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25 08:17:22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第五章
本章整合


2021
内容索引
知识网络
整合构建
专题归纳
思维深化
知识网络
整合构建
专题归纳
思维深化
专题 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的判读?
图示解读:
①该图示确定山地位置或区域气候类型时,不能以基带河谷灌丛带来确定。因为河谷灌丛带为垂直自然带中的特殊现象。利用基带确定位置和气候类型只能以常绿阔叶林带来确定(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②确定南、北半球或阳坡、阴坡时,山脉须是东西走向。如图示为南北走向山脉,因此无阳坡与阴坡之分,也无法确定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③图示东坡雪线高度为4
900米,西坡雪线高度为5
100米。东坡雪线低,说明东坡可能为迎风坡。
④图示西坡4
000米以下无自然带分布,说明西坡相对高度小,东坡自然带多,相对高度大。
⑤利用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差异比较山地纬度高低,须是两山地相比,单一山地无法比较。
⑥图示基带为河谷灌丛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气流下沉,降水少,不能说明该山地所在地区气候干旱。
典例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米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毫米,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思路导引(1)根据材料,该地区的小流域内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    。因此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最不可能是       、       。该实验位置在海拔2
500~3
400米处,该地植被为        ,植被丰富,小流域内水量通过            作用支出较多。?
(2)我国西部的山地,受地形的影响,降水由山麓至山顶呈现出        的规律。山麓为半荒漠,随着海拔升高,降水    ,而甲位于半荒漠和山地针叶林之间,因此最可能是        。?
思路导引答案
(1)70% 地表蒸发 地下径流 山地针叶林 植物截留和蒸腾 (2)少—多—少 增多 山地草原带
题目答案
(1)B (2)B(共70张PPT)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21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主题探究
课标导引
知识体系
课程
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目标
导引
1.了解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典型植被、动物和土壤(区域认知)
2.结合图表,分析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关系(人地协调观)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在地球上,从赤道向两极地区,气候由热逐渐变冷;从沿海到内陆,由湿润逐渐转变为干燥;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随着海拔升高逐渐降低,降水也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加。因此,地球表面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区域。
2.自然带:由于陆地上各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热量、水分及水热组合状况,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而形成了与之相一致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其自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称之为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
地区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
长颈鹿、
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
单峰驼
热带荒漠土
地区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常绿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
羊、扁角鹿
褐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
子午沙鼠
温带荒漠土
温带草原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落叶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
地区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极地苔原
驯鹿、
北极狐
冰沼土
寒带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极地冰原
(冰雪裸地)
北极熊、
海豹
未发育
要点笔记(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二、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更替
制约因素
分异特点
纬度
地带性
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它表示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自然带沿纬线延伸,随纬度更替;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更为明显
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更替
制约因素
分异特点
陆地干湿
度地带性
自然带更替方向与海岸线垂直。表示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植被由沿海向内陆由森林依次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在中纬度大陆表现比较明显
垂直
地带性
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随着海拔的升高,各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垂直带谱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一定范围内降水增加,不同高度的水热组合特征各异
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垂直带谱基带的特性和垂直带谱的完整性,受垂直带谱所处纬度、距海远近、海拔、相对高度和坡向等因素的影响
2.地方性
由于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聚积和排水条件的不同等引起的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
3.实践意义
可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拓展延伸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立体农业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但生态恶化严重,而且农民处于贫困状态。通过发展山区立体农业,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
地势低洼地:挖低成塘——发展水产养殖业。
山麓平地:发展种植业——解决粮食问题。
缓坡:人工饲草——畜牧业、经济林(也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陡坡:生态林——保持水土。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海拔大体相当的高山,赤道地区的自然带谱更丰富。(  )
答案

(2)陆地干湿度地带性规律在低、高纬表现不明显的原因主要在于东西方向上水分差异小。(  )
答案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  )
答案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垂直地带性。
江苏省徐州市铁富镇有一条特色乡村公路,因两边银杏树相互交织自然形成了“隧道”奇观而被冠名为“时光隧道”。每年秋冬季,披了“金”的“时光隧道”更是迷人,在南京工作的张先生每年都要回家乡欣赏美景。读图,完成2~3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徐州转黄
