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二章
本章整合
地
理
2021
内容索引
知识网络
整合构建
专题归纳
思维深化
知识网络
整合构建
专题归纳
思维深化
专题一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有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侵入岩,是什么年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等。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以下图为例,图中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2)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以下图为例,图中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3)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②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侵蚀掉;
③当时、当地气候发生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新岩层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5)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年代。
典例1(2019江苏卷)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思路导引
解析
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界面M上部为水平岩层,说明其以堆积作用为主,而N岩层为向斜,说明该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发生了弯曲变形。因此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构造运动变化,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乙岩层与甲岩层交界面M处,乙岩层最上部的部分岩层缺失,说明乙岩层形成后经历了长期侵蚀,C正确。甲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侵蚀,后接受沉积,A错误。乙岩层位于甲岩层下方,说明乙形成时代早于甲岩层,B错误。丙位于沉积岩的地表,是受地表外力侵蚀形成的沟谷,D错误。
思路导引答案
(1)稳定 水平挤压
(2)侵蚀 堆积
早 侵蚀
题目答案
(1)D (2)C
专题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特点或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
侵
蚀
作
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水
侵蚀
海浪通过冲击和磨蚀来侵蚀海岸,使岩石破碎,形成海蚀崖、海蚀柱等
海岸地带或海滨地区
外力作用
特点或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搬运作用
风力
搬运
主要形式为悬浮形式、滚动及跳动形式,如沙尘暴
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
河流
搬运
主要有悬浮形式,跳动、滚动和滑动形式,可以使地表物质发生远距离的移动
湿润、半湿润地区
冰川
搬运
有的在冰床上被推移,有的夹持在冰川内或叠置冰面上随冰川运动一起被搬运
高山地区或高纬度地区
外力
作用
特点或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沉
积
作
用
冰川
沉积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冰川沉积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
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
(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
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半干旱及邻近地区
典例2(2020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思路导引解答本组题关键在于根据题意、选项在地质剖面图中寻找相关信息。
解析
第(1)题,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基础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读图可知,四处河谷中只有①河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其他三处河谷的岩石都是不可溶蚀的,所以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①,A正确。第(2)题,读图分析,图中断层切断了石灰岩和页岩,没有再切断后来形成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之后没有一直活动,A错误;断层没有切穿花岗岩,但是花岗岩侵入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的时间比花岗岩早,B错误;现代河谷下切是由于断层形成之后该地区地壳整体抬升,C错误;侵蚀面覆盖在断层之上,断层没有切穿侵蚀面,说明断层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D正确。
思路导引答案
(2)前 早
题目答案
(1)A (2)D(共44张PPT)
第二章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
地
理
2021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主题探究
课标导引
知识体系
课程
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
目标
导引
1.理解岩石的形成与分类
(综合思维)
2.学会在野外辨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地理实践力)
3.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
2.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洋壳的厚度较小,平均为5~10千米。陆壳的厚度较大,平均为39~41千米。
3.岩石
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结合而成的,依据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 石
成 因
典型代表
岩浆
岩
侵入岩
岩浆沿着岩石圈的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凝固而形成
玄武岩
沉积岩
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含有生物化石
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
岩 石
成 因
典型代表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
砂岩变质生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生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生成大理岩
地理实践力①如何区分同是岩浆岩的花岗岩和玄武岩?
②怎样区分砾岩、砂岩、页岩?
提示
①花岗岩没有气孔,玄武岩有气孔。
②主要从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判断。砾岩一般含有较大颗粒,直径在2毫米以上。砂岩一般颗粒较小,但肉眼可分辨。组成页岩的颗粒物细小,一般肉眼不可分辨。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也是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中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相互转化。
过程:①岩浆侵入到地壳之中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岩浆岩。
②出露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变成碎屑物质;碎屑物质经过搬运作用迁移到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再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③沉积岩、岩浆岩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④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上升到地表,再次经受风化等外力作用,或者重新深入到地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
三、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
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区。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组成岩石圈的物质联系过程:矿物→岩石→地壳。( )
答案
√
(2)沉积岩中的化石可通过循环作用,转化为变质岩中的化石。( )
答案
× 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
(3)所有的岩石之间都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
答案
× 岩浆岩可以转化为变质岩和沉积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也可以相互转化,但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转化为岩浆岩。
(4)促使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不但来自地球内部,也包括外部能量,如太阳辐射。( )
答案
√
长白山天池边上有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图1为小明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和浮石图片,图2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简图(甲、乙、丙、丁、戊代表岩浆、三大类岩石和沉积物)。据此完成2~3题。
2.长白山天池的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3.“浮石”形成于图2中的( )
A.乙→丁
B.丙→乙
C.甲→戊
D.戊→丙
解析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到,长白山天池位于山顶,形成源于火山活动,是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凝固,火山口淤塞,积水形成的火山湖,A正确。周围岩石是喷出岩,形成溶洞的是石灰岩,B错误。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浮石是玄武岩,是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的,不是地壳下陷和岩石崩塌形成的,C、D错误。第3题,由材料可知,“浮石”为喷出岩,属于岩浆岩。由图2可知,丙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沉积物,甲为沉积岩,戊为变质岩,故“浮石”形成于图2中的丙→乙,B正确。
答案
2.A 3.B
太行山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6亿年前其是一片汪洋大海,经多次地壳抬升运动,后又与华北平原断裂,才形成如今太行山的地貌形态。据此完成4~6题。
4.太行山东西两侧均有大量煤层分布,那么煤层形成于下图中的( )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④→③
5.太行山上发育了很多河流,除一条向西注入黄河外其余都向东注入海河流域。向东注入海河流域的各条河流在太行山东麓容易形成以下哪种地貌?( )
A.沙丘
B.河口三角洲
C.山前冲积扇
D.峡谷
6.下列岩石的成因与上图①相同的是( )
A.大理岩
B.片麻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逻辑关系判断,①为岩浆岩,②为沉积岩,③为岩浆,④为变质岩,则①→②为外力作用,①→④为变质作用,②→④为变质作用,④→③为重熔再生作用。太行山东西两侧均有大量煤层分布,煤层是外力作用形成的。B正确。第5题,太行山上发育的向东注入海河流域的各条河流,在太行山东麓流出山口,进入平原,流速明显减慢,容易在山口附近堆积形成扇状的沉积地貌,即山前冲积扇,C正确。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A错误。河口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B错误。太行山东麓较为平坦,一般不会形成峡谷地貌,D错误。第6题,图中显示,①岩石属于岩浆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理岩、片麻岩分别由石灰岩、花岗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属于变质岩,A、B错误。玄武岩属于喷出岩,成因与图中①岩石相同,C正确。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岩石的成因与图中①岩石不同,D错误。
答案
4.B 5.C 6.C
课堂篇
主题探究
探究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问题探究]
艾尔斯岩石是一块长约3
000米,周长约9千米,距地面最高高度约335米的红褐色巨大岩石,其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等。它更大的一部分隐藏在地表之下,大概有6千米深。因地处整个澳大利亚大陆的中央位置,被称为“澳大利亚的红色心脏”。图1为澳大利亚艾尔斯岩石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
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艾尔斯岩石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哪一类岩石。
(2)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与图2中的哪一种作用相对应?
