积地貌为主,河岸比较平缓。
成因:河流南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北岸为凸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2)C处受流水惯性力影响,凸岸沉积;D处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左岸沉积。
(3)地质时期北岸地区地势较低,利于河流发育;北岸地区曾已形成的沉积岩被流水侵蚀和搬运到下游地带。
(4)河底的沉积木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沉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
PAGE
-
9
-河流地貌的发育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21·西宁高二检测)下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 )
A.下游泥滩
B.中游凸岸
C.上游凹岸
D.入海口处
2.下列地貌形态中与图中砾石滩成因最为相似的是( )
A.风蚀蘑菇
B.移动沙丘
C.冲积扇
D.花岗岩风化球
挟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下图示意云南境内怒江北段地区泥石流扇分布。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泥石流扇广布的物质条件是( )
A.岩体破碎
B.地形险峻
C.河流众多
D.降水集中
4.当地聚落向泥石流扇拓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缓
B.降水丰沛
C.河网稠密
D.土壤肥沃
(2021·葫芦岛高二检测)平原地区的河流,由于流水侧向侵蚀会导致河岸逐渐崩塌、后退。下图示意某平原地区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据此完成5、6题。
5.在弯曲河道处,河水对凹岸的侧向侵蚀作用加强,主要是因为凹岸一侧( )
A.地转偏向力较大
B.沿岸土层较松软
C.水量大,流速快
D.河床的坡度较小
6.根据以上原理,图示河、湖间的自然演化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021·大庆高二检测)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凹岸
D.右岸为侵蚀岸,左岸为沉积岸
8.图中( )
A.岩层和沉积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
B.③处为断层构造
C.变质岩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乙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下图为“我国某河段河谷横面示意图”,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C.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10.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
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B.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D.地壳持续上升
裂点指在地质作用下河流形成较陡峻的河段与早期的平缓河段之间的交点,由于坡降突然下跌或突然变化,常形成急流、跌水和瀑布。下图示意某瀑布的形成过程。据此回答11、12题。
11.由图示信息可判断,出现裂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
B.流水下切
C.断裂下陷
D.岩性差异
12.从阶段一到阶段三,瀑布的位置( )
A.前进
B.后退
C.不变
D.时进时退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3.(2021·遂宁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地壳运动及外力作用是影响黄河冲积扇沉积物剖面特征的主要因素,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下,沉积物沉积的过程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黄河冲积扇沉积的第四纪松散的土层厚达30~50
m,其底层为分布稳定的黏土和粉质黏土,不易透水,其上为冲积形成的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的松散含水介质中。该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地带。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改道。下图示意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A-B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
(1)黄河下游曾多次决口,简析黄河下游易决口的自然原因。
(2)描述冲积扇城市A-B一线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3)分析山麓冲积扇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冬春季节河谷地带盛行强劲的西风。在中游宽阔河谷中水流分汊呈辫状,出现了心滩、沙洲广布以及沙丘连绵起伏等奇特的景象。图1为中游区域部分河段示意图,图2为中游某地区影像图。
(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图1中加查河段的河流特征。
(2)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图2中沙洲的成因。
(3)简述图2中沙丘景观的形成过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前缘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5~17题。
15.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
①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②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
③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
④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6.图中河流( )
①分汊多
②易改道
③流量不稳定
④多为地下暗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图中扇三角洲( )
A.稳定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
B.稳定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C.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D.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8.(2021·洛阳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通常,河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水流惯性力的影响,两侧的河岸不断侵蚀和沉积。图1为世界某河流局部平面示意图,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广泛发育。图2为沿图1中AB线所作的地质剖面图。该河流注入内海,河口地区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河床底部沙层消失,淤泥层出露,淤泥中巨大的沉积木被拖出。
(1)分析河流A-B处南北两岸地貌特点及其成因。
(2)说明C、D两处沙洲形成的作用力。
(3)分析图2中河流北岸没有沉积岩分布的原因。
(4)推测该河流河底淤泥中沉积木的主要来源。
PAGE
-
9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下图,完成1、2题。
1.导致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升降的原因是
( )
A.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B.地壳运动
C.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D.海浪的侵蚀作用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所受到地质作用及其对应的判断依据是( )
A.岩浆活动——火山灰覆盖
B.风力沉积——火山灰覆盖
C.海水的沉积作用——海生生物的钻孔
D.海水的侵蚀作用——海生生物的钻孔
【解析】1选B,2选A。第1题,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的升降,应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即地壳运动。第2题,由图可知,那不勒斯海岸主要经历了海生生物钻孔和火山灰覆盖过程,火山灰是岩浆活动引起的,海洋生物钻孔是海生生物侵蚀的结果。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3、4题。
