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021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2分)
1.(2分)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哪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2.(2分)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宇宙胚种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途径到达地球。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
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
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D.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
3.(2分)化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问题的解决活动,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
A.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B.尽量少交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人对其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干扰
C.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D.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4.(2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数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C.物质本身并无优与劣之分,但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
D.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5.(2分)新材料的研制和使用极大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某学校食堂所用餐具外观很像陶瓷制作的,小明问食堂师傅“这些餐具是陶瓷的吗?”。就小明的疑问“这些餐具是陶瓷的吗?”,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提出问题
C.设计实验
D.获得结论
6.(2分)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
B.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
D.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7.(2分)如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差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
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
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CO2
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
8.(2分)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9.(2分)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10.(2分)对比实验是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
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B.燃烧条件的探究
C.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1.(2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B.图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
C.图3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种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D.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12.(2分)冬天,时常可以看到人们的鼻子里呼出的白雾,这现象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13.(2分)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方法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插入燃着的木条
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石灰水
14.(2分)人体呼吸过程中,质量几乎不变的气体是( )
A.N2
B.O2
C.H2O
D.CO2
15.(2分)在对人体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时,甲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气体”。你认为这瓶“呼出气体”体积含量最多的成分是( )
A.CO2
B.O2
C.H2O
D.N2
二.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42分)
16.(14分)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
,仔细观察实验
,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
,然后通过认真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17.(12分)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⑤“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⑥“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
(填上述序号).
18.(10分)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下列气体的四个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更旺的是
(填序号,下同),木条火焰不变的是
,木条火焰熄灭的是
,木条火焰变暗的是
。
A、空气B、呼出气体C、二氧化碳气体
D、氧气
19.(6分)小明在实验室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对于可能是食盐,应是科学探究的
小华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尝一尝”这一过程,应是科学探究中的
A.问题
B.假设
C.实验
D.结论.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28分)
20.(16分)小明通过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后,并对蜡烛燃烧、酒精灯内酒精燃烧、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一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
,酒精是
,天然气是
(填“气体”“液体”或“固体”)。
(2)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序号)。
A.燃烧后产生刺激性气味
B.发光、放热
C.产生浓烟
D.火焰分层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说明天然气燃烧火焰
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应用天然气的
加热。
(4)为了探究天然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天然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
和
(写化学式)。
21.(12分)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内焰和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
1s
后取出,可以看到
(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2分)
1.(2分)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哪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根据题意,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在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设计实验的环节。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分)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学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宇宙胚种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的其他天体,通过适当途径到达地球。近年来,对一些陨石成分的分析发现,在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对一些彗星成分分析,也发现一些彗星中存在简单的有机物。你认为“宇宙胚种论”的观点是( )
A.正确的,应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
B.错误的,因为课本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
C.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D.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
【分析】A、根据物种起源判断。
B、根据由于人的认知水平有限,课本上的知识不一定是科学客观的判断。
C、根据科学缘于幻想,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有探究研究的价值判断。
D、根据宇宙胚种论”还处于假说阶段判断。
【解答】解:A、其他天体上存在有构成生命物质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等,只能说明其它天体上可能存在或曾经存在生命,不能说明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宇宙,也可能是地球上的简单有机物进化来的,所以错误。
B、由于人的认知水平的限制,课本上的知识在一定阶段人们认为合理,它随时代发展可能会有更科学合理的观点,不一定是永远科学客观的,不能作为绝对的依据,所以错误。
C、科学缘于幻想,一种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猜想,也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所以错误。
D、“宇宙胚种论”是一种事实根据很少的假说,没有经过实验证明,至今既不能证否也不能证实,所以正确。
故选:D。
【点评】科学探究题是中考命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往往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对身边常见物质或有趣的现象进行探究,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道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同时将探究结论应用在实际生活,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新课标中考的要求和方向。
3.(2分)化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问题的解决活动,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
A.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B.尽量少交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人对其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干扰
C.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D.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分析】学习化学要善于观察、多交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解答】解:A、学习化学要善于观察,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正确;
B、学习化学要多交流,错误;
C、学习化学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正确;
D、学习化学要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正确。
故选:B。
【点评】学习化学要善于观察、多交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4.(2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数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C.物质本身并无优与劣之分,但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
D.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学物质具有两面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有的化学变化放热,有的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物质本身并无优与劣之分,但应用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的差别,如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等,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可以利用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构成物质的粒子、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化学的用途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2分)新材料的研制和使用极大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某学校食堂所用餐具外观很像陶瓷制作的,小明问食堂师傅“这些餐具是陶瓷的吗?”。就小明的疑问“这些餐具是陶瓷的吗?”,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与假设
B.提出问题
C.设计实验
D.获得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这些餐具是陶瓷的吗?”,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而不是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获得结论。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2分)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
B.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
D.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解:A、无水酒精可以溶解手机屏幕上的赃物,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故A不符合题意;
B、油脂不易溶解于水,不能用水洗净,可用汽油洗去,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故B不符合题意;
C、食盐易溶解于水,可以用水溶解后洗净,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故C不符合题意;
D、水垢不易溶解于水,但可以和酸反应生成可溶的盐,故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这个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7.(2分)如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差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
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
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CO2
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滴入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滴入空气中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不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CO2,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2分)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