提示
(1)艾尔斯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砾岩、砂岩,因此属于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因此丁代表沉积岩。故艾尔斯岩石属于丁类岩石。
(2)艾尔斯岩石顶部圆滑光亮,四周陡崖上形成的一些自上而下、宽窄不一的沟槽、浅坑是由长期的风化、侵蚀,也就是外力作用引起的。图2中①箭头指向沉积物,说明是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物。故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应与①对应。
[关键能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要点笔记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方法技巧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关键在于抓住以下几点:
(1)明确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关系。
①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如图中A;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如图中B。
②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如图中C和D。
③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如图中A。
④在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的形成环境中有生物活动,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不含有化石。
(2)明确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之间相互转化的地质作用。
①岩浆经侵入或喷出作用,冷凝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安山岩),这一过程为冷凝作用,如图中a。
②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下,形成沉积岩,这一过程可称为外力作用,如图中b或c。
③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一过程为变质作用,如图中b或c。
④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这一过程为重熔再生作用,如图中d。
(3)常见变式图举例:
[典例剖析]
典例(2020天津卷)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
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2)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
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
思维过程
(2)岩石出露地表与地壳的垂直抬升作用有关。
解析
第(1)题,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错误。图中山体陡峻,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且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正确,B错误。第(2)题,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垂直抬升作用使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A正确。水平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
答案
(1)D (2)A
素养培优
素养
综合思维——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实质也就是岩石圈物质不断循环的过程。在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中,需全面考虑内、外力的类型及发生的先后过程。
培优
(2020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当堂检测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下图为中华龙鸟化石图片。据此完成1~3题。
1.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地壳
B.软流层
C.地核
D.下地幔
2.含有中华龙鸟化石的页岩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3.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 )
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
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
解析
第1题,火山灰来源于岩浆喷发,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特殊圈层——软流层,该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故火山灰来源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软流层,B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含有中华龙鸟的化石属于页岩。页岩是碎屑物经过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属于沉积岩,A正确。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变质而成的,B错误。侵入岩、喷出岩属于岩浆岩,与岩浆活动有关,C、D错误。第3题,材料指出,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说明中华龙鸟生活的环境较为温暖湿润,可能是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B正确。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自然条件恶劣,动植物少,加上岩浆的高温作用,难以形成化石,A错误。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风沙活动频繁,气候干旱,动植物少;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生存环境差,动植物少,因此化石少。C、D错误。
答案
1.B 2.A 3.B
砂岩是由各种砂粒胶结而成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石英或长石,是高温制作宜兴紫砂壶(图1)的主要原料。图2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紫砂岩的类型对应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5.高温烧制紫砂壶的过程,与下列哪一作用过程的原理相似?(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图可知,丁向乙转化需要外力作用,所以判断乙为沉积岩;甲、乙、丁均可以转化为丙,则丙为岩浆;甲由丙形成,则甲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B正确。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丁为变质岩,根据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关系,则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重熔再生作用,④为冷凝作用。高温烧制紫砂壶的过程中,沉积岩受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对应箭头②,B正确。
答案
4.B 5.B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该公园的岩石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7.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6题,据材料可知,图a中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图b中乙为侵入岩,丁为喷出岩,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B正确。第7题,该景观地表的岩石为花岗岩,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为外力作用。图b中①表示外力作用,②表示变质作用,③表示固结成岩作用,④表示冷凝作用,A正确。
答案
6.B 7.A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 2020年12月,夏威夷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活动加剧并大规模喷发,火山喷出的岩浆顺势而下,最终注入大海。
(1)据图说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指出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波及的地球内部圈层及判断依据。
(3)分别说出图中②④⑤⑧所属的内外力作用。
(4)图中哪些岩石可以被人类开采利用?请列举一例。
解析
第(1)题,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逐渐成为砾石、泥土等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第(2)题,火山喷发的物质为岩浆,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由材料“火山喷出的岩浆顺势而下,最终注入大海”可知,岩浆喷出地壳,可判断出该火山喷发波及的地球内部圈层为地幔和地壳。第(3)题,从图中可读出,②由侵入岩指向变质岩,为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④由变质岩指向岩浆,为重熔再生作用,属于内力作用。⑤由沉积岩指向地表,为地壳抬升,属于内力作用。高山上的物质经过⑧后,又经历了搬运、沉积,后形成沉积岩,因此⑧指的是风化和侵蚀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第(4)题,图中的侵入岩,如花岗岩,质地坚硬,可用作装饰材料。玄武岩多气孔,可做假山、盆景等。
答案
(1)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经风化、侵蚀变成碎屑物质后由风、流水等搬运至低处,沉积下来,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2)此次火山喷发波及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幔和地壳,判断依据是岩浆发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3)②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地壳运动,⑧为风化、侵蚀作用。
(4)图中的侵入岩(花岗岩)可作为装饰材料,喷出岩(玄武岩)可用来做假山、盆景等。(答出一点即可)(共51张PPT)
第二章
第1课时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
理
2021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主题探究
课标导引
知识体系
课程
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目标
导引
1.了解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类型
2.掌握主要内力作用的特点,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掌握主要外力作用的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形成的关系(综合思维)
4.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人地协调观)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作用特点
结 果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力量十分巨大,对地貌的影响最为深刻,作用过程除
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
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一般较为迅速、明显
通过削平山岭、填塞低地等方式改变地表形态
思考感悟从全球和局部地区来看,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否只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中的某一作用的结果?
