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歌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短歌行》,关于作者曹操,我们在初中学习过了他的诗词,对他比较的熟悉,再说他是《三国演义》当中家喻户晓的人物了。?那在电影、电视剧中,我们了解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在写的时候就是亲刘贬曹,带有个人感彩。把刘备写成了正统的君王,把曹操写成了“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一个乱世之奸雄。但在陈寿的《三国志》当中则写的比较客观公正一些,他把每个人的个性,真正的事迹结合在一起写出来,他说曹操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因而读正史能比较公正的认识曹操。)
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但在文学史上,曹操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是建安风骨的开创者,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其中《短歌行》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政治方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在军事实践方面,指挥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并著有《孙子略读》、《兵书接要》等书。在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堆动下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风平浪尽。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侯,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作者感此景而横槊赋诗。此时的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写下这篇千古佳作。
四、整体感知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音调,读出慷慨之情。
3、对照注释,对诗歌翻译并理解其中情感。(重在理解此情此景)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从诗中寻找线索,试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即文章的诗眼是什么?)
忧:诗言志,歌咏怀,曹操的心情唯有“忧”字可以抒发了。(在文章中找出依据)
问:作者忧什么?诗中曹操如何抒写忧的?(一个“忧”字贯穿全文)
3、分析诗歌结构:根据忧字,可将本诗分为四个层次,每八句为一层。
五、课文讲读
分析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问: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对酒当歌,唱得慷慨激昂。但忽然就变了,人生几何,人的岁月能有多少呢?调子陡然变低。人生短暂,就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很快就蒸发了。作者苦于失去的日子那么多。从表面看是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是说要珍惜时间,把握机会,于作者而言,则是要抓紧时间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忧人生之短暂)
慨当以慷,这是作者为了押韵而调换语序,实际就是当以慷慨。慷慨的意思是只因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产生的一种不平静的感情。是人的忧愁难以排解,就借助杜康来解忧。杜康之酒能不能解忧呢?(不能,可谓“借酒消愁愁更愁”)这里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因为作者要做大事,一统天下。作者生逢乱世,目睹百姓的颠沛流离,渴望建功立业而未得,所以产生了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属于积极向上的忧愁。这里连用两个忧字,表达的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是壮士的一种隐忧。那么他想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迫切需要做的是什么事啊?(招纳贤才)
分析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文章忽然在这里转方向了。这里语调开始变得情谊缠绵,就像在叙说绵绵情话。这里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本诗思慕情人的,曹操引用之后变成思慕贤才。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对贤材的万分可求。而且还说自己总喜欢吟诵《子衿》这诗章,这实在是太巧妙了。这里就点出了“忧思难忘”的原因,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贤材的渴求心情。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选句本是写周天子宴请宾客及宾主欢宴的情景。意为“野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艾蒿草,便会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我有很多的朋友,能够一起相聚在一起,演奏迷人的音乐。”作者写的何等美丽。这里曹操引用典故的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尊重贤才的思想情感。
?分析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诗的内容,并体会诗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摘月亮是比喻,人才就像那天上的月亮我什么时候才能把你摘入我的胸怀?为此诗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伤发自内心,时隐时现难断绝。这八句中前面四句写贤材不来的忧愁,照应第一个八句。
于是诗人付诸想象,希望贤材“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枉是屈驾之意,说的是希望客人长途跋涉,从四面八方前来探访曹操。(曹操为丞相,且是实际掌权之人,可以说他是在万人之上了。用枉字,表达了他对贤材的尊重。)作者想象大家在一起谈天宴饮,宾主融洽相处,重温昔日的友谊,何等畅快!
后写既得贤材的欢畅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
?分析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首先可理解是自然环境描写。忽闻乌鹊南飞,感此景而抒写诗歌的;其次可理解为以乌鹊比喻贤者,乌鹊难以择枝的情景,寄托贤材无所依托。以乌鹊难飞图景比喻那些贤士在三国定力的局面下无所适从,曹操劝他们不要彷徨,要善于选择明主贤君,也就是说赶紧到我这一边来。作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这种比兴的用法显得特别有韵味。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揭示全文的主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山水,比喻自己博大的胸怀(比兴的用法)。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接着作者发出一个召唤,举周公的例子作总结。气势宏大,意义悠远。“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有点夸张,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作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竭诚以待贤材的决心。(山、海、周公全部都是曹操的自比。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在三国中,曹操有最多的战将、最多的谋臣、最多的诗人、最多的学者、最多的工程师、最多的音乐家,但他还在呼唤更多的贤士投入自己的怀抱)。
?总结:现在赏析玩了这首诗,同学们对于其行文脉络是很清晰了。(回顾层次的划分)。第一层写人生易逝功业未成作者感慨万千。由此渴望有贤材来助他完成统一大业;接着第二层表达了他思慕贤才的情怀,访求贤材的态度;第三层照应与强调一二层,为求贤而忧,会待贤以礼;最后以周公自比呼唤贤材来归依他,自己会像周公一样接待。
本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五、作业:《创新方案》习题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诗歌的教学方法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施行:
我很注重导入,为了让学生对曹操有准确客观的认识。我首先上同学们回忆《三国演义》当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大都都说曹操是坏人,而有个别同学说曹操不是坏人,他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因而我抓住这个分歧,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介绍了曹操。使得同学对作者的了解更深入准确了。又通过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感受作者慷慨悲凉的创作诗风。由此引入所学篇目《短歌行》。有了这个导入,学生便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这样一种方式,不仅把作者及相关知识做了很好的串联,还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讲究新颖的教学方式。因而我搜集相关资料,播放了一段《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吟诵《短歌行》时候的场景。让学生体会作者那种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而后又让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全文的诗眼是什么。由于学生之前预习过,对于这点能很好的把握。
语文课要注重创新,注重语文的趣味性。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全诗四句作为一个层次,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时,我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全文我以忧字入手,以“为何而忧?如何表现作者之忧?”这两问题与同学一起鉴赏分析课文。其间通过引导,讨论,提问等方式对主要的句子,表现手法一一做了探讨。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诗歌主旨,感受了曹操的三“忧”体会了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及广纳贤才的宽广胸襟。
这堂课的整个思路是我在课前构思好的,所以上起来比较顺手。由于古文学习,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熟读以及背诵。我把握好时间及课堂进度,让他们做到了听读——意读——情读。在这个反复吟诵中让他们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有些同学最后一篇都有会背诵的了,这是让我很欣慰的地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没有把握好的是自己唱主角的时间太长,师生互动不够,讨论探究活动这方面的做的不够好,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其实我的分析如果点到为止,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更多引导的方式来进行,可能效果会更好。我认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多像其他教师学习交流,将自己的不足逐一改进。
志:一统天下
忧
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