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三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5 07:46:22

文档简介

新源县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答案
1-5:ADBAB
6-10:ADABD
11-15:BCBAA
16-20:ADBAD
21-25:ABCDA
26(15分)
(1)文化现象:百家争鸣。(2分)
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
(1分)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答出任意两人即可得2分)
(2)主要内容:君权至上;君权神授或君权天予;天谴说(或天人感应说或天降灾异说)(3分)
措施:罢對百家,独尊儒术(1分)
主要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儒家思想居政治统治地位;備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3分)
(3)本原:理(1分)
说明:理学有利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2分)
【详解】
(1)现象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使思想领域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人物:结合儒墨道法等代表进行作答即可。
(2)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主要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大一统、君权神授等。措施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措施是“独尊儒术”,该措施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儒家思想居政治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3)本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原因:根据材料“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行归纳即可。
27(11分)
(1)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教会势力的强大。(3分)
主张:因信称义;简化宗教仪式;信徒可以直接阅读《圣经》;世俗权力大于教权(4分)
(3)主要观点:自由、平等;相互制约。(2分)
【详解】
(1)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借古希腊、罗马文化抨击教会,创立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罗马文化具有人文主义精神;根据材料“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可知,教会势力的强大。
(2)意义:根据材料“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上帝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可知,解放了人们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据材料“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宗教改革推动文化发展,有利于文化教育发展。
(3)主要观点:根据材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有自由、平等、相互制约。
28(11分)
(1)特点:受新航略开群的影响;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以传播科学技术为先导。(3分)
效果:“西学”在中国反响不大,但科学技术在中国引起了部分人的兴趣。(2分)
(2)特点:开始以传播自然科学为主;甲午战争后,以传播社会科学为主;五四运动后,“西学”广泛传入中国。(3分)
主题:挽救民族危机或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1分)
(3)认识:大胆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反对全盘西化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2分)
【详解】
(1)特点:根据“欧洲耶稣会士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懂景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得出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根据“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一些人士,也对西学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并极力推动着其传播进程”得出少数中国人参与;以传播科学技术为先导。效果:根据“‘有心栽花’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而其‘无心插柳’而进行的学术传播活动却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得出“西学”在中国反响不大,但科学技术在中国引起了部分人的兴趣。
(2)特点:根据“如果说1894年前传播的主要是西学中的‘艺学’,亦即自然科学,1895年后是‘政艺兼学’,而以‘政学’亦即社会科学为主,那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得出开始以传播自然科学为主;甲午战争后,以传播社会科学为主;五四运动后,“西学”广泛传入中国。主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挽救民族危机或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3)认识: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应该大胆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反对全盘西化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29(13分)
(1)目标:推翻清政府(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实现国家独立富强。(4分)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2分)
(3)创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会议:中共十五大。(1分)
(4)品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等。(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强公认。”可知孙中山奋斗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政府(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实现国家独立富强。
(2)根据材料二“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可知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道路。
(3)从材料三“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
(4)根据所学可知三位伟人在不同时期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提出了各自的奋斗目标,体现的共同精神品质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等。新源县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两者共同点是(  )
A.注重道德
B.强调等级
C.主张民主
D.关注法治
2.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作为官定的课本,颁行全国;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规定为科举应试的标准。这些举措(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促进了官方教育的兴起
C.重建了儒家的信仰理论
D.强化了儒学的政治功能
3.宋代服饰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色彩质朴而洁净,女性多穿深色素裙,男子最为时尚的常服斓衫多为白色细布。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纺织技术的进步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崇俭风尚的盛行
4.明朝灭亡、清代继立之后,一些学者对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恶劣学风深恶痛绝,并认真思考“社稷沦亡、天下陆沉”的原因。这体现出(

A.统治者重视吸取明亡教训
B.社会风气的日益恶化
C.学者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5.(变式题)苏格拉底认为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于是他得出了“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在此,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性本善
B.美德即知识
C.人是城邦的动物
D.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6.文艺复兴是14
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其精神内核是(

A.人文主义
B.自由平等
C.科学民主
D."理性主义"
7.(变式题)18世纪,孟德斯鸠认为“当一切权力合而为一,虽然没有专制君主的外观,但人们却时时感到君主专制的存在”“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这表明盂德斯鸠(

A.主张君主立宪制
B.寄望开明君主
C.主张主权在民
D.主张分权制衡
8.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C.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D.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9.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医学著作中,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10.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诗仙”。下列说法与其不相符的是(