提示
地表各种地形都是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来看,以内力作用为主;就局部地区来看,如平原的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高原、山地的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1)上地幔上部的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2)结果: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2.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类型复杂多样。按照运动的方向,地壳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大类,前者指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后者则指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常相伴存在。
(1)褶皱。
①形成: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形成褶曲,一系列的褶曲称为褶皱。
②褶皱与地表形态。
褶 皱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向上突出
向下凹陷
受侵蚀前
图 示
?
形成的地形及原因
山岭
谷地
背斜岩层向上突出,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形成谷地
褶 皱
背斜
向斜
受侵蚀后
图 示
?
形成的地形及原因
谷地
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而破碎,物质疏松,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可能形成为山岭
(2)断层。
①形成: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力时发生破裂断开,其中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断层。
要点笔记只有当岩层断裂,并且两侧岩层沿断裂面发生位移才形成断层。若只发生了断裂,两侧的岩层并没有发生位移,则不是断层。
②断层与地表形态。
形态
地垒
地堑
形成
几条走向平行的断层,中间岩块相对上升,断层面相背倾斜的组合形式
几条走向平行的断层,中间岩块相对下降,断层面相向倾斜的组合形式
图示
?
?
形成的地形
块状山地
狭长的凹陷地带
实例
华山、庐山
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3.地震
(1)概念: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2)分类:
①构造地震: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原因。
②火山地震:火山活动产生的地震。
(3)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越高,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
(4)烈度:地面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4.变质作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直接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陨石冲击也影响着变质作用。
三、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学说的主要观点
(1)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如海岭等)分成六大板块(①亚欧板块、②太平洋板块、③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和若干小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则是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特别提醒①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亚洲,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大洋洲,但都属于印度洋板块;②拉丁美洲西侧属于太平洋,但属于南极洲板块。
思考感悟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析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布于板块的交界处。原因在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2.板块的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的运动
形成的宏观地形
典 例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陆地上形成海岸山脉、岛屿,海底形成海沟
安第斯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洞庭湖平原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
答案
√
(2)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抬升形成的。( )
答案
√
(3)岩层向上弯曲的地质构造一定为背斜,向下的则不一定为向斜。( )
答案
× 一般岩层向上弯曲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读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完成2~3题。
2.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
M半岛位于(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3.关于图中所示边界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易形成山脉
B.属于板块生长边界
C.易形成海沟
D.属于板块消亡边界
解析
第2题,根据图示,M半岛为阿拉伯半岛,其西侧为红海,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M半岛位于边界线东侧,故M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D正确。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所示边界箭头背向分离,为板块生长边界,B正确、D错误。该边界位于两大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A错误。海沟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相撞挤压处,C错误。
答案
2.D 3.B
下图为宁夏平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 )
A.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
C.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5.贺兰山从成因看属于( )
A.褶皱山
B.火山
C.断块山
D.无法判断
解析
第4题,图中岩层有明显位移,宁夏平原相对两侧岩块下降,是断层中的地堑,故宁夏平原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地壳运动,B正确。第5题,贺兰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部分,从成因看属于断块山,C正确。
答案
4.B 5.C
课堂篇
主题探究
探究一
背斜和断层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
[问题探究]
下面为游客拍摄的两幅地貌照片。
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这两幅照片属于哪种地质构造类型,常形成哪种地貌类型。
(2)在野外,常看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情况,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3)研究地质构造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指导意义?
提示
(1)图1为背斜,常形成山岭。图2为向斜,常形成谷地。
(2)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而破碎,物质疏松,容易被侵蚀,因此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3)研究地质构造可为我们寻找油气、地下水等资源提供帮助。在工程建设上,可避开不利的区域,利于工程建设。
[关键能力]
1.褶皱和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岩层形态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岩层新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
?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相对下降的一侧,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
特别提醒判断背斜和向斜时,岩层的弯曲形态只是直观手段,在实践中,往往采用岩层年龄关系进行判断更为准确。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特别提醒①背斜由于是拱形结构,建设隧道时,上部岩层的压力会被两侧岩层承受,不易垮塌,因此安全性高;且岩层之间的地下水会向两侧分流,不易出现渗漏的现象。②水、油、气相比,水的密度最大,天然气的密度最小,因此向斜成为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成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③大型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可避免由此诱发的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水库则可避免渗漏。
[典例剖析]
典例1(2020全国卷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思维过程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出,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
答案
(1)D (2)C
探究二
板块运动及形成的地貌
[问题探究]
2019年以来,尤其是2020年,全球地震进入一个活跃期,里氏7.0级以上的破坏性大地震多发。下图为2019年、2020年两年全球里氏7.0级及以上地震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2019年、2020年全球里氏7.0级及以上地震分布特点。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世界地震分布规律。
(3)从政府和个人层面分别说明如何做好防震减震。
提示
(1)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
(2)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原因在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3)政府层面:加强地震灾害的科学研究与预报;制定应急处理机制;加强防震减震知识的宣传教育。个人层面:掌握必要的防震减震基本技能等。
[关键能力]
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作用
形式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褶皱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中脊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方法技巧如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步骤:①确定地形所处位置→②判断其位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处→③判断板块的运动形式(碰撞、张裂)→④结论。
如:地中海今后的面积会扩大还是会缩小?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在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处,因此地中海面积会不断缩小。
[典例剖析]
典例2(2020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思维过程断裂发育,说明该地区地壳运动比较活跃。题意已明确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因此先确定该地区位于哪两大板块交界处。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断裂发育是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的影响,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
答案
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当堂检测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冰岛
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板块构造运动无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脉
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
解析
第1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地貌形态。C正确。第2题,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褶皱山脉,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成因与图示板块构造运动无关,A正确。马里亚纳海沟、日本岛弧位于太平洋西岸,成因与图示板块构造运动相同,B、C错误。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海洋板块部分)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处,D错误。
答案
1.C 2.A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地层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甲、乙、丙、丁四处的构造类型和地貌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褶皱山
B.乙——背斜山
C.丙——向斜谷
D.丁——断层谷
4.若在甲、乙、丙、丁四处进行人类活动,最合理的是( )
A.甲——开采油气资源
B.乙——修建南北向隧道
C.丙——修建大型水库
D.丁——修建东西向铁路
解析
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处岩层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没有形成褶皱,A错误。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海拔较高,为山地,B正确。丙处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为断层,岩石断裂形成块状山地,C错误。丁处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向斜山,D错误。第4题,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甲不是背斜,A错误。乙处为背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结构稳定,不易塌陷,且不易渗水,适合修建隧道,乙处的剖面为东西走向,因此背斜的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因此隧道为南北走向,B正确。丙处为断层,修建水库易导致渗漏、塌陷,还会引发地震,故不宜修建水库,C错误。丁为向斜,剖面为东西走向,向斜的延伸方向为南北走向,因此铁路应为南北走向,D错误。
答案
3.B 4.B
5.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认识六大板块,填写各板块所对应的字母:亚欧板块是 ,非洲板块是 ,美洲板块是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亚洲的印度半岛所处的板块是 。?