3.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
A.冰川侵蚀
B.流水作用、搬运作用
C.风化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4.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 )
A.雪峰山
B.昆仑山
C.黄山
D.东南丘陵
【解析】3选C,4选B。第3题,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冰楔作用属于水对岩石的物理破坏作用,应为风化作用。第4题,该现象是由冻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昆仑山。
(2021·阳泉高二检测)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它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虽历经多次地震,但仍保存至今。千余年来,云冈石窟破坏严重,岩石呈板状脱落。下图示意该石窟景观。据此完成5、6题。
5.修建云冈石窟的岩石属于
( )
A.岩浆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6.导致云冈石窟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冰川侵蚀强烈
B.多次地震
C.流水侵蚀强烈
D.风化作用强烈
【解析】5选C,6选D。第5题,读图材料可知,云冈石窟是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砂岩为沉积岩。岩浆是位于上地幔软流层中呈高温熔融状;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发冷凝形成的;变质岩是由地表先形成的岩石在高温变质作用下形成的。第6题,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材料分析,千余年来,云冈石窟破坏严重,岩石呈板状脱落,云冈石窟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气温和水分的变化差异大,使得该区域风化作用强烈,使得岩石表面不断脱落,因此导致云冈石窟破坏最为严重的原因为风化作用,而不是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作用主要位于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该地纬度较低,海拔较低,无冰川分布,影响小;结合材料该石窟虽然多次地震,但仍然保存,说明地震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8.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7选D,8选B。第7题,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这样才能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第8题,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碳酸氢钙溶液分解成碳酸钙形成的,它属于化学沉积作用,其方程式为Ca(HCO3)2CaCO3↓+H2O+CO2。
(2021·北京高二检测)小明同学前往泰山游学时捡到一块岩石标本,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是花岗岩。回答9、10题。
9.下图中最有可能是小明捡到的岩石标本的照片是
( )
10.泰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于地表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解析】9选C,10选D。第9题,图示A、B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A是页岩,B是砂岩;C质地坚硬、由多种矿物组成,是花岗岩;D有气孔,是玄武岩。第10题,花岗岩是地下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地壳抬升;再经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形成可见的花岗岩。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中①②③④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请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表现出的地貌形态特点是 ,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中 地(填字母)拍摄的,与该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2)乙同学考察回来说道:“这次我站在温度高达65
℃的地面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 图(填数字),这种地貌的名称是 ,多分布在图中 地(填字母),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3)古人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佳句来描述丙同学的考察地,据此判断其拍摄的照片应是 图(填数字),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同学是在海南三亚进行研学旅行,你认为丁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 图(填数字),研学期间该地多吹 (海风或陆风)。?
【解析】第(1)题,地貌景观照片①为黄土高原,其地貌形态据图可以看出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图中A处。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易被侵蚀,因而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与该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气候(或水文、土壤)。第(2)题,暑假我国最热的地区应该出现在西北地区的沙漠中,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④图,沙漠中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沙丘,沙漠一般形成于内陆地区,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降水少,沙漠夏季升温快、蒸发量大、多大风,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因而形成了沙漠。第(3)题,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这条如诗似画的漓江,更有戏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神秀天下无。”丙同学拍摄的照片应是③图,漓江位于云贵高原,其地表崎岖,峰丛林立。第(4)题,海南三亚的热带滨海风光最具吸引力,因此丁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②图,暑假海南岛近地面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较低,气压高,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
答案:(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A 气候(或水文、土壤)
(2)④ 沙丘 B 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3)③ 峰丛林立,地表崎岖
(4)② 海风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火山活动在时间上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火山砾(渣)、火山灰以及熔浆,颜色呈灰黑色。粗的火山砾(渣)及熔浆会在火山口附近沉积,细小的火山碎屑可以随风飘至远处沉积。下图示意山西省最大盆地——大同盆地(远古时期为大同湖)局部区域地质剖面情况。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地质历史上火山的活跃期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3.该地不存在的地质作用是
( )
A.火山活动
B.岩层断裂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解析】12选D,13选B。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火山碎屑层有4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则可以判断有4个火山活跃期。第13题,由火山熔岩可以判断该地经历了火山活动;由湖相沉积层和上题可知,该地有流水堆积作用;由黄土层可以判断,该地有风力堆积作用;由该地地质剖面情况判断没有出现岩层断裂活动。