D.南京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3.徐州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
A.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B.地方性
C.纬度地带性
D.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
第2题,据材料可知,银杏树叶在每年秋冬季节会变黄然后落叶,因此可判断其为落叶阔叶树种,A正确。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B错误。徐州较南京纬度高,因此南京的银杏树叶晚于徐州转黄,C错误。南京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作用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D错误。第3题,徐州较南京纬度高,因纬度差异导致气温的差异,因此徐州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纬度地带性,C正确。
答案
2.A 3.C
北京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在暑假期间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经五原至玉门关进行野外考察。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4~6题。
4.该小组同学沿途依次看到的地带性植被有(  )
A.森林、草原、荒漠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D.荒漠、草原、森林
5.引起北京至玉门关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B.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升高
6.经过五原和玉门关时,同学们联想到了有关诗句: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上述诗句分别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①—纬度地带性,②—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B.①—垂直地域分异,②—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C.①—陆地干湿度地带性,②—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D.①—纬度地带性,②—纬度地带性
解析
第4题,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经五原至玉门关进行野外考察,依次经过了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甘肃西部,自东向西从我国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所以沿途依次看到的地带性植被有森林、草原、荒漠,A正确。第5题,自东向西从我国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引起这种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从东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B正确。第6题,“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对比五原和西安,两地纬度不同,热量不同,符合纬度地带性。“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当地离海洋远,夏季风不易到达,导致当地气候干旱,符合陆地干湿度地带性,A正确。
答案
4.A 5.B 6.A
课堂篇
主题探究
探究一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问题探究]
连霍高速是江苏连云港到新疆霍尔果斯的高速公路,全长4
000多千米,是中国最长的高速公路,也是中国沿线自然景观最复杂多样的公路之一。
结合材料探究:
(1)说明由江苏连云港出发,沿连霍高速公路至新疆,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理论上,新疆不应该有森林分布,但实际上,新疆山麓绿洲地带往往生长有森林或草原,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
(1)从江苏连云港出发,经过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主要景观为落叶阔叶林,进入陕西后,开始由森林景观过渡为草原景观,向西进入甘肃后,由草原景观逐渐过渡为荒漠景观。造成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
(2)理论上,新疆位于我国干旱地区,植被类型应为荒漠。但由于新疆境内多高大山脉,冰川广泛发育,冰川融水多,在山麓绿洲地带形成径流,下渗形成丰富的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丰富,所以在山麓绿洲地带往往分布有森林或草原。
[关键能力]
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陆地自然带的类型与气候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分布着特定的植被类型。气候与主要植被类型的对比分布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根据图示识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类型
(1)先根据纬度,结合气候知识,记住理论上自然带的分布范围。
(2)对照自然带的实际分布图,记住与理论有区别的地方。
如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理论上,0°~10°S为热带雨林带,10°S~20°S为热带草原带。但实际上从5°S~20°S均为热带荒漠带,20°S~30°S的热带荒漠则与理论一致。
[典例剖析]
典例1(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思维过程(1)“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树种。“我国东部地区”→以阔叶林为主;而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气候区。针叶林主要分布于我国高山地带及东北地区。
(2)“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用地类型相同。“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景观规划相同。行政管辖不同→公共服务管理差异。
解析
第(1)题,由材料“3月25日”“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冬季落叶,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我国无此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地区,不合题意。B正确。第(2)题,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A错误;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受居民爱好影响,B错误;由材料可知,绿化隔离带植被类型相同,C错误。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D正确。
第(3)题,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A正确。
答案
(1)B (2)D (3)A
探究二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问题探究]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图示各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
(2)说明A—B—D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3)说明C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在南半球非洲大陆分布范围狭小的原因。
提示
(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荒漠带。
(2)A、B、D三大自然带均为热带自然带,热量上差异不大,因此主要影响因素不是热量,自然带由森林逐渐转变为草原、荒漠,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3)规律: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原因:从图示看,南半球非洲大陆在30°~40°范围内陆地面积狭小,因此该自然带分布范围小。
[关键能力]
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延伸更替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典型例证
?