(2)喜马拉雅山脉被称为“世界屋脊”,它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 (填板块运动形式)形成的。?
(3)有人说,地中海和红海同为海洋却有着不同的宿命,请据图分别预测地中海和红海的未来变化,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进行解释。
(4)2021年2月13日凌晨,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7.3级地震。请解释为何日本多火山、地震。
解析
第(1)题,结合板块分布图即可知道不同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第(2)题,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第(3)题,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海洋面积缩小,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可能会消失。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区,因此红海面积不断扩大,所以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可能会成为新的大洋。第(4)题,由图可知,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答案
(1)A B E D C
(2)亚欧 印度洋 碰撞挤压
(3)地中海面积缩小,可能会消失。这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导致的。
红海面积扩大。这是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张裂导致的。
(4)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共62张PPT)
第二章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
理
2021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主题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风化作用
1.概念: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风化作用的类型。
类型
作用特点
总 结
物理
风化
作用
岩石表层和内部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膨胀或收缩的程度不同,长期作用的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风化作用使得地壳表层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风化作用后的风化产物是土壤母质的来源,对土壤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大的地区,岩石中的水分不断冻融交替,使岩石崩解、破碎
化学
风化
作用
岩石发生分解,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物质。这些新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不被水溶解的物质残留在原地
类型
作用特点
总 结
生物
风化
作用
生物物理风化:植被根系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等可以松动岩石或使岩石破裂
?
生物化学风化:动植物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殖酸,低等藻类等产生的酸性物质,都会使岩石分解,改变岩石的状态
二、侵蚀作用
1.概念: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搬运到他处的现象。
2.侵蚀作用的类型。
类 型
作用特点
典型地貌
风力侵蚀
作用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
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
流水侵蚀作用
机械
侵蚀
流水及其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对所经地区产生的冲刷和摩擦作用
河谷、沟壑
化学
溶蚀
流水经过石灰岩或其他可溶性岩石地区时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喀斯特地貌
类 型
作用特点
典型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
拔蚀
冰川下松动岩块的突出部分,可能与冰冻结在一起,冰川移动时把岩块拔出带走?
角峰、冰斗、U型谷
磨蚀
冰川移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块与冰床之间发生的摩擦作用?
海水侵蚀
作用
波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携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海蚀崖、海蚀柱
三、搬运作用
1.概念:经风化、侵蚀的物质被风、河流、冰川、海浪等转移而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2.搬运作用的类型。
作用类型
作用特点
风力搬运
作用
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沙粒为主;滚动及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表现突出
河流搬运
作用
包括悬浮形式,跳动、滚动和滑动形式。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表现突出
冰川搬运
作用
具有巨大的搬运作用,能将成千上万吨的岩块搬运到千里之外
四、沉积作用
1.概念: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有规律地沉淀、堆积的现象。
2.沉积作用的类型。
作用类型
作用特点
典型地貌
风力沉积
作用
①当风速减小,风沙流运行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时,使风携带的沙粒沉积下来。②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下来,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沙丘
流水沉积
作用
①当流水水量减少,或流速减慢,含沙量增加时,流水的搬运能力减弱,所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先后沉积下来。②沉积物分布的基本规律:自河流上游到下游,颗粒物越来越小
冲积平原、三角洲
冰川沉积
作用
①当冰川融化以后,所携带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②冰川堆积物结构疏松、大小悬殊
冰碛丘陵、蛇形丘
要点笔记流水、风力与冰川沉积物的差异
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往往是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沉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思考感悟在地貌形态形成过程中,几种主要外力作用之间关系如何?
提示
①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塑造和重建地表形态的循环。②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形成各种地貌类型。③搬运作用是风化、侵蚀作用的继续,同时又为沉积作用准备了物质来源。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长江中游荆江河道为“地上河”,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
答案
× 长江中游荆江河道为“地上河”,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
(2)珠穆朗玛峰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 )
答案
√
(3)由西北向东南,黄土高原沉积颗粒物粒径整体由大变小。( )
答案
√
送别角是位于新西兰南岛最北端的一处似象鼻山造型的岩礁。下图示意送别角地貌景观。据此完成2~4题。
2.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 )
A.岩石硬度较大
B.层理构造显著
C.断裂构造发育
D.以花岗岩为主
3.塑造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物理风化
C.化学风化
D.海水侵蚀
4.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送别角地貌可能演变为( )
A.海蚀崖、海蚀柱
B.海滩、滩涂
C.潟湖、海积阶地
D.沙坝、沙嘴
解析
第2题,送别角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条件是岩石硬度较大,不易被侵蚀,得以保留下来,从而形成独特的送别角地貌景观,A正确。第3题,结合上题结论,海水侵蚀作用是形成送别角的主要外力作用,D正确。第4题,海滩、滩涂、潟湖、海积阶地、沙坝、沙嘴等都属于海积地貌,送别角主要为外力侵蚀地貌,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象鼻”与沿岸岩层相连处会断裂塌陷,变为海蚀柱,沿岸成为海蚀崖,A正确。
答案
2.A 3.D 4.A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读图,完成5~7题。
5.关于该地貌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坚硬
B.地表植被覆盖少
C.季相变化明显
D.形态独特
6.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地形
D.气候
7.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解析
第5题,据图分析,该地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地貌景观为风蚀地貌,岩石比较坚硬,A正确。地表植被覆盖少,B正确。季相变化不明显,C错误。风蚀地貌形态独特,D正确。C符合题意。第6题,据图分析,该地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显著,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独特的风蚀地貌,故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气候,与植被、土壤、地形关系不大,D正确。第7题,据图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差,地貌景观为风蚀地貌,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气候相对湿润,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图示景观最可能位于柴达木盆地,C正确。
