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声音的特性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声纹锁是基于声音的模式识别,跟指纹锁有异曲同工之用。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依据( )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音色
2.经常大音量用耳机听音乐,会对人的耳朵带来伤害。其中“音量”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3.如图所示,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敲击音叉后,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50dB逐渐变为30dB。在这过程中,声音的( )
A.响度变大
B.响度变小
C.音调变低
D.音调变高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声如洪钟”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判断的
D.“掩耳盗铃”阻止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针对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用相同的力拔动钢尺,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高
C.丙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是从接收处减小噪声的
D.丁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听到瓶内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6.如图所示的小姑娘正在拉二胡,二胡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关于二胡演奏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B.二胡发出的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弦振动产生的
D.二胡发出的优美声音一定不会成为噪声
7.在“中国好声音”总决赛颁奖活动中,主持人对某选手的评价是:“她以优美、洪亮的嗓音征服了所有评委,是非常优秀的女高音歌手”。主持人用“优美、洪亮、高音”描述了选手声音的特性,分别对应的物理概念是( )
A.音色、音调、响度
B.音色、响度、音调
C.音调、响度、音色
D.音调、音色、响度
8.如图所示,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速度不同
9.疫情过后,小雨同学去音乐厅听一场音乐演奏会,当她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时,联想到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声现象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听众可以通过音调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C.悠扬的琴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D.音乐厅的门窗在演奏时关闭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10.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积水时,常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医生判断患者腹部积水量主要是根据(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二、填空题
11.在二胡表演时表演者在用弓拉动琴弦的同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的长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音乐会上我们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______不同。
12.“建设文明城市,争做文明人,公共场所,请勿高声喧哗!”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高声”是指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到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声源的___________有关;实验中,教室后排的同学听到音叉的声音比较小,这说明响度还与___________有关。
14.“山间铃响马帮来”。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______而发出的;在乡间小路上人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入人耳的,确定是铃声是根据其______来判断的。
15.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声的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是指声音的______小。(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6.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____。
17.如图所示,扬声器发出声音的______(响度/音调)变大时,会观察到小纸屑跳起的高度______(变大/变小);观察到小纸屑跳动的频率变低,说明扬声器播放的歌曲的音调______(变高/变低)。
18.“抖音”App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本质是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App软件以3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3倍,则“抖音”的____比正常声音的高,声波传播速度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老师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减弱噪声。
19.如图甲、乙、丙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响度最小的是图______。甲丙两图______(选填“音调”、“响度”和“音色”)相同。
20.在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用的扩音器,不仅起到“扩音”的作用,还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前者是使声音的______增大,后者是较好的保持原来_______。
三、解答题
21.如图所示,小华发现风铃的金属管被撞击时,能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为探究金属管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她用下表所示的几种金属管进行研究。
(1)选用金属管的编号是4和5可以探究音调与
___________
的关系,实验中编号5的音调明显比编号4的音调低,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
。
(2)要探究音调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则要选用编号
___________
的两根金属管。
(3)如果还要探究音调和材料的关系,则表中编号3的横截面积应填
___________
。
编号
1
2
3
4
5
材料
钢
钢
钢
铜
铜
长度/cm
20
20
40
20
40
横截面积/
0.3
0.7
0.5
0.5
2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甲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此实验说明了______;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a.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
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b.乒乓球在实验中的起到什么作用?______;
c.若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听到和看到的现象会有什么样的变化?______;
d.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小刚同学采用:先将音叉贴近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你认为两个同学的操作合理的是______
,说明理由______
。
23.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衣、报纸、棉花、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完成下面各题:
(1)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再盖上盒盖,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比较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外,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下面的表格是为了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而设计的,其中与方案B对应的是________
.
(4)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
.
答案
1.D
2.B
3.B
4.D
5.B
6.C
7.B
8.A
9.A
10.B
11.音调
音色
12.振动
响度
13.振幅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14.振动
空气
音色
15.音调
响度
16.响度
空气
17.响度
变大
变低
18.音调
不变
声源处
19.丙
音调
20.响度
音色
21.长度
在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金属管越长(短),音调越低(高)
1和2
0.5
22.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乒乓球被弹开
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弹起
乒乓球弹起的幅度增大,声音的响度增大
小丽
略
23.机械闹钟
B
表二
棉花
泡沫
毛衣
报纸