亚欧大陆东岸
?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
方法技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陆地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典例剖析]
典例2加拿大落基山脉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游。读北纬50°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寒带苔原带
D.寒带冰原带
(2)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脉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3)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  )
A.热量
B.地形
C.水分
D.洋流
思维过程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并读图可知,温尼伯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较多,所形成的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B正确。第(2)题,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且来自太平洋的气流在莱斯布里奇处下沉,因此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脉前的莱斯布里奇降水量越来越少,植被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C正确。第(3)题,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且有暖流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C正确。
答案
(1)B (2)C (3)C
探究三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问题探究]
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最高峰,海拔7
782米,雅鲁藏布江在此的一个“Ω”形转身,造就了这里罕见的高山峡谷地貌。南迦巴瓦峰与珠穆朗玛峰纬度大体相当,自然带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境内绝无仅有,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下图示意南迦巴瓦峰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
分布。
结合材料探究:
(1)结合图示,分析南迦巴瓦峰北坡自然带多于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原因。
(2)对比说明两山峰雪线高低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南迦巴瓦峰地区被称为我国的“自然博物馆”,其依据是什么?
提示
(1)根据图示,与珠穆朗玛峰北坡相比,南迦巴瓦峰北坡山麓海拔更低,气候垂直差异更显著,因此自然带类型更多。
(2)无论是南坡还是北坡,南迦巴瓦峰雪线均低于珠穆朗玛峰。从材料可推测南迦巴瓦峰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处,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更大,降水更丰富,因此雪线更低。
(3)根据材料可知,南迦巴瓦峰自然带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境内绝无仅有,故南迦巴瓦峰地区被称为我国的“自然博物馆”的依据是垂直带谱丰富。
[关键能力]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1)植被带的确定
①基带: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如某高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其地带性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该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
②垂直自然带的确定: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亚欧大陆东岸从赤道至两极的水平自然带的变化大体一致。确定基带后,由此向上可依次大致确定每一自然带的类型。
③特殊情况:由于山地对气流有一定抬升作用,因此降水随海拔升高,有“少—多—少”的变化规律,因此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高山,其自然带的垂直变化类型往往在森林带以下不具备这样的规律。如我国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变化。
特别提醒这样的“异常”变化有时不仅仅出现在干旱地区,在湿润地区也常常出现。如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由于河谷地带受下沉气流的影响,降水十分稀少,其基带往往形成荒漠(或草地、灌丛等)。
(2)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比较
①高度大体相同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越复杂。
②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复杂。
(3)自然带分布海拔的差异
①同一山地:同一植被带一般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②同一植被带,不同山地:纬度越低,分布海拔越高,反之越低,如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
③雪线:
a.气温:受其影响,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b.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方法技巧如何根据自然带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以下图为例。
第一步:选取两自然带分界线(注意:不能选取雪线),如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界线。
第二步:判断界线下部自然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差异,如常绿阔叶林在南坡海拔高,北坡海拔低。
第三步:判断南北半球。由于常绿阔叶林分布上限南坡高于北坡→南坡为阳坡→正午太阳
大部分时候从南方照射过来→该山地位
于北半球。
[典例剖析]
典例3(2020山东卷)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
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
A.垂直分布高差大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2)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
(3)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条件不同
B.水热组合不同
C.耕作技术不同
D.耕种历史不同
思维过程(1)图形解读。
(2)解答本题可从四个选项着手,采用排除法解答。海拔较低处水分充足、热量充足,更适合阔叶林生长而不是针叶林;区域植被类型主要与气候条件相关,与土壤是否肥沃关系不大,且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并不肥沃,因此最可能的原因是山体陡峭,土层浅薄,土壤缺水缺肥,更适合针叶林生长。
(3)本题主要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需求,结合两山区所处位置分析。农业生产对光照、热量的需求是最基本的。黔桂喀斯特山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太行山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两地纬度差异大。太行山区纬度较高,海拔2
000米以上热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而黔桂喀斯特山区纬度低,海拔2
800米处热量条件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在低海拔地区没有分布,因此太行山区针叶林的垂直分布高差小,A、C错误。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的总分布面积占比较小,B正确。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600~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2
200~2