答案
5.C 6.D 7.C
课堂篇
主题探究
探究一
风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问题探究]
风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下图为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归纳风化壳厚度大小与气温、降水、生物之间的关系。
(2)冻土带与荒漠和半荒漠带风化壳厚度小,分析其原因。
提示
(1)风化壳厚度大小与气温、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2)冻土带:气温低,降水少,且由于气候严寒,植被少,风化作用弱,风化壳厚度小。
荒漠和半荒漠带:降水少,蒸发强,植被稀少,因此风化作用弱,风化壳厚度小。
[关键能力]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气候
①干冷地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②湿热地区:以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为主。
(2)地形
①地势起伏状况:
a.高山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b.低山丘陵以及平原地区: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②山坡朝向:
a.朝阳面: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b.背阴面: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3)岩石性质
①成分:
a.岩浆岩比变质岩、沉积岩易于风化。
b.岩浆岩中基性岩比酸性岩易于风化,基性岩中暗色矿物较多,颜色深,易于吸热、散热。
c.沉积岩中的易溶岩石(如石膏、碳酸盐类等)比其他沉积岩易于风化。
②结构:
a.结构较疏松的岩石易于风化。
b.构造破碎带易于风化,往往形成洼地或沟谷。
c.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对风化作用也有显著的影响。裂隙发育增加了水、空气与岩石接触的面积,加剧风化作用。
[典例剖析]
典例1石河是一种特定的冰缘地貌,多分布于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
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附近,是在高山的高寒环境下产生的岩块、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凹槽或沟谷中,沿沟槽徐徐向下移动,形成的石河地貌景观。下图为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某石河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天山石河景观最可能分布在( )
A.500米以下
B.1
500~2
000米
C.2
500~3
000米
D.3
500~4
000米
(2)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冻融堆积
C.流水堆积
D.冰川运动
思维过程(1)石河分布于高山雪线附近。因此本题只需根据夏季最高气温和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计算出雪线的海拔,即可推测出石河景观海拔略低于雪线。
(2)石河物质为在高山的高寒环境下产生的岩块、岩屑。从景观照片上看,这些物质较为粗大,不可能是风力、流水作用的结果(风力、流水作用的沉积物颗粒细小)。高山高寒地区昼夜温差大,冻融作用强。
解析
第(1)题,石河景观位于雪线附近,由吐鲁番盆地7月气温及海拔计算,雪线出现在海拔4
000米左右,故石河景观最可能分布在3
500~4
000米,D正确。第(2)题,由“在高山的高寒环境下产生的岩块、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凹槽或沟谷中,沿沟槽徐徐向下移动”分析,该岩石碎屑位于雪线附近,雪线随季节上下移动,该区域岩石不断发生冻融,逐渐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在低处堆积。B正确。
答案
(1)D (2)B
探究二
流水作用及其形成地貌特征
[问题探究]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有很多小村落被称为月亮湖村、轭头弯村等。这些称呼往往是因当地有湖泊形似弯月或牛轭而得名。下面照片中圆圈部分为河流曲流或牛轭湖。
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河流曲流、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2)推测河流曲流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其原因是什么。
(3)在我国西部山区,有没有河曲发育?若有,推测其形成过程。
提示
(1)河流流经地形平坦地区时,流速较慢,以侧向侵蚀为主。水流从上游搬运而来的泥沙及凹岸侵蚀所产生的碎屑物,被带到凸岸堆积,导致河流侧向发展。在平原地区,河流侧向发展导致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前伸,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便会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2)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的河流以侧向侵蚀为主。
(3)在我国西部山区,也有河曲发展,如长江上游通天河段,河曲深嵌峡谷之中。形成过程:最初,这里地势较为平坦,河流侧向侵蚀强,形成河曲。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增强,河流下切形成峡谷,河曲形态得以保留。
[关键能力]
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河 段
主要作用形式
主要地貌形态
上游
河流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中的下切侵蚀作用为主,搬运能力强
峡谷(V型谷)
中下游
由于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以沉积作用为主
冲积平原、冲积扇
在地形平坦的区域,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减弱,侧向侵蚀作用增强
河曲、牛轭湖
拓展延伸1.河曲和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1)河曲的形成过程
当河流流经地形平坦地区时,如果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表层水流将向凹岸偏离,流向凹岸的表层水流一部分折向河底,形成底层水流,触及河底后,又变为上升流返回河面,形成环流。与此同时,河流向下游的纵向流动并没有停止,横向的环流与纵向的水流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状推进的水流。环流是造成河曲的主要力量:流向凹岸的水流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使得凹岸后退,越来越凹;流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沿凸岸一侧上升,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泥沙不断在凸岸一侧堆积,使得凸岸越来越凸。
(2)牛轭湖的形成
河曲(也称蛇曲)形成后,河床弯曲度不断加大,便会发生裁弯取直。河流由取直部位流去,原先河曲上的弯曲河道被废弃,因形如牛轭,故称为牛轭湖。
2.河曲的分布与发展
(1)河曲主要是河流的侧向侵蚀形成的,故河曲发育程度高的河段一般分布在地形比较平坦的地区。如我国内蒙古高原的河流、长江中游河段。
(2)在河曲形成以后,若地壳显著抬升,则河流流速增大,河流的下切侵蚀增强,形成嵌入式河曲。嵌入式河曲一般分布于河流的上游山区,如长江、黄河上游。
[典例剖析]
典例2(双选)(2018江苏卷)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
A.加速洪水下泄
B.增加河床淤积
C.减少上游来水量
D.缩短航运里程
(2)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是( )
A.麋鹿保护区所在地
B.六合垸所在地
C.张智垸所在地
D.永合垸所在地
思维过程(1)河道裁弯取直后的影响主要从河流流速及航运里程的变化方面分析。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加快,航运里程缩短。
(2)可通过恢复原有河道进行判读。如下图所示。
解析
第(1)题,裁弯取直使得水流速度加快,可以加快河水的下泄,缩短航运里程,A、D正确。裁弯取直加速河水下泄,增强了河水的搬运能力,减轻了河床淤积,B错误;裁弯取直并不会减少上游来水量,C错误。第(2)题,天鹅洲故道、黑瓦屋故道、老河故道都是长江裁弯取直之前的河道,其南侧地理事物以前位于长江的南岸,北侧地理事物以前位于长江的北岸。读图可知,六合垸所在地、永合垸所在地曾经位于长江南岸,B、D正确。麋鹿保护区所在地位于老河故道和天鹅洲故道之间,可能位于长江以北,A错误;张智垸所在地虽然位置偏南,但是位于长江河道的北侧,C错误。
答案
(1)AD (2)BD
探究三
风力作用
[问题探究]
在新疆,距克拉玛依市西南100千米,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维吾尔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其实,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地貌指在干旱地区,由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侵蚀、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雅丹地貌分布区的气候特点。
(2)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组合。分析说明雅丹地貌区风蚀地貌形状怪异的原因。
(3)简述风蚀作用与风化作用的区别。
提示
(1)气候极端干旱;风力强劲。
(2)区域内各地风力大小不同、岩性不同,抗蚀性不同,因而产生的侵蚀作用不同,形成形状怪异的风蚀地貌。
