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初冬 4(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初冬 4(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24 08: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初冬》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通过“读”与“说”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小朋友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春天在哪里》这一课大家还记得吗?(背诵)
从这里我们知道春天有什么特点?
(风——微微吹动;雾——轻轻细细;雨——飘飘洒洒;阳光——暖、亮)
2.通过《雾》这一课的学习,大家认识到雾是什么样的?
(这一环节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小朋友自由述说。可以广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说说春天、雾的特征。)
二、讲读新课
课题:“初冬”读准音。注意“衤”的书写。
组词:初夏、初秋、初春……
明确词义:“初”
(由春天和秋天的美好回忆,导入课文,为感受初冬的美好和快乐作了有效的铺垫。这也是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
1.自己读课文。
要求:初冬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时出示生字,进行教学)“雾”什么颜色?(白色)范围?(大,茫茫)
完整地讲讲。(读书中句子)
按这个意思变换一下说法?(如:“雾是一片白茫茫的”“一片大雾白茫茫”“白茫茫的一片大雾”“雾气茫茫”。)
“塔”在图中哪儿?(让学生指图中的塔,认识它)你们看见过塔吗?(联系已有知识)大雾时看得见吗?(教学:“模模糊糊”“披着一层纱”)
“柿子”什么颜色?像个什么?(“红灯笼”)雾散了,太阳射出光芒才能看见。(教“射”时可在黑板上画)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后,说说初冬的特征:雾气茫茫,农民收完了庄稼收白菜,柿子红,树叶黄,松柏绿。
(把“读”和“说”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小朋友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让小朋友说感悟,调动生活经历和体验。“说”加深了“读”,而“读”又丰富了“说”,导引了“说”。而课始时说春天、说秋天的活动,又为学生说“初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再读课文。
要求: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地讲初冬的特征的?
分组读:“雾中”(男生),“雾散”(女生)
(板书:“大雾中”“雾散了”)
(“再读”的要求提高了,不仅要读懂初冬的特征,还要读懂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地讲初冬的特征的。也就是“初读”重在明白课文写了什么,“再读”要明白课文是怎样写的,怎样有序表达的。)
3.教师引读。
要求:这两部分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引读:师领读句子前半句,后半句由学生齐读。
板书:
远——望
近——看
4.小结:观察、说话都要注意次序,这样有条有理,使人看了、听了就明白,更容易记忆。
(“小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小朋友自己来作。这样可以使学生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观察是有序的,表达也是有序的”。)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句子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不看书,听老师读,想象初冬的景物。
2.问:你喜欢哪句?为什么?(指名学生先读句子再讲)
二、重点句子的欣赏
1.“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
要求:这句很难背,根据句子的内容想象,用动作来表示意思。
一个学生上讲台,做动作,全体同学读出句子内容。教师解说:
“红球”——说明了太阳的颜色、形状。
“慢慢”——太阳向上升的动态。
“淡淡”——这时太阳的光不强烈。
反复读几遍,齐背诵。
(以对“重点句子欣赏”启发小朋友深读课文的设计是根据本课特点作出的。这样做也比较适合低年级阅读教学重识字、学词、学句的要求。)
2.“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红灯笼。”
(出示小黑板:柿子树上挂着柿子)
问:书上的句子与黑板上这句比较,哪句好?为什么?(“许多”“一个一个”可见柿子多,“大”说明柿子的大小,“红灯笼”既能说明柿子的颜色又能说明柿子形状)
(这样写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要写出这样的好句子,平时要仔细观察。)
(这一重点句子欣赏的要求和方法又有不同。要求是让小朋友欣赏句子的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方法是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
3.“只有松树、柏树不怕冷,还是那么绿。”
问:最后写上这句有什么好呢?
(这一重点句的欣赏,侧重在句子的丰富含意上。课文把这个句子放在最后,是对初冬景物的点睛之笔:虽然天气冷了,但大自然仍然充满了生机。教师在引导小朋友讨论这一句时,可以启发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自由说说,除了松树、柏树以外,还有哪些事物也是不怕冷的,在冬天仍然是生气勃勃的。)
小结:虽说是冬天到了,但是柿子鲜红,松柏青翠,社员忙碌,好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如同春天、秋天一样,人们感到多么美好啊!
三、自己读课文
1.2个人相互背诵。
2.齐背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