400米,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高,D错误。第(2)题,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分、热量充足,较低海拔地区本应该为阔叶林,但是由于该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山体异常陡峭,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层保水保肥能力差,所以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A正确,B、D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C错误。
第(3)题,读图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高,可以分布在海拔2
800米左右,而太行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低,只能在海拔2
000米以下,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依然较好,可以进行农田耕作,而太行山区所处的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较差,不能进行农田耕作。光照条件、耕作技术和耕种历史对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差异影响不大,B正确。
答案
(1)B (2)A (3)B
素养培优
素养
综合思维——地方性
地方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布、洋流等地方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完整和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如在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非地带性成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隐域土,虽与一定的水文、生物、气候条件相联系,但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水文、生物、气候条件的严格制约。下表为世界陆地主要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因素
地 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 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陆
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中高纬度基本为海洋
地势
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因素
地 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 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地方性分布
(现实状况)
洋流
亚寒带针叶林带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范围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5°S~20°S太平洋东岸
森林带或
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水分
天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培优
喀纳斯湖位于阿尔泰山脉西南侧,海拔1
374米,湖口由粗细不同的冰碛石块等物质堵塞水道,形成湖泊。湖泊两侧崖岩林立,森林草地交织分布。下图为喀纳斯湖区域卫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喀纳斯湖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与冰川作用
B.地壳运动与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与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与风化作用
(2)湖泊四周的森林主要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热带季雨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常绿硬叶林
(3)该地区存在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层深厚肥沃
B.地形闭塞,交通不便
C.山谷海拔低,热量充足
D.气候湿润,降水较多
解析
第(1)题,由“湖泊两侧崖岩林立”可判断喀纳斯湖为构造断陷湖,构造断陷为地壳运动的结果;材料“粗细不同的冰碛石块”中的“冰碛石块”为冰川沉积作用形成。A正确。第(2)题,常绿阔叶林与常绿硬叶林为亚热带地区的典型植被;热带季雨林为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典型植被。喀纳斯湖所在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主要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C正确。第(3)题,喀纳斯湖所在的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气候干旱,因此水分条件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受喀纳斯湖的调节,湖区周围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利于树木的生长。D正确。
答案
(1)A (2)C (3)D
当堂检测
下图为穿过我国的某经线沿线地理要素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P地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该经线最可能是(  )
A.90°E
B.100°E
C.110°E
D.120°E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P地最冷月气温低于0
℃,为温带;年降水量不超过200毫米,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C正确。第2题,该经线穿过我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最可能是110°E,C正确;90°E和100°E都穿过了青藏高原(高原高山气候);120°E没有穿过我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答案
1.C 2.C
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季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  )
A.纬度地带性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地方性表现不明显
解析
第3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量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季雨林,D对。第4题,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纬度地带性,A对。图中丙、乙、己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陆地干湿度地带性,B对。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垂直地带性,C错。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地方性表现不明显,D对。C符合题意。
答案
3.D 4.C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纬度可能是(  )
A.5°N
B.25°N
C.35°N
D.45°N
6.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该山地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应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B正确。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优于北坡,所以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南坡高于北坡。C正确。
答案
5.B 6.C
7.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依次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
(2)甲→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         (填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分布狭长的原因。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体现了自然带的哪种分异规律?