(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风蚀作用是指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风蚀作用塑造了各种各样的风蚀地貌,形成了很多独特景观。
[关键能力]
不同地区风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 区
主要表现形式
主要地貌形态
风源区或靠近风源区的地区
风速大,侵蚀作用强,搬运能力强
各类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距风源区较远地区或受地形阻挡
风速下降,搬运能力下降,沉积作用为主
黄土地貌、沙丘地貌
拓展延伸影响风蚀强弱的因素
[典例剖析]
典例3(2019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地区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思维过程(1)材料信息: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流水和泥沙。题意:营造山前平原的作用。结论:流水沉积作用。
(2)材料信息: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距我国冬季风源地近,冬春季节风力大。该地区为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题意:(霍林河)断流期间,山前平原洼地增多增大的原因。结论:山前平原地表水缺乏,地表干燥,地表易被风力侵蚀,形成洼地。
(3)洼地增多增大→风力侵蚀作用强。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受山脉阻挡,风速下降,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埋没周边地区原有植被,土地沙化。
解析
第(1)题,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正确;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误;该地位于中纬度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错误;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风力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错误。第(2)题,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山前平原地表变得干燥,风力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正确。
第(3)题,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侵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正确;河流断流,地面径流小,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误;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误;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误。
答案
(1)B (2)C (3)C
素养培优
素养综合思维——河流的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亦称向源侵蚀,是指地表径流使侵蚀沟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并逐步趋近分水岭的过程。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剥蚀分离向上游源头后退。如下图所示:
培优
在距今80万年前,源自鲁中南低山丘陵区的沂河和柴汶河分别是源头独立的河流,后来柴汶河的支流东周河不断溯源侵蚀,在距今约6
000年前,袭夺了沂河的上游。被袭夺的沂河在袭夺处发生急转弯,形成袭夺湾,中下游仍然存在,形成断头河。地质学家曾在沂河③地的出露岩层中发现了金、金刚石等原生矿床,并确定了其沉积砂矿的首选勘察地点。东周河在汛期会遭遇洪水,为缓解洪水压力,并使河水借用原有河道自流进入沂河以缓解沿岸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当地拟建一座水坝。下图是沂河与柴汶河距今80万年前和现今的河流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袭夺过程中,与古沂河R段相比较,古东周河上游( )
A.河流落差较大
B.河流水量较大
C.沉积物粒径较小
D.冬季冰期较长
(2)地质学家确定的沉积砂矿首选勘察地点最可能是( )
A.①地
B.④地
C.⑤地
D.⑥地
(3)材料所述拟建水坝的地点最适宜选在(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
第(1)题,古东周河袭夺古沂河上游的必要条件是上游落差大,流水的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强烈。因落差大,沉积物平均粒径较大;古东周河上游流域面积小,河流水量较小;两地位置临近、海拔相近,结冰期长短差异不大。A正确。第(2)题,沉积砂矿应该是原生矿床被风化侵蚀磨损后,被河流搬运至下游合适地点沉积形成,因此沉积砂矿首选勘察地点应该选择在沂河③地的下游河段;⑤地位于③地上游;①④两地成为③地下游的时间很短,一般不会形成沉积砂矿。D正确。第(3)题,①地在袭夺湾附近,在此修建水坝既可以缓解东周河洪水压力,又可以抬升河流水位,河水可以借助原有河道自流进入沂河。A正确。
答案
(1)A (2)D (3)A
当堂检测
下图为某地沙丘景观图,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中,能正确
示意上图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
A.西北—东南向
B.东北—西南向
C.东西向
D.南北向
解析
第1题,因沙丘的迎风坡以沉积为主,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沙丘两端向背风方向延伸;背风坡风力较小,坡度较陡,等高线较密集。该地盛行西北风,所以符合规律的是图①,A正确。图②中盛行东北风;图③和图④迎风坡坡度陡,与实际地形不一致。第2题,因沙丘链为多个相似的沙丘沿相同的方向延伸成一条直线,所以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相垂直。当地盛行西北风,所以沙丘链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向,B正确。
答案
1.A 2.B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多分布在平坦的地方。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交界地区,近似环形的河床则深深嵌入岩层之中。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 )
A.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B.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C.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D.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4.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
A.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
B.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
C.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D.地势较高,利于防洪,光照充足
解析
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断裂下陷形成的是洼地,而乾坤湾地势较高,故其是地壳上升而成,然后流水沿地表裂隙不断侵蚀,最终形成乾坤湾。C正确。第4题,读图并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甲河岸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水流较缓,水域较浅,便于取水,且土壤肥沃,便于耕作,A正确;位于河流凸岸,水域较浅,不利于航运,交通不便,且与周边地区相比热量和光照相差不大,B、C、D错误。
答案
3.C 4.A
风蚀坑通常指植被覆盖的固定沙丘或者平坦草地受风吹蚀而形成的凹地、槽和洼地。读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完成5~6题。
5.下列条件中最有利于风蚀作用的是( )
A.盛行风风速大
B.地表坡度大
C.土壤颗粒大
D.植被覆盖度低
6.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述雅丹地貌的形成:“浍其崖岸,余溜风吹,稍成龙形……”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风力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
B.风力搬运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
C.雅丹地貌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D.雅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
解析
第5题,结合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越高,风蚀量越小。风速大,但植被覆盖度高时,风蚀量较小;风速小,但植被覆盖度低时,风蚀量较大。故影响风蚀量的主要因素是植被覆盖度,D正确。第6题,“浍其崖岸,余溜风吹,稍成龙形”,其含义是先有水的侵蚀,后有风的吹蚀,其形状似龙。从描述中的“浍”“溜”和“风”可以看出雅丹地貌的成因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D正确。
答案
5.D 6.D
7.读河流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
,?
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 和 。?
(2)图1中,河岸B、C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 岸,原因是 。?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槽型谷
B.喀斯特溶洞
C.瀑布
D.河口三角洲
(4)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相连?为什么?