(2021·厦门高二检测)此完成14、15题。
14.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按照先后排序依次是
(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③②
15.与阶段①相比,处在阶段②中的河流
( )
A.下蚀较强,侧蚀较强,堆积较强
B.下蚀较弱,侧蚀较强,堆积较强
C.下蚀较强,侧蚀较弱,堆积较弱
D.下蚀较弱,侧蚀较强,堆积较弱
【解析】14选D,15选B。第14题,因为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砾岩经流水长期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方山、峰林等地貌,所以形成初期为砂岩沉积层随地壳上升,形成台地,台地在流水下蚀作用下形成“V”形河谷,如①图所示。后随着河流溯源侵蚀、下蚀及侧蚀加剧,河谷变宽变长,台地逐渐被切割形成山脉、方山等,如④③图所示。随着侧蚀加大,山脉、方山逐渐形成峰林、残丘等,如②图所示。第15题,阶段①时为丹霞地貌早期,河流落差大,流速急,下蚀强,侵蚀强,多形成“V”形谷。处在阶段②后期中的河流落差小,河道弯曲,流速缓慢,下蚀弱,侧蚀强,泥沙淤积,堆积明显。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6.(2021·济南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台湾东部台东市西靠台湾山脉,自然风景秀丽。卑南溪发源于台湾山脉,向东注入太平洋。这里气候湿润,但冬季却遭受沙尘的困扰。
(1)分析图示地区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的原因。
(2)简析卑南溪河口M沙滩的形成原因。
(3)说明该区域沙尘是如何形成的。
(4)简述为减轻台东市区沙尘危害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地貌丰富多样的原因,主要从地形、外力作用等角度分析。第(2)题,河口地区沙滩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卑南溪所携带的泥沙,在河流下游地区,河床变宽,加之海水顶托,使得河流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于河口地区,形成沙漠。第(3)题,该区域沙尘的形成主要从沙尘来源及动力因素考虑。第(4)题,减轻台东市区沙尘危害可采取的措施从恢复植被、降低风速及设置沙障等角度分析。
答案:(1)该地区东临太平洋,靠近海岸线,海岸地貌发育普遍;西侧为台湾山脉,地势陡峻,加上河流流水作用强烈,形成各种山地和流水地貌。
(2)卑南溪河流含沙量较大;卑南溪河口地区地形平坦,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易淤积;河口泥沙受流水影响向东输送;沿岸日本暖流北上,导致该河口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积于河口。
(3)冬季河流处于枯水季节,水位低,沙滩面积广,沙源丰富;冬季降水较少,天气较干燥;冬季风风力较强。
(4)在台东市区东北部植树造林,减少风速,阻滞沙尘;在临近沙滩的区域设置挡风墙;尝试在沙滩上种植喜沙植被。
PAGE
-
7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下图,完成1、2题。
1.导致大理石柱在不同年代升降的原因是
( )
A.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B.地壳运动
C.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D.海浪的侵蚀作用
2.从公元79年到1955年,那不勒斯海岸所受到地质作用及其对应的判断依据是( )
A.岩浆活动——火山灰覆盖
B.风力沉积——火山灰覆盖
C.海水的沉积作用——海生生物的钻孔
D.海水的侵蚀作用——海生生物的钻孔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读图回答3、4题。
3.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 )
A.冰川侵蚀
B.流水作用、搬运作用
C.风化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4.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 )
A.雪峰山
B.昆仑山
C.黄山
D.东南丘陵
(2021·阳泉高二检测)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它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虽历经多次地震,但仍保存至今。千余年来,云冈石窟破坏严重,岩石呈板状脱落。下图示意该石窟景观。据此完成5、6题。
5.修建云冈石窟的岩石属于
( )
A.岩浆
B.岩浆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6.导致云冈石窟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冰川侵蚀强烈
B.多次地震
C.流水侵蚀强烈
D.风化作用强烈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
A.岩石有风化裂隙
B.岩石中含有化石
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岩石具有可溶性
8.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
A.流水侵蚀作用
B.化学沉积作用
C.化学溶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2021·北京高二检测)小明同学前往泰山游学时捡到一块岩石标本,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是花岗岩。回答9、10题。
9.下图中最有可能是小明捡到的岩石标本的照片是
( )
10.泰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于地表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中①②③④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请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表现出的地貌形态特点是 ,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中 地(填字母)拍摄的,与该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2)乙同学考察回来说道:“这次我站在温度高达65
℃的地面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 图(填数字),这种地貌的名称是 ,多分布在图中 地(填字母),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3)古人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佳句来描述丙同学的考察地,据此判断其拍摄的照片应是 图(填数字),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同学是在海南三亚进行研学旅行,你认为丁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 图(填数字),研学期间该地多吹 (海风或陆风)。?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火山活动在时间上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火山砾(渣)、火山灰以及熔浆,颜色呈灰黑色。粗的火山砾(渣)及熔浆会在火山口附近沉积,细小的火山碎屑可以随风飘至远处沉积。下图示意山西省最大盆地——大同盆地(远古时期为大同湖)局部区域地质剖面情况。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地质历史上火山的活跃期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3.该地不存在的地质作用是
( )
A.火山活动
B.岩层断裂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2021·厦门高二检测)此完成14、15题。
14.丹霞地貌的演化阶段按照先后排序依次是
(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③②
15.与阶段①相比,处在阶段②中的河流
( )
A.下蚀较强,侧蚀较强,堆积较强
B.下蚀较弱,侧蚀较强,堆积较强
C.下蚀较强,侧蚀较弱,堆积较弱
D.下蚀较弱,侧蚀较强,堆积较弱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16.(2021·济南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台湾东部台东市西靠台湾山脉,自然风景秀丽。卑南溪发源于台湾山脉,向东注入太平洋。这里气候湿润,但冬季却遭受沙尘的困扰。
(1)分析图示地区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的原因。
(2)简析卑南溪河口M沙滩的形成原因。
(3)说明该区域沙尘是如何形成的。
(4)简述为减轻台东市区沙尘危害可采取的措施。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