(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甲位于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A位于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B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位于西部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第(2)题,甲、A、B自然带分别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自然带的变化是纬度差异引起的,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这种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第(3)题,C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该自然带位于大陆西岸,沿岸的秘鲁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且其东侧有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导致大西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使其南北延伸,呈现出该自然带分布狭长的
特征。
第(4)题,乙地虽然纬度较高,但其位于巴西的东南沿海地区,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该自然带受洋流、地形、大气环流等影响形成,属于地方性。第(5)题,D自然带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巴塔哥尼亚高原的东侧,该区域受盛行西风影响,但该地处在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荒漠景观,自然带为亚热带荒漠带。
答案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2)纬度地带性 热量
(3)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阻挡大西洋的湿润气流。
(4)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地方性。
(5)亚热带荒漠带。其受盛行西风影响,处在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荒漠景观。(共49张PPT)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1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主题探究
课标导引
知识体系
课程
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目标
导引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能结合具体区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相互关系
要素
相互关系
地貌
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使它们发生不同的反应和变化;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
气候
大气过程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循环和地表的热量平衡。各种水文过程是自然界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土壤
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
生物
动物的存在使自然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量利用更加充分,物质循环的速度更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质之中,使无机界和有机界成为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等过程,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形成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形式是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要点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
(1)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合成有机物。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4.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并纠错
(1)2020年1月,世界气象组织称澳大利亚这场世纪森林大火已波及南美。这一事实说明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
答案

(2)喜马拉雅山脉及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断了印度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西北内陆,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程度,这一事件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答案

(3)只要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活动注重植被保护,就可完全避免水土流失的现象。(  )
答案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与人类活动有关,还与自然因素有关,因此注重植被保护不会完全避免水土流失现象。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3.该示意图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不稳定性
C.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
第2题,农业生产的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大,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比热容增大,气温的变化幅度会减小;植物蒸腾作用加强,降水会增加。B正确。第3题,读图可知,土壤湿度的变化可以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改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正确。
答案
2.B 3.A
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形态而闻名。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下图分别为“瓶子树”景观图和南美洲地图。读图,完成4~6题。
4.“瓶子树”主要分布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瓶子树”储水的时期为(  )
A.4—9月
B.6—9月
C.7—8月
D.10月至次年3月
6.影响“瓶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洋流
D.海陆位置
解析
第4题,分析材料可知,“瓶子树”分布区降水季节差异显著,干、湿季分明,应为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图中甲地属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属热带草原气候,丙地属热带沙漠气候,丁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B正确。第5题,“瓶子树”储水时期应为当地的雨季。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雨季应为所在半球的夏季,图中“瓶子树”分布区在南半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D正确。第6题,分析材料可知,“瓶子树”的独特形态是为了适应当地降水分配不均匀的气候特征,B正确。
答案
4.B 5.D 6.B
课堂篇
主题探究
探究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问题探究]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结合材料探究:
(1)从补给水源和气候两方面分析山脉隆起对里海的影响。
(2)分析末次冰期时里海一度为淡水湖的原因。
(3)说明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提示
(1)山脉隆起后,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补给量减小,湖泊面积缩小。从纬度上看,该地区位于西风带,山脉隆起后,阻挡湿润气流进入里海,导致里海沿岸地区气候变得干旱,蒸发量增大,湖泊盐度升高。
(2)末次冰期时,全球气温仍较低,湖水蒸发量小;末次冰期后期,全球气候开始变暖,冰川融水量增大,湖水的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水逐渐变淡,成为淡水湖。
(3)根据材料,里海是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因此黑海和地中海要演变成为湖泊,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应继续北移。
[关键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方法技巧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整体性分析思路
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第二步:确定区域地貌和气候整体特征。
第三步: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特征。
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分析如下。
[典例剖析]
典例1(2020全国卷Ⅲ)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思维过程(1)影响林线、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其中林线指森林分布的上限,雪线指终年积雪的下限。题意为阳坡与阴坡相比较,由材料可知火山锥各坡降水差异小,只需分析气温即可。
(2)从题意和选项来看,本题需分析降水、气温的变化。在高海拔地区,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雪线高低与降水量有关。
(3)材料显示火山喷发时会破坏原有景观,即火山喷发时,最上部森林最先遭受焚毁,林线会下降。同时火山喷发时,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雪线会上升,甚至消失殆尽。题意为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即火山喷发过后,森林植被开始恢复生长,积雪也开始发育。
解析
第(1)题,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与阴坡相比,阳坡气温较高,光照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阳坡林线更高;阳坡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A正确。第(2)题,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降水增多。因此,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A正确。第(3)题,火山喷发若干年内,随着积雪的不断发展,雪线下降。火山喷发过后,有深厚肥沃的火山灰,森林开始恢复生长,并逐步向上扩张,因此林线升高。B正确。
答案
(1)A (2)A (3)B
探究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问题探究]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家级的白鹤及其他珍稀鸟类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鄱阳湖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多年激烈的争论。2009年,备受关注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思路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的“筑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大大缓解了鄱阳湖各方面的矛盾。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近年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现象的原因。
(2)说明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对候鸟越冬的影响。
(3)说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由“筑坝”改为“建闸”的理由。
提示
(1)鄱阳湖与长江具有相互补给关系。由于长江三峡大坝秋季开始下闸蓄水,导致进入下游的水量减少,鄱阳湖补给长江的时间提前,湖水大量外泄,因此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的现象。
(2)由于鄱阳湖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湖滩大量裸露,湖面迅速缩小,因此鸟类栖息、捕食范围缩小,食物来源不足,导致候鸟选择其他湖区作为新的越冬地。
(3)从图示看,鄱阳湖入湖支流多,雨季入湖水量大。若“筑坝”控洪,在洪水期,由于上游来水量大,洪水难以下泄,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洪涝灾害。若“建闸”控洪,在洪水期,由于所有闸门均可开启,因此利于洪水下泄,可防止更严重的洪涝灾害发生。
[关键能力]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思路
(1)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分析区域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自然地理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的变化特点,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特点。以植被破坏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该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合理利用资源
(1)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利用减量化。
(2)开展综合利用,做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3)寻找替代产品,尤其是稀缺资源的替代产品。
(4)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案,积极防范问题的发生。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典例剖析]
典例2(2020天津卷)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下图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照片。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紧邻永定新河,园内湖泊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调节地表径流量
B.减少地下径流量
C.减少水的下渗量
D.减少地表水蒸发
(2)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林地大多分布在
堆土形成的高地上,主要是因为高地(  )
A.受风沙影响小
B.盐碱化程度低
C.受干旱影响小
D.热量条件较好
南堤滨海步道公园
思维过程(1)湖泊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从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方面分析,主要包括对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降水等的影响。由于湖泊的存在,下渗量会增加,因此地下径流量会增大。由于湖泊的存在,蒸发量会增大。湖泊对地表径流有调节作用,夏季丰水期分流永定新河的洪水,冬季枯水期可补给河流。
(2)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林地多分布在堆土形成的高地上,说明与高地的盐碱化程度低有关。
解析