解析
第(1)题,河流的上游靠近发源地,该处因落差大、水流急,故侵蚀作用以溯源侵蚀、下切侵蚀为主,常形成V型谷。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B、C位于河流曲流处,受流水惯性作用,凹岸(C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B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故B岸常形成浅滩。第(3)题,读图可知,A河段因岩石的质地不同而发生了差异性侵蚀,容易形成瀑布景观。第(4)题,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冲刷严重,而左岸以泥沙沉积为主,所以河口的沙洲最终与河流左岸相连。
答案
(1)乙 溯源侵蚀 下切侵蚀
(2)B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向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C
(4)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冲刷严重,而左岸以泥沙沉积为主,所以河口的沙洲最终与河流左岸相连。(共42张PPT)
第二章
第3课时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
理
2021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主题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影响
地形
对城市的影响
典 例
平原
平坦、开阔、地势稍高的平原,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利于城市进一步扩大发展,还可以减少建设成本;利于农耕,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
我国大城市大部分位于第三级阶梯
山区
城市大多分布于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河谷地带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常受到地表形态的制约
兰州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影 响
具体表现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
就铁路而言,地表形态的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地表形态单元的地表起伏状况存在差异,修建同样技术标准的铁路,其线路的弯曲程度和相应的总长度也有很大差异
修建成本
不同地表形态单元甚至同一地表形态单元的不同部位,交通线路建设所需的工程量与造价也有很大差别。在没有特别需要的情况下,线路往往都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表形态单元和地表形态部位上
地表形态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交通运输网的分布与密度
3.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 形
人口分布
原 因
同一纬度平原与山地、高原相比
平原地区人口分布比较稠密,而山地、高原的人口分布比较稀疏。但低纬度地区人口也可能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山地、高原风大、气候寒冷,土层浅薄,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因素较多
山
区
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
阳坡或迎风坡人口密度大,阴坡或背风坡人口密度较小
阳坡或迎风坡温暖湿润
山间盆地、谷地
山间盆地、谷地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山间盆地、谷地地形较为平坦,更适合人类居住
要点笔记热带多雨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原和山区,而不是平原和盆地。原因是热带的高原和山区,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同时因海拔高,可免受疟疾、蚊虫等困扰。而热带平原和盆地地区气候过于湿热。
4.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形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平原
地区
适宜发展种植业
地表形态平坦、集中成片的平原地区有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
山区
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农业的发展规模和机械化水平受到地形的制约
丘陵
地区
可以改造为梯田,发展种植业或林业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直接干预: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地表形态。例如,修建梯田使原本平缓的山坡具有了阶梯状结构;围河、围湖、围海造陆,把水域变成了陆地;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塌陷等。
2.间接影响: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例如,破坏植被会加快地表侵蚀速度;营造防风林抑制风沙作用,会影响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世界平原地区人口分布都比较稠密。( )
答案
× 亚马孙平原地区因气候湿热,人口分布稀少。
(2)一般而言,平原地区城市数量比较多,且规模较大。( )
答案
√
(3)四川西部修建高速公路,其造价要高于江苏南部。( )
答案
√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某丘陵山区乡村聚落个数、聚落面积与海拔的关系。据此完成2~3题。
2.该区域海拔100米以下地区聚落个数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
A.交通不便
B.土壤贫瘠
C.地形崎岖
D.多洪涝灾害
3.影响该区域海拔300~1
000米范围内聚落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坡度
B.气温
C.降水
D.岩性
解析
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某丘陵山区,但区域海拔100米以下地区为平原,交通条件较好,土壤多为冲积土壤,相对海拔较高处土壤条件较好。但该地降水多,夏季降水强度大,低地容易被淹没,为避免生活、生产活动受到洪涝灾害影响,该地的聚落多分布在地势较高处,所以海拔100米以下地区聚落个数较少,D正确。第3题,根据材料,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某丘陵山区,海拔300~1
000米范围内,随海拔的升高,聚落个数先增加后减少,聚落面积减小。海拔300~1
000米范围内,随海拔升高,坡度增大,可建设用地会减少,直接影响到聚落建设面积,进而影响到乡村聚落个数,因此坡度成为影响该海拔范围内聚落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A正确。
答案
2.D 3.A
厄瓜多尔耗时10年于1908年建成了第一条从首都基多到经济中心瓜亚基尔之间的铁路,其中一段穿过
安第斯山脉时几乎垂直在悬崖峭壁上。该段路程共12千米,火车爬升1千米需要耗时2小时,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线路之一,被称为“魔鬼之鼻”。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多和瓜亚基尔之间又逐渐建立起高速公路和航空系统。下图为厄瓜多尔示意图和“魔鬼之鼻”铁路景观图。据此完成4~6题。
4.厄瓜多尔修建这段“魔鬼之鼻”铁路时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
A.高寒缺氧
B.台风暴雨
C.干旱缺水
D.滑坡崩塌
5.现在这段“魔鬼之鼻”铁路的主要作用是( )
A.方便当地居民出行
B.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C.运输大量生活物资
D.出口热带经济作物
6.从基多到瓜亚基尔铁路沿线城市众多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凉爽
B.地势低平
C.河流众多
D.降水丰富
解析
第4题,由题可知,“魔鬼之鼻”铁路段是在悬崖峭壁上修建的,地势险要,坡度大,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是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D正确。该段铁路是在山腰修建,没有通过山顶,高寒缺氧不明显,A错误。该段位于内陆山区,不易受台风暴雨影响,C错误。该地临近赤道,降水相对较多,C错误。第5题,由题可知,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多和瓜亚基尔之间又逐渐建立起高速公路和航空系统,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魔鬼之鼻”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铁路线路之一,地势险要,通行速度慢,其运输作用逐渐下降,A、C、D错误。但“魔鬼之鼻”铁路作为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所以现在这段铁路的主要作用是接待国内外旅游者,B正确。第6题,由图可知,从基多到瓜亚基尔铁路沿线穿越安第斯山脉,该地地处热带,海拔高的地区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所以城市众多,A正确。
答案
4.D 5.B 6.A
课堂篇
主题探究
探究一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问题探究]
丽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玉龙雪山脚下的台地之上,海拔约2
400米,始建于宋末元初。丽江古城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玉泉水源于黑龙潭,从象山山麓流出,从古城的西北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然后再经多次匀水分流,穿街绕巷,流至全城。
结合材料探究:
(1)从土地、水资源利用方面分析古人选择在此建筑聚落的优势条件。
(2)丽江古城四季如春,试从纬度位置和地形角度加以分析。
提示
(1)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地表土层浅薄。而丽江古城位于高原坝子(云贵高原上的山间小盆地)地区,土层较为深厚,利于耕作。从材料来看,玉泉河水自西北流向东南,分汊多,可自流穿街绕巷,生活取水方便,且泉水常年不断,保证了生产生活用水的稳定。
(2)由于丽江古城海拔约2
400米,因此夏季气候较为温和。冬季时,由于这里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加上古城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能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因此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关键能力]
1.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2.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影响
表 现
原 因
典 例
聚落
的形
态
多呈团聚型或棋盘式格局