【解答】解:A、氮气占78%,故选项正确;
B、氧气占21%,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占0.03%,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占0.94%,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2分)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温度最高,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吹熄蜡烛时有一缕白烟飘出,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飘出,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蜡烛燃烧的现象,在描述蜡烛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0.(2分)对比实验是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
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B.燃烧条件的探究
C.探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
【解答】解: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需要设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对比实验;故A属于对比实验
B、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设计没有氧气和温度达不到可燃物着火点的实验进行对比,故B属于对比实验;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可通过温度、溶质溶剂的种类和量、是否搅拌等对照项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是对比实验,故C是对比实验。
D.反应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没有对比实验,故D不属于对比实验;
故选:D。
【点评】探究实验方法很多,如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要了解其原理和区别,这样在设计实验或评价实验时,才会有针对性。
11.(2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B.图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是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某种产物
C.图3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种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
D.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
【分析】A、根据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干燥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石蜡熔化、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图1实验可以用于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高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图2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为了验证燃烧后的水蒸气的存在,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不是新生成的可以燃烧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石蜡熔化、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石蜡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2分)冬天,时常可以看到人们的鼻子里呼出的白雾,这现象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分析】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冬天,时常可以看到人们的鼻子里呼出的白雾,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这现象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气体是水蒸气。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分)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方法是( )
A.观察气体颜色
B.插入燃着的木条
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石灰水
【分析】在鉴别气体时,应利用各气体的不同性质,来进行鉴别,所选的方法,必须出现不同的现象,根据不同的现象进行鉴别。
【解答】解: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气体,通过观察气体颜色不能鉴别三种气体,故A错误;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不变的是空气,能鉴别三种气体,故B正确;
C、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味的气体,通过观察闻气体的气味不能鉴别三种气体,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在鉴别物质时,要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14.(2分)人体呼吸过程中,质量几乎不变的气体是( )
A.N2
B.O2
C.H2O
D.CO2
【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N2的质量几乎不变。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两多一少”)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分)在对人体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时,甲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气体”。你认为这瓶“呼出气体”体积含量最多的成分是( )
A.CO2
B.O2
C.H2O
D.N2
【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多,这瓶“呼出气体中”体积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氮气,其化学式为:N2。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两多一少”)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42分)
16.(14分)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 仪器 ,仔细观察实验 现象 ,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 数据 ,然后通过认真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分析】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然后通过认真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解答】解: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然后通过认真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故答案为:仪器;现象;数据。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作用。
17.(12分)下面是某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
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提出问题 环节;
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得出结论 环节;
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猜想与假设 环节;
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收集证据 环节;
⑤“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设计实验 环节;
⑥“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反思与评价 ”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 ①③⑤④②⑥ (填上述序号).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然后结合题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对呼出的气体进行提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
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确定了该气体是什么气体,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得结论环节;
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产生了疑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
④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收集到了石灰水变浑浊的证据,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收集证据环节;
⑤“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
⑥“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对实验进行简单的证总结评价,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反思与评价环节;
依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可知,正确的顺序为:①③⑤④②⑥.
故答案为:
①提出问题;②得出结论;③猜想与假设;④收集证据;⑤设计实验;⑥反思与评价;①③⑤④②⑥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10分)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下列气体的四个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更旺的是 D (填序号,下同),木条火焰不变的是 A ,木条火焰熄灭的是 C ,木条火焰变暗的是
。
A、空气B、呼出气体C、二氧化碳气体
D、氧气
【分析】根据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空气中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含量不同进行分析。
【解答】解: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空气中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含量不同,所以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木条火焰不变的是空气,木条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木条火焰变暗的是呼出的气体。
故答案为:D,A,C,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氧气、呼出气体、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鉴别,难度不大,加强记忆即可解答。
19.(6分)小明在实验室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对于可能是食盐,应是科学探究的
小华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尝一尝”这一过程,应是科学探究中的 C
A.问题
B.假设
C.实验
D.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小明在实验室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可能是食盐,是一个提出假设的过程;小华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尝一尝”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
故答案为:B;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28分)
20.(16分)小明通过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后,并对蜡烛燃烧、酒精灯内酒精燃烧、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一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 固体 ,酒精是 液体 ,天然气是 气体 (填“气体”“液体”或“固体”)。
(2)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 BD (填序号)。
A.燃烧后产生刺激性气味
B.发光、放热
C.产生浓烟
D.火焰分层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说明天然气燃烧火焰 外焰 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应用天然气的 外焰 加热。
(4)为了探究天然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天然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 H2O 和 CO2 (写化学式)。
【分析】(1)通常情况下,蜡烛是固体,酒精是液体,天然气是气体。
(2)酒精燃烧发光、放热,火焰分层。
(3)天然气燃烧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应用天然气的外焰加热。
(4)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反应生成水,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解:(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固体,酒精是液体,天然气是气体。
故填:固体;液体;气体。
(2)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发光、放热,火焰分层。
故填:BD。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说明天然气燃烧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应用天然气的外焰加热。
故填:外焰;外焰。
(4)为了探究天然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反应生成水,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故填:H2O;CO2。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1.(12分)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外焰 、内焰和焰心,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约
1s
后取出,可以看到 a (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外焰 温度最高。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水雾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二氧化碳和水 。
【分析】(1)欲知火柴梗的那一部分最先碳化,须知火焰的温度那一部分最高;
(2)据已知知识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与水解答;
【解答】解:
(1)根据火焰各部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因为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火柴梗a处正好处于外焰部分所以会最先被碳化;
(2)由实验现象可知,烧杯内壁会出现水雾,说明石蜡燃烧可生成水;由题意可知,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说明烧杯中有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
(1)外焰
a
外焰
(2)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点评】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石蜡的性质的了解,如果学生了解石蜡的成分,并能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就能正确解答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