A.其诗歌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B.代表作有《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
C.杜甫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郭沫若赞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11.风俗画是宋代画坛的最大的亮点,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提倡
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C.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
D.隋唐书法艺术在风格上呈现多样性
12.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A.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统治地位
B.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D.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13.有学者谓:“达尔文将物竞天择说应用到了物种的变异上,并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说服了全球的科学家”。在与各种反对意见的论争中,达尔文学派逐渐形成。下列项中与之不相符的是(

A.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B.第一个提出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C.赫胥黎论证人的构造“尤其和猿更接近”
D.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
14.观察下图所示图片,它们能够反映(

科技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B.
国际互联网的扩展速度不可思议
C.
数字化模拟技术和通信手段的大飞跃
D.
环保和节能的意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15.有学者认为,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属于器物层面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6.对比下表内容,可得出的结论是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突出“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
强调反对帝国主义
民权主义
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A.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有了质的飞跃
B.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发生了根本改变
C.旧三民主义的革命目标已经实现
D.社会性质的改变促使新三民主义提出
17.1915年,陈独秀在杂志上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据此他主张(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求富
C.“兼容并包”
D.民主、科学
18."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41年5月,毛泽东从哲学高度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一阐释(

A.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促使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19.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谈道:“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新中国在三十年间能取得巨大进步,主要的原因是(

A.社会制度相对优越
B.经济体制成功改革
C.国际局势比较稳定
D.社会思想彻底解放
20.新华社某年针对我国的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评论:“……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指苏联)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这项科技成果是(

A.中国实现首次载人航天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D.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1.大众电影百花奖简称“百花奖”,是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联合创办的。1962年,举办了第一次“百花奖”评奖活动,当时国产电影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据此可知,当时电影创作繁荣局面的出现得益于(

A.“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实践
B.国家领导人对电影事业的重视
C.群众对电影艺术方式的喜爱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22.1957年,中共中央公布《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除了国家办学以外,必须大力提倡群众集体办学,允许私人办学,以便逐步普及小学教育。”这一规定旨在(

A.借苏联办学经验
B.满足群众发展教育需求
C.落实科教兴国战路
D.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3.法国文学大师巴尔礼克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他的作品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主要指他的作品(

A.表现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用夸张怪诞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C.展现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
D.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寻
24.某一艺术流派不再追求视觉的真实和“逼真”地再现社会现实,将受情感启发的灵感转变为创造过程,将内在的荒诞和怪异添加到外部的客观世界中,对熟悉的事物进行扭曲和转化,从而使幻想具有真实性。这一艺术流派是(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5.(变式题)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记录片,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此记录片是
《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三国演义》
二、材料分析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5分,27题11分,28题11分,29题13分,共计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老子、孔子开始,到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全面飞跃的时期。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思想家……随着一个个大师的出现,都把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场认识运动是空前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又是绝后的。
——摘自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以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时代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景象,揭开了中华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董仲舒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说“君人者,国之本”。为了给君权提供合理依据,他提出了“君权天子”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但是君主权力过大也会走向反面,君主随心所欲运用权力,有时会造成政治混乱、甚至政权颠覆,这是有违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鉴于此,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一定约束。因此又提出了“天谴说”。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张载、文天祥、顾炎武传递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责任感。闪烁着理想人格和灿烂光辉,强调了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任意两位重要代表人物。(5分)
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7分)
(3)指出理学认为的世界本原是什么?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3分)
27.(变式题)(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摘自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上帝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
——摘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借古喻今”概括文艺复兴的实质,并分析“借古喻今”的原因。(5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2分)
28.(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懂景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为了引起儒家知识分子的兴趣,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为诱饼,宣传西学,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像家知识分子眼界大开,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然后进行传教。……“有心栽花”的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而其“无心插柳”而进行的学术传播活动却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中国士大夫阶层中,有一些人士,也对西学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并极力推动着其传播进程。
——摘编自《“县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如果说1894年前传播的主要是西学中的“艺学”,亦即自然科学,1895年后是“政艺兼学”,而以“政学”亦即社会科学为主,那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有人总结了译书人身份的变化:“前译书之人,教会也,朝廷也;前译书之目的,传教也,敷衍也。后译书之人,士夫也,学生也;后译书之目的,谋公利也,谋私利也。”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请回答:
概括材料一中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及传播效果。(5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变化特点。根据译书人的变化,指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所围绕的主题。(4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西学东渐”谈谈你的认识。(2分)
29.(13分)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其卓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强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大总统誓词
材料二
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为之奋斗的革命目标。(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道路。(2分)
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说明材料三中的观点在中共十四大得到怎样的创新?邓小平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举出三位伟人共同的精神品质。(4分)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