第(1)题,永定新河是海河流域永定河下游入海河道,夏季降水集中,易发洪涝,公园内的湖泊可以在汛期分流洪水,调节地表径流,A正确。湖泊一般为常年有水的区域,可常年补给地下水,因此地下径流量会增加,B错误。湖泊水流速度慢,利于下渗,C错误。湖面水面较大,会增加地表水蒸发,D错误。第(2)题,天津位于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区多盐碱地,林木种植在低洼地,不易存活,种植在高地,盐分不易在地表集聚,利于林木成活,B正确。堆土形成的高地防风效果较差,不利于林木成活,A错误。堆土形成的高地受干旱影响大,C错误。堆土形成的高地和平地热量条件差异不大,D错误。
答案
(1)A (2)B
当堂检测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
℃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冻土可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暖季融化、寒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又称永冻层);季节性冻土则只有活动层,在暖季全部消融。下图为祁连山木里河某段河谷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木里河河谷地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分布特点是(  )
A.河床和近岸为季节性冻土
B.河床和近岸为多年冻土
C.河谷南岸为多年冻土
D.河谷北岸为多年冻土
2.影响木里河河谷地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 ②气温日较差 ③气温年较差 ④太阳辐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河谷平原地区地势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而基岩山区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结合图中多年冻土边界可知,河床和近岸地区为季节性冻土,其他地区为多年冻土,A正确,B错误;读图可知,河谷南岸和河谷北岸均存在一定面积的季节性冻土,C、D错误。第2题,太阳辐射影响地表温度,进而影响冻土的发育;地形既影响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又影响地面温度,进而影响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的分布(如图中河床和近岸地区海拔较低,为季节性冻土);气温年较差大的地区更易促进季节性冻土形成,进而影响其分布(暖季气温高,活动层冻土全部消融,有利于促进季节性冻土的形成);气温日较差对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分布影响小。①③④正确,②错误。C正确。
答案
1.A 2.C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3~4题。
3.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大量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4.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粪、鸟类残体
D.珊瑚、贝壳碎屑
解析
第3题,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A错误。南海诸岛虽然面积小,但是该区域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较低,B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较小,C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均较近,D错误。第4题,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粪便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磷。据图可知,鸟类排泄鸟粪,经堆积、分解,磷进入土壤,经过漫长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富磷土壤,C正确。
答案
3.B 4.C
江西井冈山地区地势高耸,沟谷深切,物种及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极富多样化。此外,该地区还是典型的杜鹃矮林分布区,杜鹃矮林是井冈山地区特征性明显的常绿乔木,其叶片具有革质特征。据此完成5~6题。
5.井冈山地区生态环境极富多样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受寒冷冬季风影响小
B.环境垂直差异大
C.水域面积广阔
D.人类活动破坏小
6.井冈山地区杜鹃矮林植被叶片具有革质特征,该特征可以(  )
A.抗干旱
B.抗湿热
C.抗涝渍
D.抗虫害
解析
第5题,生态环境极富多样化体现的是井冈山内部的地域差异显著。由材料可知,井冈山地势高耸,沟谷深切,相对高度大,垂直分异明显,使生态环境极富多样化,B正确。第6题,叶片具有革质特征即叶片表面光滑有光泽,角质层较厚,能够有效反射太阳光,防止蒸腾作用带走大量水分,可以抗干旱,A正确;革质叶片对杜鹃矮林抗湿热、抗涝渍、抗虫害没有直接影响,B、C、D错误。
答案
5.B 6.A
7.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地区,该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    和    (季节),其原因分别是           。?
(3)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对本区内的土壤和河流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区三面环山,平原中开,气候冷湿,有冻土分布,故纬度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地最可能为我国的东北地区。图中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河流结冰,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解冻,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使河流水量大增,形成夏汛。第(3)题,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土壤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答案
(1)东北 整体
(2)春季 夏季 春汛的主要原因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
(3)对土壤: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对河流:含沙量增加;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洄游类珍稀鱼类,主要栖息在青海湖的西北部,生长缓慢、无鳞。据专家介绍,距今200万~20万年前成湖初期,青海湖与黄河水系相通,湖水通过东南部的河流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随着湖泊环境的演变才逐渐退化。布哈河、沙柳河等河流是湟鱼洄游的主要通道(见下图)。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环青海湖地区的农业开发,在沙柳河、布哈河等河流及其支流上修建了许多河流大坝,并建设了许多农场。河湖萎缩及人为滥捕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湟鱼数量锐减。2014年青海省湟鱼救助中心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在沿黄水库和农用水库成功实现了湟鱼网箱养殖,为增殖放流和恢复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开展湟鱼淡水全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
(1)分析湟鱼主要分布于青海湖西北部的自然原因。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推测湟鱼鳞片退化的原因。
(3)简述甲农场发展灌溉农业对湟鱼生长繁殖的不利影响。
答案
(1)青海湖西北部入湖河流多,是湟鱼洄游的主要通道,洄游规模大,繁殖量大;入湖河流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较多,为湟鱼提供丰富的饵料;青海湖西北部水域较浅,光照充足,水温高,利于鱼类生长。
(2)青海湖因断裂下陷形成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盐度日渐升高的湖水,黄河鲤鱼的鳞片逐步退化。
(3)农业引水灌溉导致河流水量减小甚至断流,影响湟鱼洄游繁殖;河流大坝阻断湟鱼洄游路线;农业化肥、农药的施用,造成土壤和水污染,导致鱼类死亡等;青海湖含盐量不断上升,湟鱼生存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