平原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村落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
聚落多呈条带状、点状
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聚落往往沿河延伸。丘陵山区聚落比较分散,呈点状
我国南方平原、丘陵地区的村落
影响
表 现
原 因
典 例
聚落
的区
位
平原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场所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原地区
山区和高原
河谷地带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相对温和,且河谷地带地形较为平坦,便于聚落布局(水源充足,取水比较方便)
青藏高原地区的聚落
热带
地区
多分布在高原上
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3.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的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地 区
分布特点
西北干旱地区
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南方平原地区
多分布在河流、沟渠沿线
[典例剖析]
典例1地坑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下图)。现存地坑院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是人们在黄土地上利用镢刨肩挑建造而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地坑院的修建反映了当地( )
A.经济贫困
B.交通闭塞
C.土层深厚
D.干旱少雨
(2)与地上四合院相比,地坑院具有( )
①冬暖夏凉 ②抗震性好 ③采光条件好 ④建设耗费资金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
A.西藏
B.吉林
C.甘肃
D.江西
素养点评本组题以地坑院的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
第(1)题
选项
分 析
A
建造地坑院工程量较大,需要一定经济实力
B
交通便捷程度主要与区域位置、交通状况有关
C
图示中地坑院向下开挖较深,说明土层厚度大
D
当地虽降水少,但与修建地坑院关系不大
第(2)题,可从地坑院图片中进行判读。地坑院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地坑院以土为墙,因此抗震性不好。地上四合院一般为砖瓦或木质结构,抗震性较好。从图片中可看出,地坑院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地坑院基本上挖土修筑,因此耗费资金少。第(3)题,可结合材料信息分析。材料显示地坑院分布于我国黄土地分布区。我国黄土地主要位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更深厚。甘肃东部位于黄土高原,C正确。
答案
(1)C (2)D (3)C
探究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问题探究]
雅西高速公路是连接雅安市和西昌市的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雅西高速公路由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国内乃至全世界工程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之一。全线桥隧比高达55%,
全线有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特长隧道2座,长隧道16座。干海子和铁寨子双螺旋隧道(下图),实现了在4千米的V型峡谷范围内连续爬升450米。
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雅西高速成为世界工程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区公路之一的原因。
(2)简述公路途经干海子和铁寨子时采用双螺旋隧道的原因。
提示
(1)该公路穿行于我国横断山区,地势高差极大;该地区位于我国地震带上,断裂发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由于地表崎岖,桥隧比大。因此工程难度极大,科技含量极高。
(2)由于该段路程落差大,采用单螺旋隧道无法达到减小坡度的目的。而采用双螺旋隧道,逐步抬升高度,可最大限度地减缓坡度,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
[关键能力]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建设的影响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 因
交通
方式
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
①山区修建交通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交通
线路
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可能多地经过居民点;⑤少占耕地
①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施工难度;③保障施工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⑤减少桥梁或隧道工程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 因
交通
线网
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多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疏散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典例剖析]
典例2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区域的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该高速公路采用了“沿江不占江、沿山少开山”工程设计原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区域交通线路主要沿( )
A.平原分布
B.河谷分布C.山脊分布
D.鞍部分布
(2)该高速公路设计原则主要是考虑( )
①降低工程造价 ②降低对航道的干扰
③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④减轻冰冻灾害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与该高速公路相比,图中普通公路( )
A.交通安全隐患大
B.线路里程更短
C.居民使用频率低
D.建成年代更晚
思维过程(1)“沿山少开山”→该高速公路位于山区;“沿江不占江”→该高速公路沿江分布。综合可得,该高速公路位于河谷地带。
(2)图示高速公路以桥代路→公路造价高。“沿江不占江”→减少对河道的占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应着重考虑减轻地质灾害对线路的影响。冰冻灾害主要与气温有关,与是否开山、占江等无关。
(3)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该区域的道路主要沿河谷地区分布,河谷地区地势平缓,工程量小,遵循了“沿江不占江、沿山少开山”工程设计原则,B正确。第(2)题,该高速公路建在河谷中,与建在陆地上相比较,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影响,③正确;该高速公路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投资大,①错误;该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河流的边缘处,且根据其设计原则“沿江不占江、沿山不开山”可知其对航道的干扰很小,②正确;浙江地处亚热带,冰冻灾害较少,④错误。B符合题意。第(3)题,图中普通公路分布在山谷中,可知普通公路转弯较多,交通安全隐患大,A正确;高速公路建设在河流中,受山脉走向影响较小,线路里程更短,B错误;高速公路建成较晚,使用频率较低,C、D错误。
答案
(1)B (2)B (3)A
当堂检测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2.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A正确。山脊处没有河流流经,B错误。等高线一般与河流流向垂直,C错误。经线呈南北向,纬线呈东西向,图示交通干线并不呈南北或东西走向,D错误。第2题,读图可判断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弯曲,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C正确。
答案
1.A 2.C
我国的传统村落较好地保留了历史沿革,村落内建筑环境、建筑风貌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风民俗,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下图示意河南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文化
4.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保留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出少
B.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C.交通不方便
D.现代化农业水平高
解析
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村落基本集中于海拔200~1
000米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可以建房生活,还可以防黄河水患,可见,地形条件是主要因素,B正确。第4题,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多位于海拔较高处的山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受人类干扰少,保留数量多,C正确。
答案
3.B 4.C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但又有一定的规律。读图甲和图乙,完成5~6题。
图甲
图乙
5.根据人口在不同海拔地带的分布推断,世界上分布着最多人口的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6.根据人口在不同纬度地带的分布推断,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在( )
A.北半球高纬度地带
B.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C.南半球高纬度地带
D.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解析
第5题,读图甲可知,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分布着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故世界上分布着最多人口的地形类型是平原,C正确。第6题,读图乙可知,世界人口稠密区集中在20°N~40°N,即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B正确。
答案
5.C 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